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检查均阴性,病人仍然间日性发作,脾肋下4cm,质中,并出现口唇疱疹,下一步措施是A.血清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B.骨髓培养C.伯氨喹诊断性治疗3天D.氯喹试验性治疗3天E.乙胺嘧啶诊断性治疗3天

题目

上述检查均阴性,病人仍然间日性发作,脾肋下4cm,质中,并出现口唇疱疹,下一步措施是

A.血清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B.骨髓培养

C.伯氨喹诊断性治疗3天

D.氯喹试验性治疗3天

E.乙胺嘧啶诊断性治疗3天


相似考题
更多“上述检查均阴性,病人仍然间日性发作,脾肋下4cm,质中,并出现口唇疱疹,下一步措施是A.血清间接红细 ”相关问题
  • 第1题:

    蔡某,男,40岁,农民。病人1周前出现急性畏寒、发热,间日发作1次。身体评估:贫血貌,肝肋下2cm,血涂片检查发现间日疟原虫。追问病史,1个月前曾有类似发作6~7次,未予治疗。该病人最可能是( )

    A、疟疾复发

    B、恶性疟疾

    C、新近感染疟疾

    D、两种疟原虫混合感染

    E、疟疾再燃


    参考答案:E

  • 第2题:

    男孩,2岁,发热15天,为弛张热型,伴轻微咳嗽,抗生素治疗无效。入院前1天出现全身性淡红色斑疹,时隐时现。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红无渗出物,心肺无异常,肝肋下4cm,质韧,脾肋下2cm。WBC25x109/L,中性粒细胞0.92,可见中毒颗粒,RBC4.6x1012/L。住院9天内2次血培养均阴性。

    治疗中需要监测的指标是

    A、红细胞沉降率
    B、血清补体C3
    C、PPD
    D、胸部X线
    E、ASO

    答案:A
    解析:
    JIA的治疗原则是:控制病变的活动度,减轻或消除关节疼痛和肿胀;预防感染和关节炎症的加重;预防关节功能不全和残废;恢复关节功能及生活与劳动能力。血沉可以判断疾病活动度。

  • 第3题:

    女性,42岁。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2周就诊。体检:轻度贫血貌,肝肋下可及,脾肋下2cm,质中,无压痛。

    上述检查均阴性,病人仍然间日性发作,脾肋下4cm,质中,并出现口唇疱疹,下一步措施是
    A.骨髓培养
    B.血清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C.伯氨喹诊断性治疗3d
    D.乙胺嘧啶诊断性治疗3d
    E.氯喹试验性治疗3d

    答案:E
    解析:
    诊断疟疾最好方法是在厚滴血片检查,据认为其阳性率比薄血片检查要高出2~3倍。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其阳性率较外周血片高,但不作首选。流行病学资料有辅助诊断价值,但不作确诊依据。血清学检查在发病后1周出现阳性,持续1~2年后才转阴,在2年内的疟疾显性或隐性感染均可出现阳性,故无诊断价值,只用于疟疾的回顾性诊断,献血员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如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均支持疟疾诊断,但未能查到疟原虫,可行氯喹3d治疗试验,一般在服药后24~48h后发热被控制。而未再发作者可拟诊为疟疾。伯氨喹作用于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并能杀灭配子体,只能用作预防复发和防止传播,不能控制症状,故不用于治疗试验。乙胺嘧啶对红细胞前期疟原虫有抑制作用,是较好病因预防药,并能抑制红细胞内期未成熟的裂殖体,但对已成熟的裂殖体则无作用,不能满意控制症状,亦不用于治疗试验。病人服用3d氯喹,杀灭了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控制了症状。但病人体内红细胞外期疟原虫,休眠子及红细胞内未成熟的裂殖体(滋养体)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处于休止期,此期从每年12月直到次年3~4月间。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疟疾复发。如献血可引起受血者疟疾初发,在休止期服用乙胺嘧啶加伯氨喹,既可杀灭血中残存的红细胞内期未成熟裂殖体,又可杀灭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和配子体。既可防止病人复发,又可避免受血者感染疟疾。

  • 第4题:

    陈某,男,45岁。因"间日寒战、高热、大汗发作7天"入院就诊。脾大肋下1.5cm,质硬。血中查到间日疟原虫。病人9个月前曾有类似症状,未经治疗,之后自行缓解。该病人最可能是( )

    A、输血疟疾

    B、新发疟疾病人

    C、疟原虫携带者

    D、复发病人

    E、再燃病人


    参考答案:D

  • 第5题:

    女性,42岁。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2周就诊。体检:轻度贫血貌,肝肋下可及,脾肋下2cm,质中,无压痛。

    怀疑为疟疾,通常首选辅助检查是
    A.血常规
    B.厚滴血涂片
    C.流行病学调查
    D.骨髓穿刺涂片
    E.血清间接荧光抗体测定

    答案:B
    解析:
    诊断疟疾最好方法是在厚滴血片检查,据认为其阳性率比薄血片检查要高出2~3倍。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其阳性率较外周血片高,但不作首选。流行病学资料有辅助诊断价值,但不作确诊依据。血清学检查在发病后1周出现阳性,持续1~2年后才转阴,在2年内的疟疾显性或隐性感染均可出现阳性,故无诊断价值,只用于疟疾的回顾性诊断,献血员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如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均支持疟疾诊断,但未能查到疟原虫,可行氯喹3d治疗试验,一般在服药后24~48h后发热被控制。而未再发作者可拟诊为疟疾。伯氨喹作用于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并能杀灭配子体,只能用作预防复发和防止传播,不能控制症状,故不用于治疗试验。乙胺嘧啶对红细胞前期疟原虫有抑制作用,是较好病因预防药,并能抑制红细胞内期未成熟的裂殖体,但对已成熟的裂殖体则无作用,不能满意控制症状,亦不用于治疗试验。病人服用3d氯喹,杀灭了红细胞内期的裂殖体,控制了症状。但病人体内红细胞外期疟原虫,休眠子及红细胞内未成熟的裂殖体(滋养体)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处于休止期,此期从每年12月直到次年3~4月间。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疟疾复发。如献血可引起受血者疟疾初发,在休止期服用乙胺嘧啶加伯氨喹,既可杀灭血中残存的红细胞内期未成熟裂殖体,又可杀灭红细胞外期疟原虫和配子体。既可防止病人复发,又可避免受血者感染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