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丙、丁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其不满18周岁,对其不能适用死刑,并且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丙的行为构成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应数罪并罚,由于其不满18周岁,对其不能适用死刑,并且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对丁虽然不能适用死刑。但可以适用死刑缓期执行D.丙、丁虽然在赵某的组织下实施了扒窃行为,且二人的年龄都已满16周岁,但仍不能成立盗窃罪,因为二人是在受胁迫下实施的犯罪行为

题目

对乙、丙、丁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其不满18周岁,对其不能适用死刑,并且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丙的行为构成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应数罪并罚,由于其不满18周岁,对其不能适用死刑,并且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对丁虽然不能适用死刑。但可以适用死刑缓期执行

D.丙、丁虽然在赵某的组织下实施了扒窃行为,且二人的年龄都已满16周岁,但仍不能成立盗窃罪,因为二人是在受胁迫下实施的犯罪行为


相似考题
更多“对乙、丙、丁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其不满18周岁,对其不能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乙、丙、丁四人预谋杀戊,甲、乙用铁棒打,丙徒手,丁拿着刀在一边助威呐喊。最后造成戊死亡,尸检报告表明,只有一处头部致命伤,且是遭利器所致。无法证明是甲、乙二人是谁的行为导致了被害人死亡,但肯定不是丙、丁的行为导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丁的行为没有导致被害人死亡,故二者的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甲、乙的行为导致了被害人死亡,但无法查清是谁的行为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结果,故甲、乙二人的行为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C.甲、乙、丙、丁四人的行为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因为四人系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

    D.认定四人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与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并不矛盾

    答案:C,D
    解析:
    共同犯罪中各犯罪人的行为均对法益侵害结果起到帮助或促进作用,因此,刑事责任的承担遵循“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本案中,四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均对被害人死亡具有物理或心理上的支配力,均需对死亡结果承担责任,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这与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并不矛盾,因为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是由四人的共同犯罪行为导致的,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疑问。

  • 第2题:

    40、甲在乙骑摩托车必经的偏僻路段精心设置路障,欲让乙摔死。丙得知甲的杀人计划后,诱骗仇人丁骑车经过该路段,丁果真摔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和丁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甲有罪

    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丙对自己的行为无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丙利用甲的行为造成丁死亡,可能成立间接正犯


    甲的行为和丁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甲有罪;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丙对自己的行为无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丙利用甲的行为造成丁死亡,可能成立间接正犯

  • 第3题:

    10、甲乙两人持枪一起去谋杀丙,见丙后两人同时开枪,甲击中丙心脏而乙击中丙右臂,丙当场死亡。该案中,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既遂)

    D.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A. 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D.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第4题:

    甲因邻居丁曾接揭发他的犯罪行为,一直对丁心存不满,决心寻找机会将丁杀死,但考虑到自己出面行动不方便,就找来乙和丙,商定自己拿出2万余元请他们将丁杀死。于是乙和丙鞋带凶器来到丁所住的某市郊区,在将要下手实施杀害行为的时候,丁苦苦哀求,并拿出25000元给他们,要求放过自己,乙、丙就答应了,带着钱扬长而去。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性质应如何认识?(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乙和丙不构成杀人罪的中止
    C.乙和丙成立抢劫罪的既遂
    D.甲、乙、丙构成故意杀人罪共犯


    答案:A,D
    解析:
    解析:本案中甲、乙、丙三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乙和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中止,并不成立抢劫罪,A、D正确。在共同犯罪中,部分共同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且具备有效性的,单独成立犯罪中止,但其效力不及于其他共犯人。本题中,乙、丙的中止对甲来说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得逞。

  • 第5题:

    18、甲在乙骑摩托车必经的偏僻路段精心设置路障,欲让乙摔死。丙得知甲的杀人计划后,诱骗仇人丁骑车经过该路段,丁果真摔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项说法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和丁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甲有罪

    B.甲的行为属对象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丙对自己的行为无认识错误,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丙利用甲的行为造成丁死亡,可能成立间接正犯


    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