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奥运会期间,某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发动青少年成立奥运志愿者小组,开展了一系列奥运知识和奥运礼仪的宣传活动,锻炼了青少年的团队合作与组织协调能力,提升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这属于()。
第5题:
社会工作者张莉对某社区的青少年群体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发现有一些青少年整天游手好闲,对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对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职业生涯缺少规划。为此,张莉设计了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小组,招募了11名社区青少年。通过两个多月的小组活动,这批青少年的态度和行为有了改变,自信心明显增强,家长和邻居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且每个人都制定了详细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开始付诸实施。张莉在设计小组活动时首先要考虑的技巧是()。
第6题:
社会工作者小李在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某社区开展实地调查时发现,该社区周边环境差,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社区的青少年空闲时经常出入附近的网吧。为此,社会工作者小李开展了工系列服务,如组织青少年兴趣小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等。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上述服务的过程中,遵循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则。
第7题:
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
接纳与关爱青少年
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
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第8题:
A组是控制组
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组是控制组
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第9题:
经验分享环节
小组活动的基本要素
扣紧小组目标
考虑组员的特征和能力
第10题:
协助者
咨询者
鼓励者
领导者
第11题:
A组是控制组
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组是控制组
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第12题: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所罗门四组设计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某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工小张为社区青少年开展成长小组以提高其自信水平,并采用实验法进行设计。他首先招募了20名社区青少年,将其随机配对为A、B两组;然后运用自信量表对所有2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测量,发现两组的自信水平非常接近;小张随后对A组开展了若干次小组活动,B组则无任何专门安排;最后测量两组社区青少年的自信水平,并比较其差异。在此过程中,()
第17题:
在实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将20位失业者分为随机的或匹配的两组后,利用自信量表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信平均得分分别是2.0分和2.1分。然后安排实验组参加求职技巧训练,控制组则不接受任何训练。再次测量后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得3.0分和2.5分。结果显示:求职技巧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参与者的就业自信心。这种实验设计属于( )。
第18题:
A组是控制组
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组是控制组
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第19题:
协助者
咨询者
鼓励者
领导者
第20题:
教育小组
任务小组
游戏技巧小组
娱乐小组
第21题:
A组是控制组
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组是控制组
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第22题:
A组是控制组
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组是控制组
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第23题:
青少年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行政
青少年小组工作
青少年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