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哪一个选项?
A 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B 某乡关于造林绿化的决定属于立法
C 我国的立法体制是多层次的
D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0人以上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
答案:B
第1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立法特征的表述有错误的是()
A.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B.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C.立法是所有国家机关的活动
D.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
第2题:
下列关于法律制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法律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B.法律制定的含义与狭义上的立法概念是相同的
C.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制定是各个利益集团进行利益表达、利益妥协的过程
D.法律制定是对个人行为自由与行为限制的界定,个体自然性与社会性的最优化统一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哪些表述不能成立()。
第7题:
伊斯顿提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所作的权威性分配。
第8题:
下列关于立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第9题:
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所有国家机关的活动
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
第10题:
立法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
立法是为了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调控而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国家职能活动
在一定意义上,立法是对社会资源进行制度性分配
立法是以一定经济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主观意志活动
第11题:
离开了法律,利益就无从产生,也无以存在
法律是分配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律表达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利益选择的过程
民法的诚信原则在维护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法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主要通过对利益的调控而实现
第12题:
公共权力机关为统治集团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而进行的谋划活动
公共权力机关为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活动
公共权力机关为行政效率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决策活动
公共权力机关为形成一定的社会秩序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第13题:
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下列哪些表述不能成立?
A.在近代,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是可以相互转移的
B.法律制裁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C.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D.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对法理学中一些概念的掌握。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义务一样,都是法学的基本范畴,并和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历史上,法律责任可以转移,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也是可以转移的。比如,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责任的承担是可以替代的。并且由于责任人的子孙兄弟请求代刑,责任还可以赦免或减轻。再到后来,代刑不仅是子孙的权利,而是成为规定的义务了。在这里,责任主体发生了转移,随着主体的转移,承担责任又变成了权利,继而又成为义务。但在近现代,这种制度已不复存在,选项A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可以相互转移的年代。 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可以分为主动承担和被动承担两种。主动承担的方式是指责任主体自觉地承担法律责任,主动支付赔偿、补偿或恢复受损害的权利和利益。被动承担责任的方式是指责任主体根据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确认和归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制裁是被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故选项B表述不成立。 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定性法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因此说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社会进行管理,一定的行政权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行政权是一种国家权力,它既能够改变社会的资源分配、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民的个人生活,如升学、就业、结婚等。因此执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国家强制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故选项C、D表述正确。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法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特点掌握准确,不能混淆,平时留心注意,答题才能得心应手。 【答案】:AB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进行的()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第19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立法特征的表述有错误的是()
第20题:
下列关于公共政策社会本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在近代,法律责任与权利、义务是不可以相互转移的
法律制裁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的一种方式
立法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
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第23题:
立法是所有国家机关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依据一定职权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依据一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立法是运用一定技术进行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