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王小阳是郑州市某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的儿童,今年13岁。小阳的家在贵州一个非常偏僻的农村,家里十分穷。小阳小学没上完便在家帮忙干活了。小阳觉得别的地方都会比那穷地方好,便从家里偷跑出来到处流浪,一路靠捡破烂、乞讨维持生活。直到他被该中心收容,后小阳被送返家中,该中心还将小阳转介给了小阳家所在地的一所儿童服务机构。 问题:1.请分析小阳流浪的原因。2.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小阳的需求。3.如果你是该儿童服务机构的一名社会工作者,你会如何帮助小阳?
第6题:
三年前父亲因病去世后,小丽与母亲相依为命。小丽学习很认真,但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小丽的母亲花了很多时间辅导她,可仍不见效果,母女俩都很着急,便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社会工作者小丁与小丽及其母亲一起分析情况,讨论提高小丽学习成绩的可行方法,小丁让小丽的母亲看到,小丽虽然在学习新知识时领会和理解较慢,可是她一旦理解后就能很好地掌握,以此来增强母亲对小丽学习的信心。社会工作者进一步指出,母亲也应培养小丽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丁的服务中,突出体现了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原则。
第7题:
小阳,男,26岁,大学三年级时因精神疾病退学。退学后,小阳在精神卫生中心接受了4周治疗后出院。小阳患病后,母亲提前退休全身心地照顾他,但是小阳的某些社会机能仍然在慢慢退化。朋友和同学也开始疏远他,有些居民因偏见而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原本就内向的小阳备受情绪困扰,更加沉默寡言,越来越没有自信,整天不想出门。小阳因为服药有副作用所以偷偷藏药、减药、社区也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没多久,小阳的精神疾病再次发作。小阳在3年内多次出入精神卫生中心,无奈之下,父母将其送入精神病院。1年后,小阳的病情稳定,经诊断可以出院。他想回家,想接触社会、交朋友,想学点技能从事些简单的工作。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康复,准备搬到一个环境幽静、能提供康复和职业训练的社区居住。自从小阳患病以来,父母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对照料好小阳既没有信心也不懂技巧,非常希望有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准备为小阳出院回归社区提供服务,并联络了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 问题:1.从社会支持来源看,小阳康复的哪些支持存在不足?2.小阳的需要及家人的需要分别是什么?3.整合小阳及其家人的需要,基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思路,写出"出院计划"的内容。
第8题:
支持小阳的观点
劝说老刘尊重小阳的选择
劝说小阳接受父亲的意见
促进小阳与父亲的沟通
第9题:
第10题:
冲突型
支配型
民主型
放任型
第11题:
第12题:
冲突型
支配型
民主型
放任型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小阳经常不按时交作业,班主任在家访中发现,小阳的父亲经常出差,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小阳的母亲没有工作,成天忙着打牌和炒股,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不关注。据此,班主任判断小阳的家庭教养模式是()。
第18题:
小欣的父母整天迷恋于赌博,不务正业,对小欣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因此,小欣从小由奶奶抚养,而奶奶对她又百依百顺。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导致了小欣不喜欢学习,经常与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面对小欣这样的孩子,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应坚持()的服务原则。
第19题:
小伟是一年级的学生,一直由奶奶带着长大,小伟的母亲在他3岁时去世,父亲爱子心切,始终没有再娶,但是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对小伟的教育方式以简单粗暴为主。有一天,小伟在学校与同学小鹏发生争执,小伟将小鹏挫伤,小鹏当场鲜血直流,班主任将小伟的父亲叫到学校,警告父亲要回去好好教育子女,如果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将不留情面,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处罚。回家后,小伟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毒打。从此以后,小伟打人的坏习惯一直没有再犯,但是渐渐的,班主任发现小伟上课时常常走神,布置的家庭作业经常做错,成绩一路下滑。在小伟的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介入?()
第20题:
帮助小贝学习母亲角色
帮助小贝丈夫学习父亲角色
帮助小贝夫妻俩形成家庭规则
帮助小贝夫妻俩调整夫妻角色
帮助小贝夫妻俩回忆之前的幸福时光
第21题:
支持小阳的观点
劝说老刘尊重小阳的选择
劝说小阳接受父亲的意见
促进小阳与父亲的沟通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
支持小阳的观点
劝说老刘尊重小阳的选择
劝说小阳接受父亲的意见
促进小阳与父亲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