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调查显示,实现了地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集中在20~35岁之间,其中男性的比重大大高于女性,且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从迁移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看,通常在其家乡处于中上等水平。和这些已经走出去的人相比,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要实现向外转移,需要克服文化、年龄以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问题是( )。 A.农民具备什么条件才较易外出务工 B.已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特点 C.农村劳动力留守家乡的具体缘由 D.农村劳动力实现经济状况改善的途径

题目

许多调查显示,实现了地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集中在20~35岁之间,其中男性的比重大大高于女性,且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从迁移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看,通常在其家乡处于中上等水平。和这些已经走出去的人相比,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要实现向外转移,需要克服文化、年龄以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问题是( )。 A.农民具备什么条件才较易外出务工 B.已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特点 C.农村劳动力留守家乡的具体缘由 D.农村劳动力实现经济状况改善的途径


相似考题
更多“许多调查显示,实现了地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集中在20~35岁之间,其中男性的比重大大高于女 ”相关问题
  • 第1题:

    截至2013年5月31日,某市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规模达到68.3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79万人。其中:A、B、C、D、E、F、G、H八个县农村外出从业人员分别为6万人、12.38万人、15.08万人、12.11万人、7.25万人、13.24万人、1.39万人和0.88万人。全市外出从业人员出现了明显回升势头,其中,A、C、D,E县外出从业人员分别同比增加0.15万人,0.96万人、2.07万人和0.15万人。
    全市自发转移农村劳动力47.54万人,占该市农村外出从业人员总数的69.6%。经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转移7.6万人,占11.1%。中介组织介绍转移7.37万人,占10.8%。企业招收5.83万人,占8.5%。有近7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或引导而实现的。通过政府组织转移、企业招收和社会中介组织转移的只占30.4%。
    按地域看,在省内县外打工人数17.21万人,在省外打工人数41.21万人,在港、澳、台及境外打工人数0.17万人。按地点来看,在东部从业人数41.21万人,在中部从业的有29.92万人,在西部从业的有11.1万人。按行业分,在第一产业打工的有3.19万人,在第二产业打工的有39.79万人,在第三产业打工的有25.26万人。
    2013年5月末该市农村外出从业人员中,自发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约是中介组织劳动力转移人员数的多少倍?

    A.3.5
    B.4.5
    C.5.5
    D.6.5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现期倍数计算。
    第二步,定位第二段,“截至2013年5月31日,全市自发转移农村劳动力47.54万人,占该市农村外出从业人员总数的69.6%。中介组织介绍转移7.37万人”。
    第三步,根据公式,倍数=前/后,选项首位不同,将分母从左向右截取前两位,则倍数≈

    直除首位商6。

  • 第2题:

    有调查显示,“不愿降低身价”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升华了理想,实现了人生价值。这给青年大学生的启示是()。
    ①要立足实际,恰当定位
    ②结合社会需要,实现成才目标
    ③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④只有当“村官”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升华了理想,实现了人生价值,表明当代大学生要立足实际、恰当定位;结合社会需要,实现成才目标;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 第3题:

    4、根据调查,2019年我国城市夜间消费集中在18点至22点之间,其中北京和上海在这一时间段的消费额占夜间消费额的比重最高。


  • 第4题:

    在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是指外出务工劳动力数与( )的比重。

    A.汇总农户数
    B.汇总人口总数
    C.汇总村民小组数
    D.汇总劳动力总数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农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外出务工劳动力数÷汇总劳动力总数。

  • 第5题:

    农村改革做出了三大贡献: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

    A: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B: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C: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
    D:减轻了人口负担

    答案:C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