第11题:
问答题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试结合实际,论述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
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体现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的方法,鼓励学生应用这些方法。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辨别,提高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教授心智技能或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的不必要的盲目摸索。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学生陷入于题海之中;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的不同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比如,既要训练学生解决有结构的问题,又要训练他们面对无结构问题存在的事实;既要有直接利用领会的知识进行解答的基本问题,又要有灵活、综合利用有关知识进行解答的较复杂的问题;既要有一般的语言文字问题,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动手操作的问题;既要有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问题,又要有适当的结合现实的实际问题。既可以要求学生去解决、回答有关的问题,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这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和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换言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