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指在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下列属于挤出效应的是:
A.小蒋原打算花10万元装修新房,结果多花了4万元,主要原因是新添置了些高档家具
B.由于预期房价将会大幅度上升,许多家庭控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
C.小周办婚宴预计花3.6万元,可实际上花了2.8万元,于是她在计划外买了一台手提电脑
D.老姜儿子将买3台复印机,为筹集资金,老姜十分节俭,连买早点的钱都不肯花
第1题:
挤出效应:是指在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下列不属于挤出效应的是:
A.张某换了新工作,上班地点离家太远,于是他从准备的购房款中抽出部分先买了车
B.路某父母从外地搬来和他一起居住,住房太拥挤,他把原来准备买车的钱拿出了一些租了一套更大的房子
C.金某弟弟意外受伤,需要大笔医药费,他把自己准备度蜜月的旅游费拿出一半付了弟弟的医药费
D.林某预计用10万元装修新房,结果少花了一万元,于是他买了一台手提电脑
划分条件:条件1,由于供应、需求有了新的增加。条件2,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选项A,有了新的购车需求,符合条件1;从购房款中拿出部分买车,符合条件2。
选项B,需要租房,有了新的需求,符合条件1;从准备买车的钱中拿出了一些来租房,符合条件2。
选项C,弟弟以外受伤,需要大笔医疗费,符合条件1;把准备渡蜜月的钱拿出来付医疗费,符合条件2。
选项D,预计花10万,结果少花了一万,而买了手提,不是有了新的需求,不符合条件1。
故,正确答案为D。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正常物品由于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
第6题:
公债的“挤出效应”指的是由于公债发行导致的民间投资减少。()
第7题:
由于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不断有新信息提供,而原来的印象已渐渐淡忘,导致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
第8题:
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指由于政府增加货币供应,致使利率水平下降,从而使一部分资金流向()的现象。
第9题:
第10题:
如果无挤出效应,政府购买增加200亿元,能使总需求增加800亿元。
如果存在挤出效应,政府购买增加200亿元将使总需求增加超过800亿元。
如果政府想尽可能地减少挤出效应,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以保持利率不变。
如无挤出效应,政府购买增加200亿元和政府税收减少200亿元,对总需求的最终影响是不同的。
第11题:
央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量,引起对股票的需求增加,股价上涨
央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资金流出,股价下跌
央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引起对股票需求减少,股价下跌
央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导致资金流入股市,股价上升
第12题:
增加政府开支
降低准备金率
减少税收
降低贴现率
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
第13题:
关于挤出效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政府支出增加通过利率中介变动会导致私营部门支出降低,称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B.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弱
C.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强
D.由于存在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带来的总需求和产出水平上升,比利率不变情形的作用明显要小一些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公债的发行将引起市场货币需求量的变化,或引起资金市场利率的变化。若中央银行维持货币供应量不变,则政府公债的发行将导致利率上升,赤字财政政策有可能因挤出效应而失灵。
第17题: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私人支出减少。
第18题:
管材从口模中挤出后,温度(),由于自重及()效应的结果,会产生变形。
第19题: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称为:()
第20题:
针对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局面,中央银行采取的增加货币供应的措施包括()。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占有效应
需求效应
产出效应
挤出效应
第23题:
生产市场
投机市场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第24题:
调节经济
弥补财政赤字
筹集政府投资资金
增加流通中货币量
产生财政“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