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苏格拉底趟水过河,脚一滑,落水了。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后来那个钓鱼者趟水过河,也落水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当学生们知道救上来的就是那个钓鱼者时,都后悔了,但苏格拉底却说:“不对,我们应该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这段文字告诉我们:A.莫以善小而不为B.善有善报,恶有恶报C.做人原则应一以贯之D.普度众生是哲学家的使命

题目

有一次,苏格拉底趟水过河,脚一滑,落水了。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后来那个钓鱼者趟水过河,也落水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当学生们知道救上来的就是那个钓鱼者时,都后悔了,但苏格拉底却说:“不对,我们应该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A.莫以善小而不为

B.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做人原则应一以贯之

D.普度众生是哲学家的使命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C
[答案] C。[解析]文段讲了苏格拉底并没有因为钓鱼者在自己落水时见死不救而怀恨在心,而是在钓鱼者落水时主动出手相救的故事。由文段最后一句话可知,苏格拉底教育学生们“不要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做人原则”。A、D两项在文段中并未体现,B项也非文段意在表达的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更多“有一次,苏格拉底趟水过河,脚一滑,落水了。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 ”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一次,苏格拉底趟水过河,脚一滑,落水了。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后来那个钓鱼者趟水过河,也落水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当学生们知道救上来的就是那个钓鱼者时,都后悔了,但苏格拉底却说:“不对,我们应该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A.莫以善小而不为
    B.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做人原则应一以贯之
    D.普度众生是哲学家的使命

    答案:C
    解析:
    文段讲了苏格拉底并没有因为钓鱼者在自己落水时见死不救而怀恨在心,而是在钓鱼者落水时主动出手相救的故事。由文段最后一句话可知,苏格拉底教育学生们“不要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做人原则”。A、D两项在文段中并未体现,B项也非文段意在表达的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 第2题:

    案例一(41):
    求助者:是这样吗?认知问题解决了,情绪和行为问题就解决了?
    心理咨询师:假如在大街上,有一个人踩了你的脚,你会有什么反应?
    求助者:可能会生气吧,会怪他走路也不看着点!
    心理咨询师:假如踩你脚的是个盲人,你会有什么反应?
    求助者:盲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反应吧,他又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都是被踩了脚,一个生气,一个不生气,这说明了什么呢?
    求助者:(沉默)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别人应该看着路,不应该踩你,所以踩到你后你会不高兴。而你认为盲人看不见,不能怪他踩了脚,所以盲人踩你脚后,你不生气。这就是认知产生情绪,所以,要解决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那个事件,而是要改变认知。

    咨询师上述谈话的目的主要是()单选

    A. 帮助求助者建立新视角
    B. 启发引导求助者思考
    C. 引导求助者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D. 通过举例改变求助者的认知

    答案:B
    解析:
    考察知识点:国家心理咨询师(2级)/心理咨询技能/咨询方案

  • 第3题:

    10、落水者被救后,划船靠近落水者时应让落水者抓住你的船尾并划船靠岸


    正确

  • 第4题:

    案例一(41):
    求助者:是这样吗?认知问题解决了,情绪和行为问题就解决了?
    心理咨询师:假如在大街上,有一个人踩了你的脚,你会有什么反应?
    求助者:可能会生气吧,会怪他走路也不看着点!
    心理咨询师:假如踩你脚的是个盲人,你会有什么反应?
    求助者:盲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反应吧,他又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都是被踩了脚,一个生气,一个不生气,这说明了什么呢?
    求助者:(沉默)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别人应该看着路,不应该踩你,所以踩到你后你会不高兴。而你认为盲人看不见,不能怪他踩了脚,所以盲人踩你脚后,你不生气。这就是认知产生情绪,所以,要解决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那个事件,而是要改变认知。

    对咨询师上述谈话,理解正确的包括()多选

    A. 用解释技术帮助求助者领悟
    B. 通过启发引导求助者思考
    C. 通过举例说明认知疗法的原理
    D. 通过演示改变求助者的认知

    答案:A,B,C
    解析:
    知识点:心理咨询技能/影响性技术

  • 第5题:

    心理咨询师:家庭真正和睦与让外人感觉和睦是两回事。您丈夫现在的问题除了他自身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您觉得与平日您对他的行为和态度有没有关系呢?
    求助者:他出轨难道是我的错吗?我结婚后是家里家外一把手,他不但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连单位的事情,包括他几次升职都是我帮他弄的。他不但不感激我,反而觉得我处处压制他,让他抬不起头来,没有做男人的尊严。现在又在外边乱搞男女关系。过去有好多男人明里暗里追过我,我都没做过出格的事儿,他这个窝囊废现在反而敢做出轨的事儿,您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求助者此刻出现的阻抗属于(  )。

    A.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B.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C.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D.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答案:C
    解析:
    “心理外归因”指求助者将其某种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而回避从其自身的角度加以认识,它严重阻碍了求助者的自我反省,使其将一切错误客观化,并将所有责任推到外界,而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这层意义上讲,这也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在心理咨询中,它可以使求助者对自我暴露与分析的要求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心理外归因”属于讲话内容上的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