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抛弃旧律中“诸法合体”编撰形式的法律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有关清末法制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清末修律改变了“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的差别

    B.清末修律过程中,无论是商事法律的修订,还是民事法律的修订,都有日本法学家参与

    C.清末司法改革使得大理院成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D.清末制定的《律师法草案》承认了律师地位的合法性


    正确答案:D
    解析:考查要点是清末变法修律。清末变法修律包括立宪、修律、司法改革和确立领事裁判权四个方面的内容。清末修律改变了“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分别制定了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商事法律及程序法律,从而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的差别。因此,A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应予排除。清末对民事和商事法律的修订过程中,邀请了日本法学家松岗义正、志田钾太郎、冈田朝太郎、小河滋次郎等人参与制定工作。可见,B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应予排除。清末修律,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改刑部为法部,作为全国最高司法行政机关。可见,C项表述正确,与题意不符,应予排除。清末制定的《法院编制法》承认了律师地位的合法性,《律师法草案》是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而不是清政府制定的。可见,D项表述错误,为应选项。

  • 第2题:

    以下列哪些选项不是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法律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

    A、单行法规为主要表现形式

    B、非制定法为主要表现形式

    C、制定法为主要表现形式

    D、以“诸法合体”的法典为主要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ABC

  • 第3题:

    关于清末修律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末修律进一步完善了中华法系
    B.通过修律,清政府收回了“治外法权”
    C.清末修律的成果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失去影响
    D.清末修律改变了中国传统上的“诸法合体”,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答案:D
    解析:
    清末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选项A错误。1946年二战结束后,当法国宣布放弃在华特权时,治外法权才在中国寿终正寝,选项B错误。清末修律活动在客观上对后世的立法有着显著的影响: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为中华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近现代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在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法学教育的近代化,它的成果并未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失去影响,故选项C错误。在形式上,清末修律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典或法规,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在内容上,中华法系的“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特点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故选项D正确。

  • 第4题:

    下列关于中外法律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代罗马法也有“诸法合体”的特点
    B.罗马五大法学家的解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C.英国的判例法包括国会立法
    D.美国的宪法修正案是宪法修改的唯一形式


    答案:C
    解析:
    考点:外国法律制度
    讲解:A、B、D项正确。C项错误,国会立法属于成文法,英国的判例法只包括普 通法和衡平法。

  • 第5题:

    中华法系“诸法合体”是如何走向“诸法分立”的?


    正确答案: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刑法《大清现行刑律》和《大清新刑律》大清商律《大清民律草案》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刑事民事诉讼律草案,《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法院编制法》。

  • 第6题:

    清末大规模变法修律活动的历史意义包括()。

    • A、清末变法修律直接导致了中华法系的解体
    • B、清末变法修律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 C、清末变法修律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
    • D、清末变法修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法律编撰体例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诸法合体


    正确答案: 即把调整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法律统一于一个法律之中,如我国唐朝的唐律。

  • 第8题:

    关于清末变法修律,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 A、在指导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原则
    • B、在立法内容上,清末修律一方面坚行君主****体制和封建伦理纲常“不可率行改变”,一方面标榜“吸引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
    • C、在编篡形式上,清末修律改变了传统的“诸法合体”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
    • D、在法系承袭上,清末修律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正确答案:A,B,C,D

  • 第9题:

    多选题
    西方法律传统的基本内容是()
    A

    法治传统

    B

    德治传统

    C

    权利文化

    D

    政法合一

    E

    诸法合体、重刑轻民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属于西方法律传统的是()
    A

    德治传统

    B

    政法合一

    C

    权利文化

    D

    诸法合体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华法系“诸法合体”是如何走向“诸法分立”的?

    正确答案: 中国的法制历史源远流长,从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法经》,到秦朝在《法经》的基础上制定《秦律》、汉朝《九章律》,隋朝《开皇律》、《大业律》,唐朝《永徽律疏》,宋朝《宋刑统》,明朝《大明律》,直到清朝《大清律例》,一脉相承,形成以中华法系,中华法系在结构上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集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内容于一体,用刑罚方法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在这样的法律架构中,实体法和程序法完全融合,刑事法律规范异常发达,民事法律规范则处于从属地位,形成了“重刑轻民”的规范格局。
    清末变法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随着修律过程中一系列新的法典法规的出现,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传统格局开始被打破,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传统的中华法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典的“诸法合体,以刑为主”体例被西方式的由多个部门法共同组成的体系所取代;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一本于礼”、“家族本位”为基本特征的法律文化受到了西方法律思想和法制原则的巨大冲击,形成中西法律文化汇合的新特征。晚清政府新制定的法律,均参照了西方国家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结构模式,从而彻底改造了传统中华法系的法律结构。如在修律中产生了中国首部宪法性文件,规定了中国法律史上从未有过的国会权力、权利义务等概念和内容。从1902年到1911年,通过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初步形成了以公法与私法为主体的新的法律架构,迈出了与世界法律接轨的第一步,为我国最终融入传统大陆法系奠定了形式和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清廷的法制改革不了了之。但是,中国法制“诸法分立”的进程没有停止。民国时期,中国法制“大陆法系化”的进一步发展,基本形成了“大陆法系化”的“六法全书”。
    新中国的法律体系有两大源头:一是革命根据地法,二是苏联法。革命根据地法一方面受苏联法律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当时国统区法律的影响。不过前者是公开的,后者是潜在的。苏联法的前身是作为大陆法系成员的俄国法;国民党政府的法律则自清末以来一直以大陆法系为师,内容上虽然不断有变化,但形式、风格、组织、程序上自有难以逃脱的习性或胎记。因此,新中国法的两个源头都是大陆法系的,而大陆法系的一个特点就是“诸法分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中国法律传统不存在这一现象。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抛弃旧律中“诸法合体”编撰形式的法律是( )。

    A.《大清律例》

    B.《大清现行刑律》

    C.《大清会典》

    D.《大清新刑律》


    正确答案:D
    解析:《大清新刑律》抛弃了以往旧律中“诸法合体”编撰形式,明确地将涉及罪名与刑罚及其运用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唯一内容,与罪名、刑罚无关的其他法律条款被排除在新刑法之外。

  • 第14题:

    下列有关清末法制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A.清末修律改变了“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的差别B.清末修律过程中,无论是商事法律的修订,还是民事法律的修订,都有日本法学家参与C.清末司法改革使得刑部成为中央最高司法行政机关D.清末制定的《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诉讼法


    正确答案:D
    清末修律改变了“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分别制定了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商事法律及程序法律,从而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的差别。故A项表述正确。清末对民事和商事法律的修订过程中。邀请了日本法学家松岗义正、志田钾太郎、冈田朝太郎、小河滋次郎等人参与制定工作。故B项表述正确。清末改刑部为法部,作为全国最高司法行政机关。故C项表述正确。D项错在:清末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诉讼法。

  • 第15题:

    下列关于晚清法律的表述,正确的有

    A.晚清修律确立了四级三审制的司法审级制度
    B.《大清现行刑律》是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刑法典
    C.《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篡体例主要仿效《法国民法典》
    D.晚消修律改变了中国“诸法合体”的立法传统,初步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

    答案:A,D
    解析:
    清末修律活动中确立了清末司法体制中的四级三审制,A项正确。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诸法合体的法典编纂形式,故D项正确。《大清现行刑律》只是对原有的《大清律例》的部分修改,是属于过渡性质的法律,并不是近代意义的刑法典,故B项错误。《大清民律草案》主要是在前半部分模仿了德国民法典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模仿法国民法典。

  • 第16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清民律草案》经正式公布,但未及实施
    B、《大清新刑律》是《大清现行刑律》完成前的过渡性法典
    C、清末修律在法典编纂形式上仍然遵循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
    D、《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沿袭了《训政时期约法》

    答案:D
    解析:
    《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仅两个多月,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的统治随即崩溃,该部草案并没有正式颁布和实施。所以A错误;《大清现行刑律》是《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一部过渡性法典,B项正好弄反了,所以错误;清末修律在法典编纂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诸法合体”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所以C项也错误;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与《训政时期约法》和“五五宪草”一脉相承。所以D项正确。故应选D。

  • 第17题: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中国法律传统不存在这一现象。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罗马《十二表法》的特点是()。

    • A、诸法合体,物法为主
    • B、诸法合体,私法为主
    • C、诸法合体,人法为主
    • D、诸法合体,债法为主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中国近代最早抛弃“诸法合体”编纂形式的法律是()

    • A、《大清律例》
    • B、《大清现行刑律》
    • C、《大清新刑律》
    • D、《中华民国刑法》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法律史上认为中国的法律传统是()。

    • A、民刑合体,诸法不分
    • B、民邢合体,以刑为主
    • C、诸法不分,以刑为主
    • D、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单选题
    罗马《十二表法》的特点是()。
    A

    诸法合体,物法为主

    B

    诸法合体,私法为主

    C

    诸法合体,人法为主

    D

    诸法合体,债法为主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诸法合体

    正确答案: 即把调整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法律统一于一个法律之中,如我国唐朝的唐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法律史上认为中国的法律传统是()。
    A

    民刑合体,诸法不分

    B

    民邢合体,以刑为主

    C

    诸法不分,以刑为主

    D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清末大规模变法修律活动的历史意义包括()。
    A

    清末变法修律直接导致了中华法系的解体

    B

    清末变法修律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C

    清末变法修律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

    D

    清末变法修律打破了“诸法合体”的法律编撰体例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