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隋唐时期两京地区(西安地区)墓葬分期及各期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列举三种隋唐时期的墓葬,并对其形制加以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 ①双室砖墓有长斜坡墓道,4个以上天井和小龛,全长在50米以上,有前后两个墓室,有石门、石棺或石椁等石葬具。随葬品极其丰富。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堆、石像生、石碑等设施。这一型墓葬的墓主人,官品通常均为正一品,极少数低于一品的也有特殊原因。
    ②全长在10米以下的小型单室土洞墓。有的有砖棺床,有的是土棺床或没有棺床,葬具为木棺,斜坡或竖斜墓道。随葬品较少,以日用陶瓷器为主。这一型墓的墓主人身份也比较复杂,官阶高低悬殊,从三品的高级官员到九品的低级官员,甚至平民都可采用。
    ③竖穴土坑墓,一般距地表仅深一米左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全长通常在2-2.5米。有的有木棺痕迹,有的以数枚瓦片掩身。随葬品仅有几件日用陶器,极少留下有墓主姓名的纪念物。这类墓形在整个隋唐时代没有什么彼岸花,属于一般平民的墓葬。

  • 第2题: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起源于()。

    • A、隋唐
    • B、秦汉
    • C、春秋战国

    正确答案:A

  • 第3题:

    今新疆地区与内地联成一体开始于()

    •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A

  • 第4题:

    隋唐都城的布局对其他地区和国家影响甚大。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的渤海政权,其()的设计大体模仿长安。

    • A、上京龙泉府城
    • B、中京显德城
    • C、南京南海府
    • D、东京龙原府城

    正确答案:A,B,D

  • 第5题:

    简述隋唐两京地区三期。


    正确答案: (1第一期墓葬,沿袭北期时期的传统,流行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和砖室墓,大墓则盛行带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多小龛的形制。随葬陶俑一部分是表现家内生活的仆侍俑,另一部分为表现墓主人出行的仪仗俑。
    (2第二期墓葬,刀形墓室盛行,墓道开始缩短,天井和小龛数量减少,而对墓室构筑却更加重视。墓内多随葬僮仆俑和园宅、假山、建筑模型,突出炫耀其豪华优裕的家庭生活。西安、洛阳的此期唐墓中,随葬较多的唐三彩器物和。太原唐墓壁画多绘制大幅的树下老人图。属此期的、、等,除具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多小龛外,还有前、后二墓室,墓内随葬品丰富,墓壁绘制大型出行图、狩猎图和击球图等壁画。
    (3)第三期墓葬,斜坡墓道更短,竖井式墓道流行,天井变少,小龛移至墓室四周。厚葬之风甚盛,多以金银锦绣为饰。元和(806~820)以后陶俑减少。经常使用装饰华丽的绢衣木身俑。表现墓主生前室内陈设的条幅式立鹤屏风画成了墓室壁画常见的内容。与分期相适应,各期的壁画风格,陶俑的类型和形象,陶瓷器、铜镜、墓志等随葬品的形制和花纹,也都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另外,从西安地区一些大型唐墓看,墓葬中石质棺椁的使用,壁画里仪仗队伍的构成,门前列戟的数目,大都同墓主生前的身份、地位相称,基本符合《大唐六典》的有关规定。

  • 第6题:

    太湖杭州湾地区瓷器的兴盛期是在下面哪一时期:()

    • A、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 B、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
    • C、两汉时期
    • D、隋唐时期

    正确答案:A

  • 第7题:

    简述风湿病的分期及各期病变特点。


    正确答案:(1)变质渗出期 表现为结缔组织基质的黏液样变性和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病灶内有少量浆液渗出及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2)增生期 病变特点是形成对本病具有病理诊断意义的风湿性肉芽肿。
    (3)瘢痕期 风湿小体的纤维素样坏死物逐渐被吸收,风湿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使风湿小体逐渐纤维化最后形成梭型瘢痕。

  • 第8题:

    问答题
    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徐州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分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徐州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分别是崖洞墓和汉画像石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西安地区唐代墓葬形制的变化。

    正确答案: 第一期(7世纪初期至7世纪晚期),沿袭北朝时期的传统,流行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和砖室墓,大墓盛行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多小龛的形制。初唐时期,一、二品官的天井最多5个,壁龛有的多达10个。
    第二期(从7世纪晚期至8世纪中),流行长方形单室土洞墓和方形砖室墓。大型墓盛行刀型墓室,墓道考试缩短,天井和小龛逐渐减少,“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最多,7个天井,8个壁龛。一、二品官的墓,天井5个以上的只占少数,壁龛最多不超过6个。更加注重墓室构筑。
    第三期(8世纪中至10世纪初),以安史之乱为界,唐墓的形制变化十分明显,原有丧葬制度制度大多废弃。大型墓的斜坡墓道更短,流行竖井墓道。天井减少,小龛移至墓室四周,最终二者小时。厚葬之风盛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起源于()。
    A

    隋唐

    B

    秦汉

    C

    春秋战国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细菌生长曲线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 细菌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的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分为以下四期:(1)迟缓期:此期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分裂迟缓,菌数未见增殖。迟缓期长短不一,因菌种、接种的菌量、菌龄和培养基而不一样,一般为1~4小时。(2)对数增殖期:此期间细菌生长迅速,菌数为几何级数增长。此时细菌的形态、染色体、生理活性都比较的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比较的敏感。一般相当于细菌培养8~18小时。(3)稳定期:此期间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相等,活菌数保持相对不变。此时细菌可能出现形态,生理形态的变化,一些细菌的合成代谢大多在这个时期完成。芽孢也在这个时期形成。(4)衰退期:在这个时期死亡菌数逐渐上升,活菌数急剧减少,细菌形态显著改变,甚至有的菌体自溶,难以辨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镇墓俑的分期、特征与变化原因。

    正确答案: ①隋代(581~618年)
    隋王朝过于短命而未来得及创建自己新的礼仪制度和丧葬制度,基本上沿袭南北朝遗风。
    镇墓俑通常成对出现,均瘦身,一人面,一兽面,可分为陶制和瓷质两种。
    以河南省安阳市北郊,1959年发掘的张盛夫妇墓为例(葬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出土一对镇墓俑,均作蹲坐姿势,身躯上挺,脸稍商鞅,双耳垂肩,独角,肩部刻印双翼,基本有成簇鬃毛,脑后插冲天戟,下有长方形托板。
    ②初唐(618~683年)
    上承南北朝与隋代风格,也初步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成对的镇墓神兽多与披铠甲、神态庄重的镇墓武士佣伴出。开始出现深目鼻高、络腮胡须和胡人形象,此外,个别还有一身双面。
    ③盛唐(684~756年)
    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达,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可怖的三彩镇墓俑,天王用开始成为随葬佣之中的重要角色。
    ④中唐(757~805年)
    开始出现衰落退化的迹象,出土数量大减,切制作粗糙,躯体矮小,形貌代办,缺乏生动气韵。
    ⑤晚唐(806~907年)
    宪宗元和以后,唐王朝国势日衰,但上层统治阶层的厚葬之风反而愈演愈烈,随之葬俗习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原地区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佣小时,墓中开始流行随葬贵重华丽的金银器以及锦绣为饰的木佣、胸佣(伴身佣)、金属佣等。
    晚唐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藩镇割据,战乱频仍,上层统治者的生活骄奢腐化,经济的猥琐,人民百姓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环境之中。人们的精神寄托自然转向乞求生活安宁,祈望福瑞方面。人们的这种精神状态为堪舆家迷信之道的泛滥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西安洛阳地区隋唐墓的类型和等级制?


    正确答案: 隋唐墓葬,以西安、洛阳两京地区数量最多,隋代墓葬处于从前期到唐代的过渡期,唐代代京地区的墓葬则形成了新的模式,其类型和反映的等级制度可概述如下:唐代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和洛阳地区,最先形成新的墓葬模式,无论皇室贵戚或一般官吏及平民百姓,都使用平面比较整齐划一的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墓葬。基本结构是墓道、过洞、天井、小龛、墓门、甬道和墓室。依据墓葬的平面形状建筑质料、尺寸、墓内设施及随葬品数量可以归纳为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方形砖墓、单室方形土洞墓、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和“刀”形土洞墓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墓葬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及不同的埋葬时间关系密切,反映出唐代墓葬由多层阶梯构成,皇室贵戚、品官直至下层平民各有等差,墓主人的地位决定所用墓葬的类型,丧葬礼仪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唐初墓葬的天井、小龛及个别雕刻精美的石葬具和壁画等是沿袭北朝的,新特点则是贵族墓中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流行,武则天时盛行骑马俑,牛车逐渐被披饰华丽的马取代,三彩俑盛行。唐初,皇亲功臣多用长墓道、多天井的方形砖室墓和方形土洞墓,以精美的石棺为葬具,随葬包括骑马俑在内的大量陶俑;庶人墓多是长方形土洞墓,一般无天井、小龛,随葬品以陶瓷器为主,仅有个别墓有少量陶俑。唐初墓葬发现不多,但可明显看出墓葬等级是以官品和功劳区分的。高宗至玄宗时期,功臣及一、二品高官墓如郑仁泰墓一般用双室砖墓或单室砖墓,天井一般不少于四个,随葬品数量据官品的高低及世界功勋的大小或多或少,但均较丰富。四、五品官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土洞墓,天井一般不超过四个,随葬陶俑均较上一等级少。无品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以及“刀”形墓,随葬品以陶质生活用器为主,少见有俑随葬。安史之乱后,墓葬形制发生混乱,肃宗至顺宗时期许多墓葬的主要方面都不符合埋葬等级制度。宪宗至唐末的墓葬又大不相同,斜坡墓道的墓很少,多是竖井与斜坡相结合或竖井墓道的墓,有的墓小龛出现在甬道或墓室。洛阳地区唐墓与西安地区接近,较多的是中小官吏墓和平民墓,没有发现西安地区常见的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砖墓也较少。宿白先生、齐东方先生先后都曾对西安地区唐墓做过研究。如“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12期)、“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可参看。

  • 第14题: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正确答案:曲辕犁

  • 第15题:

    简述细胞周期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前期: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有丝分裂器(纺锤体、星体)形成。
    2.前中期:始于核膜崩解;纺锤体微管捕获染色体;染色体剧烈运动,挪向细胞中央。
    3.中期: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上。
    4.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向两级迁移;极微管不断延长,动粒微管逐渐缩短;细胞两端的纺锤体极(中心体)进一步远离
    5.末期:子染色体分别到达两极,动粒微管消失;核膜重建;染色质重新疏松,核仁重现。
    6.胞质分裂:动物细胞----通过胞质收缩环分裂由外而内。植物细胞----在细胞中央产生细胞板,分裂由内而外。

  • 第16题:

    简述隋唐墓葬的分区和分期。


    正确答案: (一)在唐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广大地域内均发现隋唐墓葬,其中以西安、洛阳地区数量最多,西安地区已发掘清理2000多座,洛阳地区估计也有数百座。其次如山西太原、辽宁朝阳、新疆吐鲁番、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苏扬州、广东北江流域及沿海、福建闽江下游和晋江流域,也都是隋唐墓葬发现较多的地区。
    (二)隋唐时期,国家长期保持统一,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因此,在全国范围内隋唐墓葬呈现出大体一致的基本面貌,因受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各自具有一些地区性的特征,在江南尤其突出60年代初期,学术界就提出了隋唐墓葬的分区问题。根据全国发现隋唐墓葬的现状,初步可将其划分为七个区域,即隋唐两京地区、朝阳地区、湖北地区、湖南地区、扬州地区、广东地区和福建地区。

  • 第17题:

    试述西安地区唐墓壁画分期。


    正确答案: 分五期:第一阶段,约为6世纪晚期至7世纪前期,布局和内容延续北朝旧制,墓道、天井、墓室三部分的壁画分为上下两栏,全部壁画以最后一个天井为界分为前后来年各个单元,前部单元主要是描绘墓主人外出游猎的场面,后部单元主要是描绘墓主人的内宅生活及附属建筑物等。
    第二、三阶段:约为7世纪中期到8世纪前期,是唐代壁画特征开始出现和形成的时期,壁画都是单栏形式,全墓壁画的布局趋于一元化。内容除各种出行仪仗、卫队之外,出现了各种影做的仿木结构,配合以男女侍从,突出了墓葬的宅院化特点。第三阶段,乐游内容更加增多,其中有些题材还表现出受中亚的影响。
    第四阶段,约为8世纪中期至9世纪之初,墓道壁画趋向衰落,墓室壁画流行墓主人像和人物屏风画。
    第五阶段,约为9世纪初至10世纪初,是第四阶段壁画的简化,屏风画的内容以云鹤、翎毛取代了人物。

  • 第18题:

    细菌生长曲线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细菌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的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分为以下四期:(1)迟缓期:此期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分裂迟缓,菌数未见增殖。迟缓期长短不一,因菌种、接种的菌量、菌龄和培养基而不一样,一般为1~4小时。(2)对数增殖期:此期间细菌生长迅速,菌数为几何级数增长。此时细菌的形态、染色体、生理活性都比较的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比较的敏感。一般相当于细菌培养8~18小时。(3)稳定期:此期间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相等,活菌数保持相对不变。此时细菌可能出现形态,生理形态的变化,一些细菌的合成代谢大多在这个时期完成。芽孢也在这个时期形成。(4)衰退期:在这个时期死亡菌数逐渐上升,活菌数急剧减少,细菌形态显著改变,甚至有的菌体自溶,难以辨认。

  • 第19题:

    对隋唐瓷器的研究,着重于探讨在造型、装饰、釉色诸方面的特点及工艺水平。以西安地区有纪年唐墓出土的瓷器为标准,一般可以将唐代瓷器分作哪3期?


    正确答案: 第一期为唐高祖至武则天时期,青瓷占绝大多数,白瓷较少;青瓷以越窑产品为最佳,而白瓷有些还不易与青瓷区别开来。施釉比较草率,釉质较厚,且不均匀。往往出现流釉现象。常见凤首壶、龙柄壶、高足盘、四耳罐等较大型器物,小型实用器较少。通常以刻划、模印、贴塑、捏塑等手法作成绳纹、弦纹、联珠、流云、忍冬、莲瓣、动物、人物等纹样。
    第二期为唐中宗至代宗时期,青、白瓷数量都在增大,白瓷质量有所提高,其他釉色的瓷器日益丰富,且有里施白釉外施黑釉者。各种瓷器施釉比较仔细,釉色较为纯正,出现了绞釉和绞胎瓷。大型器物渐少,实用器物多起来,器底普遍加圆饼状实足或浅圈足。线刻、划花、彩绘等是常见的装饰手法,主要纹饰为莲瓣、宝相花、花卉、人物故事等,手法简洁洗练。
    第三期为唐德宗至哀帝时期,青、白瓷和其他各种釉色的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缸胎器物大量出现。施釉技术更高,普遍使用了护胎釉,彩釉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器物种类明显增多,实际生活用器形制多种多样,器物底部普遍用圈足。玩具大量生产。装饰手法中,墨画、彩斑、釉下彩绘占突出地位,纹样有花卉、禽鸟、人物故事以及彩斑、彩绘图案等。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西安洛阳地区隋唐墓的类型和等级制?

    正确答案: 隋唐墓葬,以西安、洛阳两京地区数量最多,隋代墓葬处于从前期到唐代的过渡期,唐代代京地区的墓葬则形成了新的模式,其类型和反映的等级制度可概述如下:唐代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和洛阳地区,最先形成新的墓葬模式,无论皇室贵戚或一般官吏及平民百姓,都使用平面比较整齐划一的方形或长方形单室墓葬。基本结构是墓道、过洞、天井、小龛、墓门、甬道和墓室。依据墓葬的平面形状建筑质料、尺寸、墓内设施及随葬品数量可以归纳为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方形砖墓、单室方形土洞墓、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和“刀”形土洞墓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墓葬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及不同的埋葬时间关系密切,反映出唐代墓葬由多层阶梯构成,皇室贵戚、品官直至下层平民各有等差,墓主人的地位决定所用墓葬的类型,丧葬礼仪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唐初墓葬的天井、小龛及个别雕刻精美的石葬具和壁画等是沿袭北朝的,新特点则是贵族墓中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流行,武则天时盛行骑马俑,牛车逐渐被披饰华丽的马取代,三彩俑盛行。唐初,皇亲功臣多用长墓道、多天井的方形砖室墓和方形土洞墓,以精美的石棺为葬具,随葬包括骑马俑在内的大量陶俑;庶人墓多是长方形土洞墓,一般无天井、小龛,随葬品以陶瓷器为主,仅有个别墓有少量陶俑。唐初墓葬发现不多,但可明显看出墓葬等级是以官品和功劳区分的。高宗至玄宗时期,功臣及一、二品高官墓如郑仁泰墓一般用双室砖墓或单室砖墓,天井一般不少于四个,随葬品数量据官品的高低及世界功勋的大小或多或少,但均较丰富。四、五品官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土洞墓,天井一般不超过四个,随葬陶俑均较上一等级少。无品官一般使用单室方形或长方形土洞墓以及“刀”形墓,随葬品以陶质生活用器为主,少见有俑随葬。安史之乱后,墓葬形制发生混乱,肃宗至顺宗时期许多墓葬的主要方面都不符合埋葬等级制度。宪宗至唐末的墓葬又大不相同,斜坡墓道的墓很少,多是竖井与斜坡相结合或竖井墓道的墓,有的墓小龛出现在甬道或墓室。洛阳地区唐墓与西安地区接近,较多的是中小官吏墓和平民墓,没有发现西安地区常见的双室砖墓、双室土洞墓,单室砖墓也较少。宿白先生、齐东方先生先后都曾对西安地区唐墓做过研究。如“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12期)、“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可参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隋唐时期,巴蜀地区商业十分繁荣,主要商业城市有哪些?

    正确答案: 成都、梓州、陵州、阆州、夔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今新疆地区与内地联成一体开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中央王朝在今青海地区的封建统治更加巩固,对青海各族人民实行因俗而治、土流参治等带有浓厚的地区和民族特点的政策。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明清时期

    D

    南北朝时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