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商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随着法律的产生,就必然产生出以法律为职责的公共权力机关——即国家。”下列关于对这段话的理解,哪一些选项是正确的?
A、在人类历史上现有法律后有国家
B、法是由国家制定的,先有国家后有法
C、法和国家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伴随阶级、阶级斗争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表现
D、法起源于生产需要,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第1题:
商品、货币、价值就其本质来说,都是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都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第2题:
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的物的关系。
第3题:
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更能比10所大学把科学推向前进。在文化发展角度,这句话主要表明()
第4题: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第5题:
()是用一种动力说的观点来看待人的本质,即认为在个体的人格内部存在着能量转换和交换。
第6题:
交换理论把社会行为看做是一种()。
第7题:
构成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是()。
第8题: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性,虽然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不一定存在着竞争。()
第9题:
商品交换
物物交换
经营者
消费者
第10题:
①②
②③
③④
①④
第11题:
商品交换
物品交换
商品交换和物品交换
第12题:
生产的效率
分配的效率
产品组合的效率
交换的效率
第13题:
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了消费者问题,而除了交换中各方当事人追求的利益形态的差异外,消费者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基本前提是()
第14题:
在“商品-货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说明()。
第15题: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上述观点的最有力论据是()
第16题: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有()
第17题:
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是用一种动力说的观点来看待人的本质,即认为在个体的人格内部存在着能量转换和交换。
第18题:
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着(),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性。
第19题:
经济中生产的所有商品都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在个人之间加以分配,这样的要求称为()。
第20题:
材料1 也许会有人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一个人越懒或越笨,他生产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然而,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2 如果生产各种商品所必需的各种劳动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商品的相对价值也会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其实不然。生产一个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是随着所用劳动的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劳动的生产力越高,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多;劳动的生产力越低,在同一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也越少。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为什么材料1中马克思说“这样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第21题:
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起源于阶级冲突
法是全体人民创造的
法就是原始习惯规范
第22题: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计划生产
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
第23题:
①②
②③④
③④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