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拥有很好的东西,自己却不能拥有,便费尽心机地找一样自己认为能代替的东西,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第1题:
从心理上来说,对一种完善的东西去爱,就会获得一种幸福。()
第2题:
交换实现的必要条件有()。
第3题:
良好的()比权力更具威力,能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显著地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
第4题:
市场的大小取决于那些有某种需要,并拥有使别人感兴趣的资源,同时愿意以这种资源来换取其需要的东西的人数。
第5题:
()的婴幼儿能够把一样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如果他的手里有一样东西,他能把它放下来,然后再拾起另一样东西。婴儿能握着自己的奶瓶,抓着不放。
第6题:
织田信长交给当时代替自己出战的羽柴秀吉什么东西?
第7题:
人最坏的习惯之一是抱住已经拥有的东西不放,其实只要你舍得放下自己的那点小天地,就很容易走进宇宙的大世界。()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无”才是一种永恒的“有”
“有”的观念根源于人的无知
作者推崇无中生有的观点
作者反对“有”的人生追求
第11题:
拥有的东西太少
拥有的东西太多
权力太小
总是希望得到太多
第12题:
忍住痛割下一块肉
忍住痛抛弃自己想要的东西
很不情愿地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
忍住痛割掉自己喜欢的东西
第13题: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此话作者是().
第14题:
如果我们有智慧,我们就知道,“有”不过是当人类懂得很少的时候的一种能力。对于经历简单、所见所闻很少的先人来说,他们根本上是从一无所知中开始建立自己的意识,开始建立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当人类看到的历史越多,当人类懂的东西越多,当人类经历的东西越多,人类就越会明白,一切以“有”为念的东西都是短暂的,一切的拥有都是短暂的,没有人可以在“有”之念下永恒拥有任何东西,永恒拥有的只有“无”。从这段话可以推知,错误的一项是:()
第15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的意思是()
第16题:
要想证明自己已经拥有体系化的专业知识,需要()。
第17题:
装修我想自己买材料,想请教一下在材料市场怎么样才能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呢?
第18题:
刘某,男,大二学生,有一段时间宿舍陆续有人丢了东西,只有自己什么东西都没丢。因睡在上铺,自己的东西整理的井井有条,重要的物品都锁在柜子里,所以没丢过东西。但没丢东西不等于偷过别人的东西,有二个同学经常嘀嘀咕咕,指桑骂槐,言下之意是我偷了他们的东西。指桑骂槐谁还听不出来?我就质问他们说谁?他们说:“说谁谁自己知道,谁偷了别人的东西我们就说谁!”我特别气愤就和他们吵了起来,后来隔壁宿舍的同学过来劝阻才算罢休。但我从此心情特别的不爽,也不愿回宿舍,曾跟老师提出来想调换一下宿舍。他们诬蔑我偷东西,这口气我实在咽不下去。我的性格直爽,脾气也不好,惹急了我,没准控制不住自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刘同学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第19题:
我们羡慕拥有什么的人()?
第20题:
第21题:
自己能够得到
自己得不到但可以分享
想得到而得不到,别人也没有办法跟你分享的东西
自己不想得到
第22题:
获取智慧和知识
受到别人的赏识
赚到很多钱
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被别人抢走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