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估针对青少年沉湎网络的干预项目,研究者挑选了两个社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湎网络的比例相同,其他方面也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社区青少年每月进行一次有关网络负面作用的讲座,控制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该指标分别为10%和18%,可以认为干预是有效的。此实验设计方法属于()。A.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B.多组时间序列设计 C.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D.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题目
为评估针对青少年沉湎网络的干预项目,研究者挑选了两个社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湎网络的比例相同,其他方面也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社区青少年每月进行一次有关网络负面作用的讲座,控制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该指标分别为10%和18%,可以认为干预是有效的。此实验设计方法属于()。

A.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B.多组时间序列设计
C.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D.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和简单时间序列设计是准实验设计的两种类型。其中,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就是发现一个与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术进行分析。题中,研究者挑选了两个社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这两个社区青少年沉湎网络的比例相同,其他方面也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社区青少年每月进行一次有关网络负面作用的讲座,控制组没有安排,这种实验设计方法属于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更多“为评估针对青少年沉湎网络的干预项目,研究者挑选了两个社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湎网络的比例相同,其他方面也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社区青少年每月进行一次有关网络负面作用的讲座,控制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该指标分别为10%和18%,可以认为干预是有效的。此实验设计方法属于()。”相关问题
  • 第1题:

    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的前提假设是

    A.实验组和控制组是同质的
    B.统计技术可以解决不进行前测造成的问题
    C.后测工具的信度较高
    D.实验设计的内部效度较高

    答案:A
    解析:
    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没有前测,它要求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之前是不存在差异的。

  • 第2题:

    两个班级学生逃学比例都为10%,其他方面都比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班级每月进行一次有关读书重要性的讲座,对照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该指标分别为5%和13%,可以认为干预是有效的。该研究属于社会工作研究中()。

    A.个案研究
    B.小组研究
    C.实验研究
    D.行动研究

    答案:C
    解析:
    实验研究是基于因果关系,把研究问题置于特定场境中,通过严格地控制和策划,使得所研究变量及其关系得以体现。实验设计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或控制组)、前测和后测三对要素。

  • 第3题:

    某社区的40名失业者被分为相似的两组后,实验组参加技术培训,而控制组没有接受任何训练。后又测得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信心,得分分别为3.4分和2.7分,可以认为,技术培训的效果为0.7分。这是( )。

    A.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B.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C.准实验政计
    D.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答案:A
    解析:

  • 第4题:

    ()是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

    A: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B: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C:索罗门四组设计
    D: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答案:B
    解析: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 第5题:

    典型的实验设计方法是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对照,分辨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作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单选题
    某研究者将某戒毒机构中的40名吸毒者随机分为相似的两组后,实验组成员参加“戒毒者心理支持小组”,而控制组不接受任心理支持服务。经过3个月后,研究者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戒毒自信心测试,测得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得分分别为3.4分和2.7分,可以认为,“戒毒者心理支持小组”服务的效果为0.7分。这是( )。
    A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B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C

    准实验设计

    D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为评估针对青少年沉湎网络的干预项目,研究者挑选了两个社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湎网络的比例相同,其他方面也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社区青少年每月进行一次有关网络负面作用的讲座,控制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该指标分别为10%和18%,可以认为干预是有效的。此实验设计方法属于(  )。
    A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B

    多组时间序列设计

    C

    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D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正确答案: A
    解析:
    准实验设计分为非对等控制组设计、简单时间序列设计和多组时间序列分析3种类型。其中,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就是发现一个与实验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组,依托实验研究的技术进行分析。题中,研究者挑选了两个社区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这两个社区青少年沉湎网络的比例相同,其他方面也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社区青少年每月进行一次有关网络负面作用的讲座,控制组没有安排,这种实验设计方法属于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 第8题:

    单选题
    两个班级学生的逃学比例都为10%,其他方面都比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班级每月进行一次有关读书重要性的讲座,对照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该指标分别为5%和13%,可以认为干预是有效的。该研究属于社会工作研究中的( )。
    A

    个案研究

    B

    小组研究

    C

    实验研究

    D

    行动研究

    E

    社区研究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两个班级学生的逃学比例都为10%,其他方面都比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班级每月进行一次有关读书重要的讲座,对照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该指标分别为5%和13%,可以认为干预是有效的。该研究属于社会工作研究中的(  )。
    A

    个案研究

    B

    小组研究

    C

    实验研究

    D

    行动研究


    正确答案: D
    解析:
    实验研究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基本逻辑,就是把研究问题置于特定场景中,通过严格地控制和策划,使得所研究变量及其关系得以体现。题干表述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验研究案例。

  • 第10题:

    单选题
    某社区的40名失业者被分为相似的两组后,实验组参加技术培训,而控制组没有接受任何训练。后又测得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信心,得分分别为3.4分和2.7分,可以认为,技术培训的效果为0.7分。上述实验设计方法属于(  )。
    A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B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C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D

    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正确答案: D
    解析: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题中的实验设计方法属于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 第11题:

    单选题
    为了研究就业培训项目对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效果,社会工作者老赵挑选了情况较为相似的A、B两个社区,然后对A社区的失业人员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半年后,老赵就A、B两个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状况进行比较,发现A社区的再就业比例明显高于B社区,老赵据此判定该就业培训项目有效。老赵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2013年真题]
    A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C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D

    多组时间序列分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标准实验设计形式包括:①前后测控制组设计(传统实验设计);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③所罗门四组设计。其中,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已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的影响。单后测控制组设计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情况相似,只有实验组参与实验,控制组不作任何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指标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题中,老赵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是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 第12题:

    单选题
    社会工作者对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两个社区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比例分别为:25%和26%,之后,社会工作者将社区A设定为实验组,对其中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社区教育,同时将社区B设定为控制组,不对其中的青少年做任何干预教育,在经过半年时间后,工作者对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溺网络的情况重新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社区A的青少年沉溺网络的比例为20%,社区B的青少年沉溺网络的比例为27%。结论:27%-20%=7%,发现社会工作者所做的社区教育干预工作是有效的。社会工作者所做的这项实验设计属于(   )。
    A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C

    所罗门四组设计

    D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3题:

    某社会工作者发现有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比例都是10%。社会工作者对第一个社区的青少年每月开展一次有关网络游戏负面作用的讲座,第二个社区则没有开展相关活动。半年后,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指标分别为7%和11%。社会工作者采用的是()研究方法。

    A: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C: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D:多组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B
    解析:
    考点: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 第14题:

    研究者欲了解技术培训对提升参与者就业自信心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他将20位失业者分为随机的和匹配的两组后,利用自信量表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信心平均得分分别是2.8分和2.9分。然后安排实验组参加求职技巧训练,控制组则不接受任何训练。再次测量后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得4.0分和3.0分。结果显示:实验组得分增1.2分,控制组得分增0.1分,实验刺激净效果为1.1分。可以认为,求职技巧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参与者的就业自信心。这种实验设计属于()。

    A、所罗门四组设计
    B、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C、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D、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答案:D
    解析: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 第15题:

    两个班级学生的逃学比例都为10%,其他方面都比较接近。对实验组的班级每月进行一次有关读书重要的讲座,对照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该指标分别为5%和13%,可以认为干预是有效的。该研究属于社会工作研究中的(  )。
    ?

    A.个案研究

    B.小组研究

    C.实验研究

    D.行动研究

    答案:C
    解析:
    实验研究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基本逻辑,就是把研究问题置于特定场景中,通过严格地控制和策划,使得所研究变量及其关系得以体现。题干表述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实验研究案例。

  • 第16题:

    某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刘某为社区青少年开展成长小组以提高其自信水平,并采用实验法进行设计。他首先招募了30名社区青少年,将其随机配对为A,B两组;其次运用自信量表对所有30名社区青少年进行测量,发现两组的自信水平非常接近;刘某随后对A组开展了若干次小组活动,B组则无任何专门安排;最后测量两组社区青少年的自信水平,并比较其差异。在此过程中()。

    A:A组是控制组
    B:自变量是几次小组活动
    C:研究者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D:B组是控制组
    E:两组最后测量结果的差异可以视为几次小组活动的效果

    答案:B,C,D
    解析:
    标准的实验设计包含的要素有:①自变量和因变量,前者是实验刺激,后者是受试者的反应;②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是对其施加影响的小组,控制组是不施加影响的小组。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就是首先把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测量两组在某指标上的水平,再对实验组进行某种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

  • 第17题:

    关于实验组与控制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组是实验过程中接受实验剌激的那一组对象
    • B、在任何一个实验设计中,至少会有一个实验组
    • C、控制组也称为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同样给予实验刺激
    • D、研究者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观察结果,来分析和说明实验刺激的作用和影响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单选题
    某社区有40名酗酒者,研究者将其随机分为相似的两组后,实验组参加“酗酒者心理支持小组”,而控制组没有接受任何专业辅导服务。经过3个月后,研究者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戒酒自信心测试,测得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得分分别为3.4分和2.7分,可以认为,“酗酒者心理支持小组”服务的效果为0.7分。这是( )。
    A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B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C

    准实验设计

    D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某社区的40名失业者被分为相似的两组后,实验组参加技术培训,而控制组没有接受任何训练。后又测得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信心,得分分别为3.4分和2.7分,可以认为,技术培训的效果为0.7分。这是(    )。
    A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B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C

    准实验设计

    D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李对某区小学学生的逃学现象进行研究,他发现两个班级学生的逃学比率都为10%,其他方面都比较接近。后来他对实验组的班级每月进行一次有关读书重要性的讲座,对照组则无上述安排。半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逃学比率的该指标分别为5%和13%.可以认为干预是有效的。该研究属于社会工作研究中的()。
    A

    个案研究

    B

    小组研究

    C

    实验研究

    D

    行动研究


    正确答案: C
    解析: 社会工作的研究中有一项重要的方法就是实验研究,此题结合实际情境,主要考查考生对于实验研究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 第21题:

    单选题
    某社会工作者发现有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湎网络游戏的比例都是10%。社会工作者对第一个社区的青少年每月开展一次有关网络游戏负面作用的讲座,第二个社区则没有开展相关活动。半年后,两个社区的青少年沉湎网络游戏的指标分别为7%和11%。社会工作者采用的是()研究方法。
    A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C

    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D

    多组时间序列分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为了研究就业培训项目对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效果,社会工作者老赵挑选了情况较为相似的A、B两个社区,然后对A社区的失业人员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半年后,老赵就A、B两个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状况进行比较,发现A社区的再就业比例明显高于B社区,老赵据此判定该就业培训项目有效。老赵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C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D

    多组时间序列分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标准实验设计形式包括:①前后测控制组设计(传统实验设计);②单后测控制组设计;③所罗门四组设计。其中,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已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的影响。单后测控制组设计中,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情况相似,只有实验组参与实验,控制组不作任何干预,此后对两组再测。实验组指标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指标的前后变化之间的差异就视为干预效果。题中,老赵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是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 第23题:

    单选题
    为了研究就业培训项目对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效果。社工老赵挑选了情况较为相似的A、B两个社区,然后对A社区的失业人员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半年后,老赵就A、B两个社区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状况进行比较,发现A社区的再就业比例明显高于B社区,老赵据此判定该就业培训项目有效。老赵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

    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B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C

    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D

    多组时间序列分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