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不仅体现在刑罚执行和审判上,也体现在刑法适用原则上 B.春秋决狱作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是汉朝独有的审判方式 C.法律儒家化与西晋的引礼入律、礼律融合相辅相成 D.亲亲相隐属于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题目
下列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不仅体现在刑罚执行和审判上,也体现在刑法适用原则上
B.春秋决狱作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是汉朝独有的审判方式
C.法律儒家化与西晋的引礼入律、礼律融合相辅相成
D.亲亲相隐属于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魏晋时期律学思想的法律思想正确的是()。

    A、以礼率律,礼法合一

    B、倡导法律儒家化

    C、规范法律语言

    D、倡导法律形式简单


    正确答案:ABCD

  • 第2题:

    法律儒家化始于西汉,主张以礼率律,理法合一,倡导法律儒家化。()


    参考答案:正确

  • 第3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朝法律儒家化表现的是( )。

    A.服制定罪

    B.秋冬行刑

    C.亲亲相隐

    D.春秋决狱


    正确答案:A
    解析:考查要点是汉朝法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汉朝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时期。汉朝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主要包括:在刑法原则上,实行亲亲相隐(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恤刑原则和上请原则,在刑罚执行上,实行秋冬行刑;在司法审判上,实行春秋决狱。因此,B项、C项和D项属于汉朝法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我国封建法律最早规定服制定罪的是西晋颁布的《泰始律》,可见,服制定罪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而不是汉朝法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因此,A项是正确答案。为了考生复习的便利,现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的具体表现归纳如下;在刑法原则上,八议,官当人律和准五服以治罪;在罪名上,规定重罪十条,在刑法执行上,实行死刑复奏制度。

  • 第4题:

    下列关于保险公估人法律责任的认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


    参考答案:D
    D项,我国保险公估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受害人应提供证据证明保险公估人的行为是违法的或者有过错的,而且自己所蒙受的损失同保险公估人的过错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5题:

    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  )。
    A.春秋决狱
    B.上请
    C.秋冬行刑
    D.亲亲相隐


    答案:A,B,C,D
    解析:
    【精解】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有:德主刑辅、上请、亲亲相隐、三纲法律化、春秋决狱、秋冬行刑和录囚等。

  • 第6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法律儒家化表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不仅体现在刑罚执行和审判上,也体现在刑法适用原则上
    B.春秋决狱作为法律儒家化的表现之一,是汉朝独有的审判方式”
    C.法律儒家化与西晋的引礼入律、礼律融合相辅相成
    D.亲亲相隐属于法律儒家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A,C,D
    解析:
    B项错在:春秋决狱始于汉朝,沿用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因此并非汉朝独有。

  • 第7题:

    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儒家化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正确答案: 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而最终完成。
    (1)西汉儒家对礼法结合的法理探索
    酷法亡秦的历史教训,宣告了重刑主义的法家思想的失败,同时也引起了汉初统治者对于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的重新思考。
    陆贾是西汉王朝第一个提出“文武并用”思想的思想家。陆贾提出的“文武并用”的思想已经初步包含礼法结合思想的萌芽。
    汉文帝时博士贾谊则是汉初系统论述礼法结合法理思想的第一人。
    董仲舒是西汉儒家学者中探索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法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奠基者。
    (2)西汉时代的《春秋》决狱(“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司法开端。
    虽然在基本法律方面,汉律未能实现对秦律的根本突破,但是,通过其他途径,汉代儒家仍然打开了法律的缺口,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司法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官儒家化。在秦汉时代,在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司法与行政合二为一,司法从属于行政,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长官也就是各级司法长官。因此,各级封建国家官员的儒家化,也就意味着各级司法官员的儒家化。
    第二,引经决狱。所谓“引经决狱”又被法史学家称为“《春秋》决狱”、经义决狱,是指两汉时代儒家学者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抛开国家法律,引用《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依据,审理案件的司法活动。
    第三,汉朝在律令中已经开始直接掺入礼的规范。例如“亲亲相隐”原则就是在汉代开始确立的。
    (3)东汉时代“引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
    到了东汉时代,儒家已经不满足这种司法实践而不从根本上改动汉律的局面了。东汉儒家通过“引经注律”,即用儒家经典来注释法律,向汉律发起了儒家化进攻。“引经注律”的实质是在汉律内容上注入儒家思想。
    (4)魏晋时代“引经入律”,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到了魏晋时代,统治者则直接任用儒家来立法,使儒家思想直接体现于立法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引经入律”。

  • 第8题:

    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最早的表现。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关于汉代的法律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 A、汉代法律的指导思想是新儒学
    • B、汉代尚书台的出现表明了皇权进一步强化
    • C、“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关于农耕文化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依托农业生产
    • B、以定居生活为背景
    • C、强调宗教信仰
    • D、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正确答案:C

  • 第11题:

    填空题
    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正确答案: 引经入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农耕文化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依托农业生产

    B

    以定居生活为背景

    C

    强调宗教信仰

    D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儒家思想对封建法律影响的主要表现( )。

    A. 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儒家的三纲。违者定以重罪,治以严刑。

    B. 以“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处理德与刑的关系。

    C. 通过春秋决狱和用礼来对民事诉讼进行实际调整,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D. 确认秋冬行刑,使儒家“则天行刑”的主张制度化。


    参考答案:ABCD

  • 第14题:

    关于儒家的音乐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儒家的音乐理论,在中国传统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B、儒家的音乐理论,得到了现代心理学的部分证实

    C、儒家的思想家中有很多同时也是音乐家

    D、历史上还有很多思想流派像儒家这样注重音乐的教育作用,如墨家


    参考答案:D

  • 第15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刑事立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A.首次使刑法原则儒家化的朝代是汉朝B.首次废除宫刑是在唐朝C.首次出现充军刑是在宋朝D.首次正式从法律上废除宫刑是在西魏柏,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道德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从法与道德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哪一项?( )

    A.唐律的制定者认为法律必须以儒家道德为基础
    B.说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道德与法律界限模糊
    C.反映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对古代国家法律的重要影响
    D.是“明刑弼教”思想的表现

    答案:D
    解析:
    “明刑弼教”是指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

  • 第17题:

    简论汉朝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答案:
    解析:
    (1)在汉朝,由于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和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封建法律开始儒家化。汉朝法律儒家化表现在立法指导思想、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等各个方面。
    (2)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汉朝自武帝之后实行“德主刑辅”。汉朝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已经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此时儒学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并系统地阐述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思想,这种思想经过升华,被汉武帝所认可,继而成为立法指导思想。汉朝“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不仅对汉朝的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立法指导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以后历代王朝都以此为正统的立法指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3)在刑法原则上,实行上请和亲亲得相首匿原则。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特权意识的发展,汉朝规定了上请制度。即官僚贵族犯罪后,一般司法机关,须通过廷尉直接上奏皇帝,由皇帝根据犯罪者与皇室关系远近亲疏及其官职的高低与功劳的大小,决定刑罚的减免与否。这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尊卑等级制度相一致。亲亲得相首匿,即法律允许某些亲属之间互相首谋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该原则确立于汉宣帝时期,它来源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为后世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4)在审判制度上,汉朝实行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以儒家的经典,特别是《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作为司法审判特别是疑难案件的依据的审判方式,春秋决狱的出现适应了儒家所提倡的“忠”、“孝”精神,体现了儒家的法律观,为后世进一步体现儒家法律观点创造了条件。
    (5)在刑罚执行上,汉朝实行秋冬行刑。所谓秋冬行刑,是指中国古代将死刑的执行一安排在秋冬两季进行的制度。这主要受到儒家学者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6)汉朝法律的儒家化,为后世法律的进一步儒家化创造了前提。

  • 第18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主要表现。


    答案: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传统法律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
    (1)“八议”入律。“八议”是指封建贵族富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须“议其所犯”,对他们所犯罪行实行减免刑罚的制度,表现出封建法律特权思想的鲜明特征。“八议”制度源于西周的“八辟之议”主张,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八议”是指:“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封建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的人)、“议动”(有大功勋的人)、“议贵”(贵族官僚)、“议勤”(为封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议宾”(前朝皇室宗亲)。自营魏以后,“八议”遂成为历代封建法律的重要内容。
    (2)“富当”入律。“官当”是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爵折抵徒罪的一种特权制度,正式规定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官当”制度的形成,表明封建特权法的进一步发展。
    (3)“准五服以制罪”的确立。《晋律》首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服制”本是中国古代以丧服为标志,规定亲属之间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此时被纳入法典,成为确定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施用的原则。它规定,在刑法适用上,凡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凡服制愈远,以尊犯卑,处罚变重;以卑犯尊,处罚变轻。“准五服以制罪”制度的确立,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影响广远,壹至明清。
    (4)“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所谓“重罪十条”,是指危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大犯罪的总称。把它作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并强调“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是儒家“三纲”精神在法律中的具体体现。“重罪十条”经过《开皇律》的改造,形成了“十恶”制度,为后世封建各朝代所沿用。

  • 第19题:

    简述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正确答案: 中国封建社会法律为什么必然要走儒家化的道路呢?这是由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第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和刑法镇压的两种统治策略,这种立法指导思想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
    第二,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
    第三,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
    第四,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地主阶级的特权不可能通过占有封地从而享有行政权、军事权、司法权而体现出来,只能通过国家法律的直接规定体现出来。因此,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需要运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

  • 第20题:

    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正确答案:引经入律

  • 第21题:

    关于西方现代主义电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强调戏剧化情节,跟随好莱坞商业化倾向
    • B、强调表现作者自我
    • C、强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与复杂性格
    • D、艺术手法上主张意识银幕化、结构多元化、手段多样化、故事哲理化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判断题
    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最早的表现。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关于《春秋》决狱,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

    《春秋》决狱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表现

    B

    《春秋》决狱是汉代判案断狱的一种原则、方法和制度

    C

    它是直接引用儒家经典《春秋》的经义内容,作为审理案件的法律根据

    D

    《春秋》决狱讲究论心定罪,即志恶而违于法者免,志善而合于法者诛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