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1.在19世纪末帝国列强瓜分中国时的它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
2.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求实行君主立宪来挽救危机。
3.政治与文化运动并存,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
局限性:改良,希冀于君主立宪,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更多“试述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2题: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何在?


    正确答案: 历史意义:法国的启蒙家们对基督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法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无神论的时代大潮,在思想领域上把天上的国王(上帝)送上了断头台,摧毁了封建专制赖以维系的宗教基础,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局限性:法国启蒙运动缺乏深刻的哲学基础,把宗教归结为欺骗和愚昧的结果,而忽视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人的道德本性和情感需求。如伏尔泰把上帝说成“第一个傻子遇到的第一个骗子”,简单将宗教归于认识论的问题。

  • 第3题:

    试述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早在19世纪7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产生了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大都由封建文人转化而来,接触过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良派的爱国思想和学习西方的进步主张,痛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朝的腐败政治,希望清政府作些社会改革,找出一条消除外患、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的富强道路,集中反映了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早期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
    早期改良主义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主张抵御外侮,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他们“愤彼族之要求,惜中朝之失策”,特别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要求取消片面的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等危害中国最深的侵略特权;谴责和揭露英人赫德把持中国海关、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的行径,要求收回海关行政权;认为外国掠夺中国的经济和资源,是中国日趋贫困的主要原因,主张练兵以同外国进行兵战,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和外国进行商战,郑观应甚至提出商战比兵战更重要:“彼不患我之练兵讲武,特患我之夺其利权。凡致力于商务者,在所必争。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出路,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第二,力主革新政治,倡言设立议院。早期改良派革新政治的主张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整饬吏治、裁汰冗员等方面,而是大胆提出设立议院、改革制度等崭新的政治内容。这方面以郑观应的言论最为充分、明确。他曾简要介绍西方各国设有上、下议政院的情况及其优越性,明确主张中国应“仿泰西之良法”。后在《盛世危言》中进一步阐明设议院的好处,认为中国要富国强兵、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王韬、何启、胡礼垣等亦从不同的角度宣扬西方的民主政治,主张设立议院以收伸民志、结民心和富国强兵之效。
    第三,批判顽固守旧、批判洋务派仅袭西学之皮毛,而要求进行社会改革。郑观应说:“今之公卿大夫,墨守陈编,知古而不知今。”说他们“泥古不化”,“甘守因陋以受制于人”。王韬指斥顽固派官僚:“至此时而犹作深闭铜拒之计,是直妄人而已,误天下苍生者若辈也。”他们指出,时代变了,形势变了,再想闭关自守,安于一隅是不可能的。他们在认真研讨了西方社会制度后,认识到不变革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国就不可能像西方各国那样强盛起来。他们独具慧眼,认为学习西方技艺是次要的,而变革体制是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抨击洋务派举办洋务是“小变而非大变,貌变而非真变”,是对西学“仅袭皮毛,而即嚣然自以为足”。因此,他们要求建立一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度,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这种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意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也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反对外国侵略者,却幻想通过谈判取消侵略特权,说明对西方侵略者的本质尚无清醒的认识。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但不是要推翻它,而是依靠封建政权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大都主张在维护中国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因此尽管早期改良主义思想不彻底,但它相对于仅仅“师夷长技”来说,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根本,也就是制度性的问题,改革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远,是救中国的进一步的探索。早期改良主义的发展、宣传,最终引发了一场维新变法。

  • 第4题:

    试述清朝实施地丁合一的背景及其内容,如何评价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自汉代至清初,丁税主要以按丁征收为主。由于农民畏惧丁税的逼迫,或者流亡迁徒,或者隐匿户口,因而使封建国家无法掌握人口实数。清初以前,我国人口始终在五、六千万之间,显然是在这种政策之下,人口不实和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清康熙年间,开始对按丁征收丁税的方法进行改革。
    第一步是康熙五十一年决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亦不增加丁税。
    第二步是逐步实行地丁合一,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每地税一两分摊若干丁银。还将其它赋役也合并到田赋中征收。这样,田多的人丁税负担就多,田少的人丁税负担就少,无田的人则不负担丁税。人民不必再有添丁添税之虑,不必再为躲避丁税而逃匿,因此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四亿一千万,这显然是人口得实、人口统计比较正确以及人口增长加快的结果。

  • 第5题:

    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正确答案: 机械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对封建主义、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
    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顶峰。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其主要特征。在社会历史领域却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力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

  • 第6题:

    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北洋军阀政府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屈膝投降造成的民族危机。其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

  • 第7题:

    问答题
    试述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法国一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人民结成联盟,抛开了宗教的外衣,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使整个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前进,一直进行到胜利,这是一次人民的革命。
    (3)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加速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我国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发明于明代中后期,人痘接种法,就是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种到位出天花的人身上,希望他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
    意义:是我国古代再传染病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医学对世界西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为了总结一年多来土地革命的经验,并解决五四指示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九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施行。《中国土地法大纲》共十六条,概括起来,主要内容是:第一,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收他们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的多余部分;废除一切词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和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改革以前的债务。第二,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规定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将没收的封建土地和财物,不分男女老幼,以乡为单位,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之后并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第三,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第四,规定设立人民法庭。人民法庭由农民大会或农民代表会所选举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员组成的,其任务是保证土地法大纲的贯彻施行,并惩办一切违抗或破坏土地法大纲的罪犯。
    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挖掉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根据地;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革命果实,组织人民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并积极踊跃地参加人民解放军,打击美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通过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与导火线:(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4)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导致中国外交受挫的关键点:山东问题。
    经过:五四运动共两个阶段,5月4日到六月3日式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阶段,一北京学生为代表,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一学生罢课为主要斗争方式结果大批学生背被捕。
    第二阶段是在6月3号到28号,以上海的工人为主力,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相结合,结果是释放了被捕学生、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北洋政府罢免了亲日派曹汝霖和陆宗祥职务。
    (3)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新艺术运动的设计风格、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异同,及其局限性与突破。

    正确答案: 新艺术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比利时、法国并对欧洲和美国产生影响巨大的一种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格运动。在设计发展史上标志着由古典传统走向现代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转折与过渡,其影响十分深远。彻底与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艺术界流行的两种趋势决裂:历史风格与自然主义。他们在形式设计上的口号是“回归自然”,以植物、花卉和昆虫等自然事物作为装饰图案的素材,但又不完全写实,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韵律、细腻而优雅的审美情趣。
    与工艺美术运动的相同点:它们有许多相似处:都是对维多利亚和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动;都是对工业化风格的反映,都旨在恢复手工艺的重视和热衷;它们也都放弃了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而转向自然的装饰动机;又同时受日本装饰的影响。
    不同点:工艺美术运动重视中世纪的哥特风格,而新艺术运动放弃了任何的传统装饰,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平面和直线,在装饰上突出曲线、有机形态,装饰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
    局限性与突破:风格变化广泛,在不同国家、学派有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技巧、材料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风格把重点放在动植物的生命形态上,但设计师不抛开结构原则,其结果是表面的装饰,流于肤浅的“为艺术而艺术”,本质上运动是一场装饰运动。但它使用自然花纹与曲线,脱掉了守旧的外衣,是现代设计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 第14题: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与导火线:(1)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4)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导致中国外交受挫的关键点:山东问题。
    经过:五四运动共两个阶段,5月4日到六月3日式新文化运动的第一阶段,一北京学生为代表,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一学生罢课为主要斗争方式结果大批学生背被捕。
    第二阶段是在6月3号到28号,以上海的工人为主力,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相结合,结果是释放了被捕学生、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北洋政府罢免了亲日派曹汝霖和陆宗祥职务。
    (3)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 第15题:

    试述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正确答案: 1.在19世纪末帝国列强瓜分中国时的它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
    2.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求实行君主立宪来挽救危机。
    3.政治与文化运动并存,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
    局限性:改良,希冀于君主立宪,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 第16题:

    简述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


    正确答案: 早期改良主义者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他们指出,洋务运动是“小变而非大变,貌变而非真变”,批评洋务派不愿对制度作出调整和变革,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扬纲领性主张,并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方案的转变,这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冲击更为有力。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 第17题:

    试述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1)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法国一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人民结成联盟,抛开了宗教的外衣,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使整个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前进,一直进行到胜利,这是一次人民的革命。
    (3)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加速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春秋末期郑、晋两国的“铸刑书(鼎)”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郑国铸刑书:约公元前536年,《左传·昭公六年》有:“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鼎是人们祈祷祭祀之神器,子产“铸刑于鼎”,既预示着法的权威与神圣,也是用鼎这一载体表明法的稳固与彰明。子产“铸刑书”意味着过去一直被神秘化的法律变成了公开的法律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
    晋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苟寅将赵盾所作的法典铸在鼎上时,遭来了孔子的反对。孔子认为,晋国先前所制定的法律,如“被庐之法”、“常法”等,因为能保证贵贱等级秩序,所以晋国能成为盟主;现在废弃旧有法度,铸刑鼎,将法律公开,将会使百姓都依法律行事,贵族的尊贵无从体现,贵贱无序,必将招致亡国。历史意义: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成文法公布后,法的公开成为历史潮流,从此以后,秘密法再也无法延续。同时,秘密法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刑依法定的局面逐渐打开,以刑统罪宣告结束。并且,成文法的公布,打破了“礼治”的传统,“法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受到限制,为新的封建制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法学也伴随着成文法的公布及由此所带来的争论而初步萌芽,私家法律教育逐步兴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何在?

    正确答案: 历史意义:法国的启蒙家们对基督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法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无神论的时代大潮,在思想领域上把天上的国王(上帝)送上了断头台,摧毁了封建专制赖以维系的宗教基础,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局限性:法国启蒙运动缺乏深刻的哲学基础,把宗教归结为欺骗和愚昧的结果,而忽视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人的道德本性和情感需求。如伏尔泰把上帝说成“第一个傻子遇到的第一个骗子”,简单将宗教归于认识论的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朝的会审制度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会审公廨,又称会审公堂,是英美列强强迫清政府在租界设立的特殊司法审判机关,实际由外国人控制,主要负责华洋混合案件的审理。
    (2)租界是英、法、美等国在中国领土上划定的本国势力范围。1845年,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又称《第一次地皮章程》)首先在华设立。此后美、法等各国相继设立。1863年.英美联合将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租界内设工部局和巡捕房,取得了租界内华人违警事件、民事案件及轻微刑事案件的审判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英国分别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正式确认外国领事可以参与对中国人的审判。在此基础上,186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与清政府达成协议,在租界内设立审判机构,名为“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国领事签订《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将“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改名为“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按照协议规定,会审公廨管理各国租界内钱债斗殴、窃盗、词讼等案件,凡牵涉有约国洋人必须到案的洋华诉讼,无约国洋人与华人的互相诉讼以及被外国人雇佣和延请的中国人的诉讼,外国领事均有权参加会审。会审公廨的经费由中国政府划拨,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但实际上完全被外国领事所把持。会审只是空有其名,审判的主动权也几乎被国领事所控制,中国官员大多是象征性的陪衬。会审公廨起初仅在上海出现,不久,又从上海扩大到厦门等开放口岸。
    (3)会审公廨的出现,是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扩充和延伸,是晚清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的重要体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早在19世纪7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出现,产生了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大都由封建文人转化而来,接触过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良派的爱国思想和学习西方的进步主张,痛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朝的腐败政治,希望清政府作些社会改革,找出一条消除外患、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的富强道路,集中反映了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早期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
    早期改良主义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主张抵御外侮,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他们“愤彼族之要求,惜中朝之失策”,特别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要求取消片面的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等危害中国最深的侵略特权;谴责和揭露英人赫德把持中国海关、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的行径,要求收回海关行政权;认为外国掠夺中国的经济和资源,是中国日趋贫困的主要原因,主张练兵以同外国进行兵战,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和外国进行商战,郑观应甚至提出商战比兵战更重要:“彼不患我之练兵讲武,特患我之夺其利权。凡致力于商务者,在所必争。可知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出路,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第二,力主革新政治,倡言设立议院。早期改良派革新政治的主张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整饬吏治、裁汰冗员等方面,而是大胆提出设立议院、改革制度等崭新的政治内容。这方面以郑观应的言论最为充分、明确。他曾简要介绍西方各国设有上、下议政院的情况及其优越性,明确主张中国应“仿泰西之良法”。后在《盛世危言》中进一步阐明设议院的好处,认为中国要富国强兵、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王韬、何启、胡礼垣等亦从不同的角度宣扬西方的民主政治,主张设立议院以收伸民志、结民心和富国强兵之效。
    第三,批判顽固守旧、批判洋务派仅袭西学之皮毛,而要求进行社会改革。郑观应说:“今之公卿大夫,墨守陈编,知古而不知今。”说他们“泥古不化”,“甘守因陋以受制于人”。王韬指斥顽固派官僚:“至此时而犹作深闭铜拒之计,是直妄人而已,误天下苍生者若辈也。”他们指出,时代变了,形势变了,再想闭关自守,安于一隅是不可能的。他们在认真研讨了西方社会制度后,认识到不变革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国就不可能像西方各国那样强盛起来。他们独具慧眼,认为学习西方技艺是次要的,而变革体制是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抨击洋务派举办洋务是“小变而非大变,貌变而非真变”,是对西学“仅袭皮毛,而即嚣然自以为足”。因此,他们要求建立一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度,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这种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意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也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反对外国侵略者,却幻想通过谈判取消侵略特权,说明对西方侵略者的本质尚无清醒的认识。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但不是要推翻它,而是依靠封建政权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大都主张在维护中国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因此尽管早期改良主义思想不彻底,但它相对于仅仅“师夷长技”来说,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根本,也就是制度性的问题,改革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远,是救中国的进一步的探索。早期改良主义的发展、宣传,最终引发了一场维新变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及其局限性。

    正确答案: 早期改良主义者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他们指出,洋务运动是“小变而非大变,貌变而非真变”,批评洋务派不愿对制度作出调整和变革,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扬纲领性主张,并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方案的转变,这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冲击更为有力。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一二·九运动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正确答案: 机械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对封建主义、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
    霍布斯继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个系统阐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顶峰。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其主要特征。在社会历史领域却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力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