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再度就“新拆迁条例”立法征求公众意见。这表明()。 ①我国公民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我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③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④我国人民的政治权利在不断扩大
第2题:
2010年12月16日,经过修改后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再次全文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征求意见期间,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信函及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对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这表明()。
第3题:
《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今日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申请人条件,包括年龄不超过()、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及以上等。
第4题:
针对当前我国救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务院法制办于2009年4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救灾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近年来,我国立法越来越注重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法律条文。之所以要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是因为()。
第5题:
国务院法制办将《职工带薪年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授权新华社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各界可以登陆政府网站、发送电子邮件或信函等方式提出意见。此《规定》的最终出台将使被公众批评为“一项仅仅是停留在纸上的权利”的带薪年假成为可操作、有刚性约束的权利,这体现了()。
第6题:
2014年1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车辆购置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这是公民在行()的权利。
第7题:
W省在制定《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细则》过程中,将征求意见稿通过政务微博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采纳公众意见12条。这表明()①公民利用网络平台行使权利②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③公民通过信访举报实施监督④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第8题:
《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于()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全文公布,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第9题:
①②
①④
②③
③④
第10题:
拆迁补偿问题一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使新的拆迁条例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2010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再度就“新拆迁条例”征求公众意见。这体现了()。
第11题:
2009年9月6日,卫生部网站公布了《国家处方集(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回答下列各题。 张生向卫生部提出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意见,但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你可以建议他选择()。 ①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②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③社会听证制度 ④电话、信函、电子邮件
第12题:
2010年1月30日,国务院公布“新拆迁条例”征求意见稿,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就“新拆迁条例”的立法再次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并将于本月底结束。截至12月30日24时,已有10426人通过法制办草案意见征集系统提交意见。其中,12月29日上午,北大法学院向国务院法制办递交意见书,就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 作为立法史上首个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立法项目,征收条例在今年1月29日由国务院法制办首次公开征求意见,这次共征集到65601条建议。 结合材料,从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制定过程所体现的道理。
第13题:
2011年12月1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发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及其说明全文,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公民就《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和建议是()。
第14题:
国务院法制办在其官方网站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公众通过电子邮件、信件、网站等多种渠道纷纷发表意见和建议。这说明()。 ①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管理 ②国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③依法行使表决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 ④获取民意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第15题:
国务院向全社会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后,公民可以通过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或者以信函方式、电子邮件方式提出意见。这里公民通过()参与政治生活。
第16题:
2013年10月10日,国务院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即日起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以信函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同时,还可以通过信函方式反映意见。假如你要对送审稿提出自己的建议,可以选择的渠道是()
第17题:
存款准备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
贷款保险制度
贷款准备制度
第18题:
2008年6月
2008年10月
2009年6月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