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案中,甲的抢劫行为导致丁重伤、死亡,属于《刑法》 所规定的抢劫罪加重处罚的情形。下列选项中属于抢劫罪加重处罚情形的是( )。A: 人户抢劫 B: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C: 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D: 抢劫公用物资

题目
在本案中,甲的抢劫行为导致丁重伤、死亡,属于《刑法》
所规定的抢劫罪加重处罚的情形。下列选项中属于抢劫罪加重处罚情形的是( )。

A: 人户抢劫
B: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C: 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D: 抢劫公用物资

相似考题
更多“在本案中,甲的抢劫行为导致丁重伤、死亡,属于《刑法》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

    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

    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

    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想象竞合犯,是指一行为在表面上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本题中,甲出于杀死乙的一个故意,实施了开枪射杀乙的一个行为,却产生了乙重伤和丙死亡两个结果。从表面上看,甲的行为同时触犯了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两个罪名,而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是择一重处断而不实行井罚,而故意杀人罪重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因此,选项A正确。那么,选项B、C、D不符合想象竞合犯的基本特征和处断原则,因而错误。 

     

  • 第2题: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乙被甲打伤后逃跑,乙在重伤的情况下跑到高速公路上求救,被没有驾照、超速行驶的丙开车撞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B.甲追赶盗窃犯乙,拉扯当中将乙推到河里,乙不会游泳,而会游泳的甲观看不予救助,乙最后溺水而亡,甲对乙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甲明知乙犯有心脏病,故意用语言辱骂乙,乙因激动引发心脏病而昏迷,最后瘫痪,甲的行为和乙的重伤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乙抢劫甲,乙在追赶甲的过程中,甲只顾逃跑不小心被迎面开来的汽车撞倒,造成重伤,乙的行为和甲的重伤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ACD

    【考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解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判断注意以下几点:1)结果是行为合乎规律地引起的,故A、D说法正确:2)一种行为,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是在具体场合下存在特殊的条件而且明知这种条件的,行为与结果之间也具有因果关系.C项就是如此;3)不作为也可以引起危害结果,并形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故B错误。

  • 第3题:

    甲、乙共谋夜晚抢劫丙,二人商定甲堵住胡同口,乙守候在胡同里。丁进入胡同,甲不便将这一情况通知乙,乙因胡同黑暗没看清来人是丁,以为是丙即下手抢劫,在丁反抗时,乙暴力致丁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是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B:甲不是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C:乙属于对象认识错误
    D:乙属于具体事实认识错误

    答案:B
    解析:
    【考点】共同正犯责任、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详解:AB选项是对向型选择题。本案中,乙抢劫致人死亡,结果加重。甲也要负责。共同正犯中同一犯罪构成内认识错误,出现犯罪结果,都应认为犯罪既遂。重要提示:结果加重在共同犯罪的责任问题是有特殊性的,考虑到结果加重犯的加重结果和基本犯罪行为存在密切联系。在共同犯罪场所,只要共犯人对基本犯罪成立共犯,对任意共犯人造成加重的结果,都要承担共犯的责任,不能认为是过限行为。如果是抢劫过程中,又强奸妇女,则另共犯人不承担强奸罪责。

  • 第4题:

    甲单独入室盗窃被发现后,为抗拒抓捕向被害人腹部猛踢一脚,被害人仍极力抓捕甲。经过现场的甲的朋友乙见状并知道真相后,为摆脱被害人对甲的追赶,也向其腹部猛踢一脚。被害人因脾脏破裂流血过多而死亡,但无法查明甲乙谁的行为导致其脾脏破裂。关于本案,判断正确的有:

    A.甲符合刑法269条关于事后抢劫的规定,应定抢劫罪
    B.甲的盗窃行为已结束,乙不可能成立事后抢劫的共犯
    C.无论何种情形,甲乙均要对丙的死亡结果负责
    D.无论何种情形,甲均要对丙的死亡结果负责

    答案:A,D
    解析:
    甲实施盗窃行为,为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实施暴力,成立刑法269条的事后抢劫,A项的说法是正确的。虽然甲的盗窃行为已结束,但乙在知情的前提下加入进来,与甲共同对被害人实施暴力,乙应成立事后抢劫的共犯,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对被害人的死亡假设两种情形:第一,死亡结果是甲造成的,则甲当然要负责,此时乙无需负责,因为结果在乙介入之前已经发生;第二,死亡结果是乙造成的,则由于甲乙二人成立事后抢劫的共犯,均要对造成的后果负责。因此,无论何种情形下,甲都应对死亡结果负责,但乙未必。所以,C项的说法错误的,D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 第5题:

    甲手持匕首寻找抢劫目标时,突遇精神病人丙持刀袭击。丙追赶甲至一死胡同,甲迫于无奈,与丙搏斗,将其打成重伤。此后,甲继续寻找目标,见到丁后便实施暴力,用匕首将其刺成重伤,使之丧失反抗能力,此时甲的朋友乙驾车正好经过此地,见状后下车和甲一起取走丁的财物(约2万元),然后逃跑,丁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请回答1-2题。2.关于乙与甲一起取走丁的财物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乙与甲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 B、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乙的行为属于抢夺罪,两者在抢夺罪这一重合犯罪之内成立共同犯罪,即成立抢夺罪的共同犯罪
    • C、乙既不对丁的重伤承担刑事责任,也不对丁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 D、乙不对丁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对丁的重伤承担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A,C

  • 第6题:

    某市消防支队政委李某酒后驾车在甲县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逃逸,导致1人死亡、2人重伤。本案应当由甲县公安机关办理。()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下列情形中,不属于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的对抢劫罪加重法定刑的情形是()。

    • A、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 B、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 C、在办公大楼抢劫的
    • D、入户抢劫的

    正确答案:C

  • 第8题:

    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 B、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 C、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 D、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单选题
    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3年真题]
    A

    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

    B

    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

    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D

    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正确答案: A
    解析:
    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举止。如果没有危害行为,行为人即使具有犯罪故意,由于犯罪构成要件不齐备,也不构成犯罪。
    ABC三项,甲送乙旱冰鞋,期望乙运动时摔伤,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其送鞋行为本身不属于危害行为,且与乙受伤的结果不构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D项,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指由于过于自信或是疏忽大意导致他人的重伤。本题中,甲对乙受伤的主观心态是故意,然而由于不具有危害行为,客观上不具备犯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 第10题:

    下列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持刀入室强奸妇女乙,乙为逃避强暴,开窗跳楼,摔成重伤。乙受重伤的结果与甲的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

    B、丙在公交车上扒窃丁的手机被发现后逃跑,丁紧追,丙在逃跑过程中被车子撞死。丙的死亡和丁的追赶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A用刀刺伤B的胳膊后后悔,送B到医院救治。护士在给B注射青霉素时忘了做皮试、B因青霉素过敏而死亡。B的死亡和A的行为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X强奸Y女之后,Y女感到无脸见人,自杀身亡,X的强奸行为与Y女死亡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故而不成立强奸罪的结果加重犯


    答案:A

    解析:因果关系通说认为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A中甲持刀入室强奸为因,乙开窗跳楼摔成重伤为果。B中丙的死亡的“因”是横穿马路被车撞死,而非丁的紧追;C中B的死亡的“因”是护士忘做皮试就注射青霉素,而非A的刺伤;D中X强奸为“因”Y的自杀为果。

  • 第11题:

    甲、乙在街头因琐事斗殴,甲感到自己不是乙的对手,转身逃跑,乙紧追不舍。路人丙见状,跑上前想阻止乙追打甲。甲误认为丙是乙的同伙,挥棍打丙,致其重伤。在本案中,甲打伤丙的行为在刑法中属于( )。

    A.假想防卫
    B.防卫过当
    C.防卫不适时
    D.正当防卫

    答案:A
    解析:
    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合理的防卫行为。因此正当防卫的第一要点就是必须有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行为存在。本题中丙欲帮甲而甲却误认为丙是乙的同伙而将其打伤,由于并不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行为而甲误以为存在而进行防卫,因此甲的行为构成假想防卫。故选A项。

  • 第12题:

    甲单独入室盗窃被发现后,为抗拒抓捕向被害人腹部猛踢一脚,被害人仍极力抓捕甲。经过现场的甲的朋友乙见状并知道真相后,为摆脱被害人对甲的追赶,也向其腹部猛踢一脚。被害人因脾脏破裂流血过多而死亡,但无法查明甲乙谁的行为导致其脾脏破裂。关于本案,判断正确的有:

    A、甲符合刑法269条关于事后抢劫的规定,应定抢劫罪
    B、甲的盗窃行为已结束,乙不可能成立事后抢劫的共犯
    C、无论何种情形,甲乙均要对丙的死亡结果负责
    D、无论何种情形,甲均要对丙的死亡结果负责

    答案:A,D
    解析:
    甲实施盗窃行为,为抗拒抓捕而对被害人实施暴力,成立刑法269条的事后抢劫,A项的说法是正确的。虽然甲的盗窃行为已结束,但乙在知情的前提下加入进来,与甲共同对被害人实施暴力,乙应成立事后抢劫的共犯,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对被害人的死亡假设两种情形:第一,死亡结果是甲造成的,则甲当然要负责,此时乙无需负责,因为结果在乙介入之前已经发生;第二,死亡结果是乙造成的,则由于甲乙二人成立事后抢劫的共犯,均要对造成的后果负责。因此,无论何种情形下,甲都应对死亡结果负责,但乙未必。所以,C项的说法错误的,D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 第13题:

    甲受人之托运输毒品,遭遇乙的抢劫,甲在反抗过程中,致乙死亡。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4题:

    以下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一罪的是()

    • A、甲在杀害仇人后,又将其手表(价值2万元)掳走
    • B、乙在抢劫王某的过程中,遭遇王某剧烈反抗,乙将王某杀死
    • C、丙在抢劫得手后,为了杀人灭口,又将被害人杀死
    • D、丁盗窃后将赶来抓捕他的失主打成重伤逃走。第二日,丁被失主的弟弟发现,丁又将失主的弟弟打成重伤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甲欲开枪杀乙时,发现丙也在乙身边,其不管不顾向乙射击,结果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 B、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 C、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定罪处罚
    • D、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并罚

    正确答案:B,C,D

  • 第16题:

    下列情形中,不属于《刑法》第263条规定的对抢劫罪加重法定刑的情形是:()

    • A、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 B、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 C、在办公大楼抢劫的
    • D、入户抢劫的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多选题
    关于乙与甲一起取走丁的财物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08年真题]
    A

    乙与甲成立抢劫罪的共同犯罪

    B

    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乙的行为属于抢夺罪,两者在抢夺罪这一重合犯罪之内成立共同犯罪,即成立抢夺罪的共同犯罪

    C

    乙既不对丁的重伤承担刑事责任,也不对丁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D

    乙不对丁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对丁的重伤承担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 C,D
    解析:
    AB两项,承继的共同犯罪指先行为人已实施一部分实行行为后,后行为人以共同犯罪的意思参与实行或提供帮助。乙在甲将他人刺伤后参与取财,属于承继的共犯。乙虽然没有参与使用暴力,但是明知甲使用暴力的情况下,与甲共同利用暴力的结果取财,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而不是抢夺罪。
    CD两项,乙没有参与对丁使用暴力,对丁的重伤及死亡后果不负刑事责任。

  • 第18题:

    单选题
    乙持刀抢劫妇女,骑车路过的甲骑车撞伤乙,将乙撞成重伤。见乙受伤,甲送乙到医院治疗。由于护士的疏忽,导致乙因药物过敏而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意外事件

    B

    过失致人死亡罪

    C

    过失致人重伤罪

    D

    正当防卫


    正确答案: A
    解析:
    乙持刀抢劫妇女,属于正在实施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为了避免妇女被抢,甲当时即便将乙撞死。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也构成正当防卫。何况当时仅是将乙撞成重伤,死亡结果是由于护士的疏忽造成的,不能因此认定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