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静的爸爸因为打架伤人而被判刑入狱,母亲离家出走,把小静扔给了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且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班主任赵老师发现小静最近常闷闷不乐,神情恍惚,希望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杨给予帮助。当小杨第一次与小静见面时,针对此类服务对象的特性,他应采取的恰当表达是()。A.“赵老师让你来找我,以后每个星期五下午我在这里等你。” B.“赵老师让你来找我,我很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 C.“赵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自己觉得有没有问题?” D.“赵老师让你来找我,让我们现在开始讨论你的问题吧。”

题目
小静的爸爸因为打架伤人而被判刑入狱,母亲离家出走,把小静扔给了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且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班主任赵老师发现小静最近常闷闷不乐,神情恍惚,希望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杨给予帮助。当小杨第一次与小静见面时,针对此类服务对象的特性,他应采取的恰当表达是()。

A.“赵老师让你来找我,以后每个星期五下午我在这里等你。”
B.“赵老师让你来找我,我很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
C.“赵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自己觉得有没有问题?”
D.“赵老师让你来找我,让我们现在开始讨论你的问题吧。”

相似考题
更多“小静的爸爸因为打架伤人而被判刑入狱,母亲离家出走,把小静扔给了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且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班主任赵老师发现小静最近常闷闷不乐,神情恍惚,希望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杨给予帮助。当小杨第一次与小静见面时,针对此类服务对象的特性,他应采取的恰当表达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小颖成绩一直很好,人也很有礼貌,但是班主任秦老师却发现小颖最近常闷闷不乐,神情恍惚,脾气很暴躁,找她谈话没有任何效果。因此秦老师找到学校社会工作者马莉,希望她能给予帮助。针对此类服务对象的特性,马莉第一次与小颖见面时应采取的恰当表达是( )。

    A.“秦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自己觉得怎么样?”

    B.“秦老师让你来找我,你知道为什么吗?”

    C.“秦老师让你来找我,我现在就分析你存在的问题吧。”

    D.“秦老师让你来找我,以后每个星期五下午我在这里等你。”


    正确答案:D
    社会工作者与受助对象的初次会谈中,首先要与受助者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ABC三项的表述会引起受助者小颖的警惕与排斥,不利于社会工作者马莉开展工作,故正确答案为D。

  • 第2题:

    小静,15岁,高一,其父母离异多年且都另建有家庭。小静跟随母亲、继父生活,但她对生父有深厚的感情,母亲虽然阻止她跟生父见面,但是小静不以为然。小静性格活泼,个性倔强,留着短发,大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假小子”。她喜欢看电影、看电视剧、听音乐、参加体育活动,还结交了一批校内外的“铁哥们”,喜欢跟他们一块打电子游戏。小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走神,老师批评她之后还很不高兴,喜欢狡辩、还嘴。一次,小静的“好哥们”被老师骂了,出于讲义气,小静当场把老师的水杯摔坏了。老师对小静无计可施,只好求助学校社会工作者为小静提供服务。
    问题:
    1.学校社会工作有哪些功能
    2.请简要分析和诊断上述案例中小静有哪些需求
    3.针对小静的情况,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哪些干预策略


    答案:
    解析:
    1.
    在学校育人目标实现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在于协助学生与“家庭一学校一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和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促进教育机会均等。重构“困境学生”的环境,是学校社会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内容。学校社会工作采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回应学生需要,对于处境不利的学生作深入而客观的了解。同时给予接纳、支持与鼓励,并提供专业服务,以弥补其处境不利的缺陷,协助他们获得应得的教育资源,实现最大可能的成就,以此增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2)推进学生知识学习,为丰富人生奠定基础。积极协助学校提供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条件,满足全体学生在知识、能力、情绪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协助学生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其所处社会的生活需要与发展需要。
    (3)协助学生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社会化任务,使其拥有与所处社会环境适应的能力,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清楚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保持与社会同步,不断从社会进步中汲取养分、获得资源,使自己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4)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人生积极成长。需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发展个人潜能,积极面对生活上的挑战,有效地解决问题。
    (5)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优质教育合力。可以在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合力,协调和推动社区、企业以及其他资源,让学生、家庭以及学校受惠,并促进不同社会服务之间的联系,为学校提供支援,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根据上述案例提供的信息,小静的需求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作为学生的一般需求:15岁的小静具有一般学生的需要。
    ①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小静与父母、继父母、老师等成人建立良好联系的需要。
    ②明确自我身份和有效处理冲突的能力需要: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需要,如何处理冲突的需要。
    ③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的需要:小静有合理、正确表达自己情绪的需要。
    ④学业发展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学习不集中等。
    ⑤提升采取行动的能力:改善常规社交行为,如何分辨善意批评和恶意批评,理解道歉的重要性,学会诚恳地赞赏,探讨宽恕的意义等。
    ⑥提升分辨是非的能力:分辨益友损友等。
    ⑦自我效能感的需要:辨识不同领域的效能感,增加成功经验等。
    ⑧培养亲社会规范的能力:遵守社会规范等。
    (2)特殊行为群体学生的需要:特殊行为群体学生主要是指有暴力倾向、网络成瘾或者违纪的学生。小静有违纪行为,包括说谎行为、逃学行为、抽烟喝酒等。特殊行为学生最重要的需要是不被标签化,看到优点,被接纳等。
    3.
    针对小静的情况,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的策略如下(也可按照各种需要设计服务策略):
    (1)实施个别辅导。接纳小静的情绪,对她进行心理辅导,调整她的负面情绪,给予适当的关怀和鼓励,促使小静反省自己过去的错误;利用增强、削弱、类化、辨别等学习原则,帮助小静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任务和需求并制订相应规划,敦促她做出行为改变,引导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授小静控制情绪的方法,减少其冲动行为;通过认知辅导促使小静正确看待她和“哥们”之间的义气,形成健康的交友观;利用小静的号召力,让其担任班干部或学校职务,帮助其获得支持,提高自信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其判断是非的能力。
    (2)与有关老师联系。了解事情的真相,改变小静对老师的态度,希望老师给予小静正确的教育,在肯定小静优点的同时,帮助她改变错误行为。
    (3)开展家庭工作。与小静的母亲联系,通过家访了解小静的家庭情况,对小静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和批评,并请学校与家长联系,完善家庭结构,促进父母多关心小静的成长。
    (4)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提供服务。开展相关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中满足小静的需要。例如,情绪正确性表达小组、自信心提升小组等。

  • 第3题:

    小杨终于盼到了刑满释放的这一天,可是他却不敢回到原先的学校,小杨的父母也表示,小杨起先在原学校就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小杨是从监狱出来的了。社会工作者正确的做法是()。

    A:提供住宿场所
    B:提供就业、就学辅导
    C: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
    D:提供物质援助

    答案:B
    解析:
    考点: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 第4题:

    小军成绩一直很好,与同学关系也很好,但是班主任李老师却发现小军最近常闷闷不乐,脾气很暴躁,还经常跟同学吵架,找他谈话没有任何效果,因此李老师找到学校社会工作者刘霞,希望她给予帮助。针对此类服务对象的特性,刘霞第一次与小军见面时应采取的恰当表达是()。

    A:“李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自己觉得怎么样?”
    B:“李老师让你来找我,你知道为什么吗?”
    C:“李老师让你来找我,我现在就分析你存在的问题吧。”
    D:“李老师让你来找我,以后每个星期五下午我在这里等你。”

    答案:D
    解析:
    社会工作者与受助对象的初次会谈中,首先要与受助者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ABC三项的表述会引起受助者小军的警惕与排斥,不利于社会工作者刘霞开展工作,故正确答案为D。

  • 第5题:

    小静的爸爸因为打架伤人而被判刑入狱,母亲离家出走,把小静扔给了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且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班主任赵老师发现小静最近常闷闷不乐,神情恍惚,希望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杨给予小静帮助。当小杨第一次与小静见面时,针对此类服务对象的特性,他应采取的恰当表达是(  )。

    A.“赵老师让你来找我,以后每个星期五下午我在这里等你。”
    B.“赵老师让你来找我,我很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
    C.“赵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自己觉得有没有问题”
    D.“赵老师让你来找我,让我们现在开始讨论你的问题吧。”

    答案:B
    解析:
    在与服务对象的初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要多听服务对象的心声,用真诚、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 第6题:

    小杨给学校社会工作者小安写了一封求助信:“我最近很苦恼,妈妈经常动不动就骂我,今天还打了我,我很伤心。我希望你帮助我,让妈妈变得温柔一点。”小安因此找小杨妈妈交谈,小杨妈妈说了自己的苦恼:“我就是脾气不好,我也知道不该打骂,可一遇事就控制不住自己。”下列小安的做法中,能够直接改善小杨母子之间沟通方式的有()。

    A.提示小杨妈妈在孩子做出适当行为时给予鼓励
    B.澄清小杨妈妈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C.提升小杨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
    D.帮助小杨妈妈学习更有效的亲子互动
    E.帮助小杨觉察母亲的矛盾情绪

    答案:A,B,D
    解析:

  • 第7题:

    由于小俊的父母长年在深圳打工,从小小俊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小俊的母亲和奶奶的关系不好,因此父母很少打电话回家过问他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如今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力管教小俊,最近村里开了网吧,小俊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玩游戏忘记回家。造成小俊上述行为的主要家庭原因是()。

    • A、爷爷奶奶过于溺爱
    • B、家长疏于管教
    • C、家庭条件不好
    • D、母亲和奶奶关系不好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小亮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父母一年前因为感情破裂而离婚,小亮被判给母亲张女士抚养。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亮身上,所以对小亮的管教非常严厉,小亮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张女士就对其严加斥责,渐渐地,对小亮的打骂成为家常便饭。最近,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张女士面临下岗的威胁,而小亮的父亲则因为经商失败,开始拖延支付抚养费用。学校班主任老师发现小亮在学校里也开始对同班同学使用暴力,并且经常撒谎、不交作业。作为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班主任要求你为小亮提供服务。 问题:1.结合案例说明儿童的需要有哪些?2.在上述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3.针对小亮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正确答案: 1.儿童作为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多维的需要,具体阐述如下:(1)生存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应当满足小亮在成长过程中基本生活和养育方面的需要。(2)爱的需要。家庭要给小亮提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情感支持。(3)学习的需要。小亮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维护。(4)游戏的需要。小亮文化娱乐的基本需要应当被满足。(5)社会化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应当培养小亮具有人际交往、生活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正确的价值观等多种能力。(6)被保护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既要保护小亮,使他健康成长,又要保护他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2.本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个体与环境(家庭、学校)方面加以分析:(1)如何改善小亮的自卑、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2)如何改善离异家庭中小亮与母亲的关系,改善母亲对他的严格管教与打骂的情况。(3)如何改善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4)如何修正小亮在校的不良学习行为,以及使用暴力对待同学的行为。
    3.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1)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情绪进行疏导,帮助小亮理解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增强小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2)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在校行为进行修正,帮助他改正撒谎、不交作业的行为,并且改善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3)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母亲进行沟通,教导其家庭养育技能,旨在能够让小亮的母亲认识到打骂的管教方式对小亮造成的身心危害,改正其打骂儿子的管教方式,缓解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4)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老师进行沟通,为他的不良行为能够得以修正争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5)通过合理途径为小亮争取父亲的抚养费用,并且鼓励协助小亮母亲找到一份工作。

  • 第9题:

    单选题
    小蓉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每天上学要走两小时山路,最近上课时多次晕倒。社会工作者小王家访时发现,小蓉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外出打工,收入很不稳定,母亲离家出走,音讯全无;爷爷患重病,治疗花掉家中所有积蓄。小王拟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方法为小蓉一家提供服务,依据该方法的实务原则,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

    链接医疗资源,查明小蓉晕倒的原因

    B

    组建家庭工作团队,拟订具体帮扶计划

    C

    联系小蓉的父亲,建议他每周与小蓉通话

    D

    向村委会报告,协助小蓉一家申请困难救助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案例四  小芬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出生前父亲因犯法进了监狱,母亲也弃她而去。年幼的小芬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爷爷奶奶对没有父母的小芬格外疼爱,百般呵护。因怕小芬被人笑话自己没有父母而受到伤害,所以平日里几乎不让小芬和别的小朋友玩,与亲戚也很少来往。小芬的生活圈里只有爷爷奶奶。上学期间,小芬性格非常内向,喜欢哭,害怕与陌生人交往。  【问题】  1.从上述案例中分析小芬现在的需要。  2.针对小芬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正确答案: 1.儿童的发展包含了身体从弱小到强大、智力从低到高、心理人格从无到有以及行为从稚嫩到趋于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需要获得不同方面的照顾、引导、支持和保障才能完成。上述案例分析中,小芬现在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的需要,儿童的发展需要又称儿童的成长需要,是指儿童为了身心发展需要获得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它主要包括:
    ①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得到父母的爱和适当管教,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小芬的父母都不在身边,尽管被爷爷奶奶百般呵护,但依然是缺爱的。
    ②拥有受教育的机会,有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满足其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求知欲。小芬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性格内向,在学校里不敢与陌生人说话,没有足够的探索求知欲。
    ③获得足够的休闲和娱乐,有适合儿童且安全的娱乐场所,为儿童形成良好的娱乐休闲态度、方式和行为提供教导和培养。小芬的生活圈里只有爷爷奶奶,平日基本不和其他小朋友玩。
    (2)社会化需要,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技能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它要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行为方式。小芬平日里基本不与朋友和亲戚来往,生活圈子里只有爷爷奶奶,很容易和社会脱节,是需要进一步社会化的。主要体现在:
    ①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保持个人清洁卫生、语言表达等人类发展的最初行为方式;
    ②促使儿童的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两者的关系;
    ③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培养社会角色,使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以及社会角色等。
    2.针对小芬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的介入策略有:
    (1)直接介入
    ①儿童问题辅导,专门为儿童提供的辅导服务,包括针对儿童自身的问题行为、与他人的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身心障碍的康复与治疗问题等开展的一系列专业服务活动。其目的是为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和支持、行为指导和矫正,从而预防可能出现的更加严重的问题,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小芬在爷爷奶奶的过度保护下,已经存在了社交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通过个案疏导帮助小芬走出人际交往的错误思维,鼓励小芬平时多与同学、朋友交流,相互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对她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促使小芬改变现在内向的性格。
    ②儿童的娱乐和休闲,娱乐和休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儿童在情绪、认知、语言、社会和身体动作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娱乐和休闲可以帮助儿童强壮身体,促进情绪的放松和调适,增进人际关系和改善社交技能,获得同伴认同,得到自我实现,培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凝聚家庭,增进亲子关系。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娱乐休闲等活动带领小芬走出自己封闭的小圈子,逐渐融入社会。
    (2)间接介入
    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进行科学育儿,这主要是针对小芬的爷爷奶奶进行的服务。科学育儿是指向所有儿童的父母和家庭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并为他们提供具体的科学育儿实践指导和日常育儿问题咨询。爷爷奶奶的出发点是防止小芬受人伤害,但是教育行为是有待改正的,不能因为害怕小芬受到伤害就将小芬封闭起来,这样反而不利于小芬的成长,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小芬的爷爷奶奶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
    ②家庭辅导,家庭辅导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以全体家庭成员为对象,以改善家庭成员关系为重点,以恢复能够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为目标的专业指导或治疗活动。小芬的父亲入狱,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找到其母亲,劝说小芬的母亲前去探望小芬,使其明白自己有抚养小芬的法定义务。母爱是孩子成长中最不可或缺的感情基础。通过母亲的帮助,促使小芬改变现在胆小、爱哭的性格。
    ③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小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小芬的亲戚进行沟通,建议他们平时多去探望小芬及其爷爷奶奶,并且整合社区资源,帮助小芬一家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使老人对外界放下戒备,放心孩子去跟外界交流,促使小芬健康地成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经过会谈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最近小力之所以成绩下降、逃学、常有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其父母最近在闹离婚,父亲有外遇不回家,母亲的愤怒无处发泄,于是就对小力实施暴力。针对这些情况,社会工作者在制订服务计划时,确定()为关注的对象。
    A

    小力的老师

    B

    小力的同学

    C

    小力的母亲

    D

    小力

    E

    小力的父亲


    正确答案: A,D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半年前小军父亲因交通事故去世,母亲因受不了打击离家出走,他不得不与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最近老师发现小军成绩急剧下降,独来独往,经常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不与同学交流,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精神不振。老师请学校社会工作者为小军提供帮助。社会工作者运用危机介入模式,对小军进行了问题评估,认为目前小军处于(    )阶段。
    A

    危机

    B

    解组

    C

    恢复

    D

    重组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3题:

    五年级小杨自父母离婚之后,脾气日渐暴躁,在学校期间,时常和同学发生口角,老师也无能为力,渐渐地小杨的生活中充满了同学的排斥,老师的不满,爸爸的责骂等。社会工作者用系统理论对小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小杨的问题是由()。

    A:早期生活经历引起的
    B:其身心问题与环境问题共同造成的
    C:认知上出现了问题造成的
    D:行为出现偏差引起的

    答案:B
    解析:
    考点:系统理论的实务原则。

  • 第14题:

    小杨终于盼到了刑满释放的这一天,可是他却不敢回到原先的学校,小杨的父母也表示,小杨以前在原学校就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小杨是从监狱出来的了。社会工作者此时正确的做法是()。

    A.提供住宿场所
    B.提供就业、就学辅导
    C.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
    D.提供物质援助

    答案:B
    解析:

  • 第15题:

    小峰的父母因为车祸双双过世,把小峰留给了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班主任许老师发现小峰最近常闷闷不乐,神情忧郁、不爱讲话,希望学校社会工作者能够提供帮助。当社会工作者第一次与小峰面谈时,他应采取的恰当表达是()。

    A.“许老师让你来找我,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B.“许老师让你来找我,以后每周五我会在这里等你。”
    C.“许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觉得有没有问题。”
    D.“许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里。”

    答案:A
    解析:

  • 第16题:

    (2019年) 小蓉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每天上学要走两小时山路,最近上课时多次晕倒。社会工作者小王家访时发现,小蓉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外出打工,收入很不稳定,母亲离家出走,音讯全无;爷爷患重病,治疗花掉家中所有积蓄。小王拟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方法为小蓉一家提供服务,依据该方法的实务原则,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A.链接医疗资源,查明小蓉晕倒的原因
    B.组建家庭工作团队,拟订具体帮扶计划
    C.联系小蓉的父亲,建议他每周与小蓉通话
    D.向村委会报告,协助小蓉一家申请困难救助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的实务原则,在服务过程中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永远是第一需要考虑的,本题也是顺序题,“首先”优先选择“保命保安全”安抚情绪的选项。其他选项可以慢慢开展。

  • 第17题:

    小金的爸爸因为打架伤人而被判刑入狱,母亲离家出走,把小金扔给了仅靠微薄的退休金生活且年老体弱的爷爷和奶奶。班主任赵老师发现小金最近常闷闷不乐,神情恍惚,希望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杨给予帮助。当小杨第一次与小金见面时,针对此类服务对象的特性,他应采取的恰当表达是()。

    A.“赵老师让你来找我,以后每个星期五下午我在这里等你。”
    B.“赵老师让你来找我,我很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
    C.“赵老师让你来找我,你自己觉得有没有问题?”
    D.“赵老师让你来找我.让我们现在开始讨论你的问题吧。”

    答案:B
    解析:
    在与服务对象的初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要多听服务对象的心声,用真减、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 第18题:

    因为父母工作忙,小亮出生后一直跟乡下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直希望有个孙女,就把小亮当男孩养。上学后,小亮回到父母身边。母亲逐渐发现他的异常,总是训斥他,学校里的同学也也总取笑他的装扮。小亮为此感到非常沮丧,来找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社会工作者评估小亮的问题后,准备介入的主要角度应该是帮助小亮()。

    • A、追求独立自主
    • B、接纳自己身体和容貌
    • C、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 D、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小静是一个陕北某县城的女孩,哥哥在北京上大学,小静高考落榜后也来到了北京打工,5年后与北京男孩黄志结婚,结婚后住在婆婆家里。小静很有工作能力,又肯吃苦,所以在一家公司做到了部门主管。小静的公婆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每周日到教堂去,也要求小静同去。不久,小静生了一个男孩,丈夫黄志和公婆高兴得不得了,同时要求小静辞掉工作专心在家带孩子。小静的老公、公婆特别关心小静,过问小静所有的交往,包括谁给小静打电话都要过问。两年前,因为拆迁,开发商补给了公婆100万元和4套房子。拿到钱后,公婆马上给黄志买了一辆车,并用两套小房子换了一套大房子,但要求仍然与小静同住,另外两套房子出租,说将来留给孙子。来北京打工的小姐妹都羡慕小静,认为她找到了一个北京的老公,不仅自己有了房子住,孩子也有了北京户口,但是小静说不清楚因为什么心情总是高兴不起来。慢慢地,小静开始沉默、少话、失眠,被确诊为中度抑郁。 问题:1.运用性别需求的视角分析评估小静抑郁的原因。2.如何帮助小静解决抑郁的困扰?


    正确答案: 1.妇女的需求可分为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妇女就其社会承认的角色而确定需要,满足这些需要不会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模式;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指的是由于妇女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而产生的需求,这类需求涉及分工模式、权利等,满足这类需求可以协助妇女取得更多的平等权利,改变现存的分工模式和角色,挑战妇女的从属地位。本案例中,小静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满足,结婚、生育都很顺畅,生活无忧,老公、公婆都很关心她。但是小静的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被迫从职场回到家里,很少有人际交往、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生活起居、人际交往没有个人自由空间,这对于一个现代女性,特别是已经在职场上有了不错的表现,感受过自己的能力与价值的现代女性来说,内心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这是造成小静抑郁的主要原因。
    2.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小静解决抑郁的困扰:(1)连接其他专业资源,陪小静见心理医生,准确评估抑郁症状,如果需要药物介入,协助小静用药。(2)对小静提供个案辅导,疏导情绪、调整认知。鼓励小静向老公、公婆表达感受和需要。(3)与小静老公会谈,提供信息。告知其小静的抑郁状态,让他知道造成小静抑郁的原因及自己应该负有的责任,并引导其做出改变的承诺。(4)进行家庭探访,提供信息。告知小静的公婆小静的抑郁状态,让他们知道造成小静抑郁的原因及自己应该负有的责任,并引导其做出改变的承诺。(5)家庭介入。沟通训练:引导小静表达感受和需要,老公、公婆做出恰当回应。行为契约:小孩上幼儿园、小静继续工作、不干涉小静自由并尊重其隐私,夫妻互相关爱、理解和信任。(6)连接资源。帮助小静找工作、帮助联系幼儿园。(7)邀请小静参加社交小组。
    【提示】本题考点涉及妇女社会工作方法性别分析方法中性别需求分析的内容和社会工作对抑郁症状的介入。考生要注意,对抑郁原因的分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从性别需求的角度,需要带出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的概念。对抑郁的介入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社会工作者必须要与其他专业服务合作,善于使用行动系统,请心理医生协助;二是对抑郁的介入不可以单纯用药,必须要有社会交往的介入。

  • 第20题:

    无固相钻井液具有()的特性。

    • A、粘度低
    • B、静切力小
    • C、粘度高及静切力大
    • D、粘度低及静切力小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问答题
    小亮今年读小学三年级,父母一年前因为感情破裂而离婚,小亮被判给母亲张女士抚养。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小亮身上,所以对小亮的管教非常严厉,小亮稍微做错一点事情,张女士就对其严加斥责,渐渐地,对小亮的打骂成为家常便饭。最近,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张女士面临下岗的威胁,而小亮的父亲则因为经商失败,开始拖延支付抚养费用。学校班主任老师发现小亮在学校里也开始对同班同学使用暴力,并且经常撒谎、不交作业。作为学校的社会工作者,班主任要求你为小亮提供服务。 问题:1.结合案例说明儿童的需要有哪些?2.在上述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有哪些?3.针对小亮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正确答案: 1.儿童作为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多维的需要,具体阐述如下:(1)生存的需要。家庭和社会应当满足小亮在成长过程中基本生活和养育方面的需要。(2)爱的需要。家庭要给小亮提供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情感支持。(3)学习的需要。小亮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维护。(4)游戏的需要。小亮文化娱乐的基本需要应当被满足。(5)社会化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应当培养小亮具有人际交往、生活技能、适应能力和学习正确的价值观等多种能力。(6)被保护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既要保护小亮,使他健康成长,又要保护他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2.本案例中,小亮主要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个体与环境(家庭、学校)方面加以分析:(1)如何改善小亮的自卑、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2)如何改善离异家庭中小亮与母亲的关系,改善母亲对他的严格管教与打骂的情况。(3)如何改善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4)如何修正小亮在校的不良学习行为,以及使用暴力对待同学的行为。
    3.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策略:(1)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情绪进行疏导,帮助小亮理解母亲对他的良苦用心,增强小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2)社会工作者对小亮的在校行为进行修正,帮助他改正撒谎、不交作业的行为,并且改善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3)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母亲进行沟通,教导其家庭养育技能,旨在能够让小亮的母亲认识到打骂的管教方式对小亮造成的身心危害,改正其打骂儿子的管教方式,缓解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4)社会工作者与小亮的老师进行沟通,为他的不良行为能够得以修正争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5)通过合理途径为小亮争取父亲的抚养费用,并且鼓励协助小亮母亲找到一份工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小静是陕北某县城的一个女孩,哥哥在北京上大学,小静高考落榜后来到了北京打工,5年后与北京男孩黄志结婚,结婚后住在婆婆家里。小静很有工作能力,又肯吃苦,所以在一家公司做到了部门主管。小静的公婆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每周日到教堂去,也要求小静同去。不久,小静生了一个男孩,丈夫黄志和公婆高兴得不得了,同时要求小静辞掉工作专心在家带孩子。小静的老公、公婆对小静都很好,特别关心,过问小静所有的交往,包括谁给小静打电话都要过问。两年前,因为拆迁,开发商补给了公婆100万和四套房子,拿到钱后,马上给黄志买了一辆车,公婆用两套小房子换了一套大房子,要求仍然与小静同住,另外两套房子出租,说将来留给孙子。来北京打工的小姐妹都羡慕小静,认为她找到了一个北京的老公,不仅自己有了房子住,孩子还有了北京户口,但是小静说不清楚因为什么心情总是高兴不起来,慢慢的,小静开始沉默、少话、失眠,最终被确诊为中度抑郁。问题:1.运用性别需求分析的视角分析评估小静抑郁的原因。2.如何帮助小静解决抑郁的困扰?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因为父母工作忙,小亮出生后一直跟乡下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直希望有个孙女,就把小亮当男孩养。上学后,小亮回到父母身边。母亲逐渐发现他的异常,总是训斥他,学校里的同学也也总取笑他的装扮。小亮为此感到非常沮丧,来找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社会工作者评估小亮的问题后,准备介入的主要角度应该是帮助小亮()。
    A

    追求独立自主

    B

    接纳自己身体和容貌

    C

    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D

    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


    正确答案: C
    解析: 青少年的需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概念。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青少年个体发展性需要做以下概括:①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②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③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他人;④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⑤为未来的生涯做准备;⑥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⑦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⑧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⑨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