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镇墓俑的分期、特征与变化原因。

题目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镇墓俑的分期、特征与变化原因。


相似考题
更多“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镇墓俑的分期、特征与变化原因。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镇墓俑的影响。


    参考答案:

    在西安、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各类随葬品中,镇墓俑以其丰富的出土量、清晰的演变序列及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无纪年唐墓分期断代的标准器之一,尤其是这一俑群中最能代表社会文化气息的武士状、天王状镇墓俑,其形象由于与唐代流行文化的因素息息相关而备受学界关注。


  • 第2题: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达到高峰时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是()。

    • A、皇家十三陵
    • B、西安大雁塔
    • C、汉代曾侯乙墓
    • D、秦始皇陵兵马俑

    正确答案:D

  • 第3题:

    北朝墓群中,兰陵王高肃墓出土的陶俑有中国“小兵马俑”之称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试述中原地区两汉中小型墓形制的演变。


    正确答案: 汉代之墓葬形式及种类众多,常见的墓葬类型,有土圹木椁墓、崖墓、空心砖墓、小砖拱券墓、石墓数种。大型土圹木椁墓除帝王外,诸侯王及达官显贵亦多采用。小型的用一穴一棺,民间也甚为流行。依山崖开凿的大型多室崖墓,西汉诸侯王偶有用者,例如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便是凿山为陵,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由墓道、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组成。此类墓在山东、江苏北部地区都有发现。小型的东汉崖墓则盛行于四川一带。空心砖墓西汉时多规模不大,为数也不多。后来其平顶渐变为折线形,为此构件增加了榫卯。继而又出现多种异形构件,以及混用小砖以弥补其构造的不足。自西汉中期至东汉末,以小砖砌造的多室拱券墓盛行,其平面组合方式甚多,极富变化,结构上为加强拱券的密合性,常使用楔形或扇形砖砌拱,有时甚至在砖间加榫或使用多层拱券。石墓系用石条、石板等建造的墓葬,多见于山东、河北一带。在砖、石及空心砖墓中,常出现有多种内容及形象之画像砖和画像石。除表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墓主生前事迹外,尚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大的墓地外砌围墙,并建门阙、神道、石象生、神道柱、碑及祭祠

  • 第5题:

    简述俑在唐几个时期的变化。


    正确答案: 1.隋——唐初。陶俑仍继承南北朝后期作风,清瘦,呆板。男俑戴冠,尤其是风帽;女俑宽发髻。力士——天王俑,呆板、小,身体
    直立。镇墓兽人面、兽面。
    2.盛唐。造型生动,形体表现完全不同于以往,动感强,形体表现明显,即所谓盛唐风格。
    3.中晚唐,丰满依旧,但不生动,显得臃肿,呆板,天王俑形体缩小;人面、兽面镇墓兽区别缩小,形体缩小。
    4.唐末五代:镇墓兽、天王俑少,男、女仪仗俑尚多,转向纤细、苗条,身体直立,重视服饰表现。

  • 第6题:

    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的特征是()制,隋唐时期的特征是三省六部制。


    正确答案:三公九卿

  • 第7题:

    中国古代雕刻中,将人的双眼做成圆柱体向前凸起的作品是()

    • A、兵马俑
    • B、长信宫灯
    • C、三星堆青铜人像
    • D、镇墓佣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唐三彩动物俑的最好作品是()

    • A、马俑
    • B、兽俑
    • C、镇墓俑
    • D、鸟俑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单选题
    中国古代雕刻中,将人的双眼做成圆柱体向前凸起的作品是()
    A

    兵马俑

    B

    长信宫灯

    C

    三星堆青铜人像

    D

    镇墓佣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镇墓俑

    正确答案: 中国东汉的文献中已多见“厌胜”一词,厌胜即厌服其他,诅咒求胜之意。《后汉书.班固传》则有“禽相镇厌,兽相枕籍”之说。可见要镇服其他而求胜,还有“一物降一物”的说法。东汉墓中的买地券和镇墓瓶,以及依靠书画在上面的“符”,希望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西晋以后则依赖放置于墓门前的两个镇墓俑。开始有两种,一是四足作行走状的牛形,一是全装甲胄的武士。北朝时作兽面的一具力求狰狞可怖,作人面兽体的一具力求形状奇异(或可认为模拟巫师形象)。唐初的立于山石座上作按楯甲胄形貌;逐渐的演变为不
    持楯的甲胄武士,或双腿直立的踏牛天王形貌→→踏小鬼天王形貌(盛唐)。晚唐镇墓俑逐渐消失,也是厌胜之用的“金牛铁猪”及铅人等,开始出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以下哪种镇墓俑不属于魏晋时期墓葬的随葬品?()
    A

    武士俑

    B

    天王俑

    C

    镇墓兽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秦代兵马俑与霍去病墓雕塑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1.秦兵马俑: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整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其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秦军宏伟气派。
    2.霍去病墓:汉代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的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做作自然主义的过度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体积巨大,环境辽阔;因势象形,朴拙粗旷;形态各异,动感有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木俑源于战国楚地。汉代木俑集中出土于甘肃、四川、两湖和江苏。江苏出土的汉代木俑类型多样,有仪仗俑、侍俑、伎乐俑以及动物俑,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江苏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但在线条刻画上整体偏圆润,在发饰、服饰等方面,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木俑组合上,西汉早、中期木俑以兵士类仪仗俑为主,侍俑为辅,有一定数量的乐舞俑;中晚期以生活类俑为主,舞俑、乐俑基本消失;部分汉墓仅出现动物俑,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
    关于江苏汉代木俑,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B.制作方法与楚俑类似
    C.外形与楚俑存在差异
    D.没有“镇墓兽”俑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
    A项对应“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符合文意。
    B项对应“江苏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符合文意。
    C项对应“但在线条刻画上整体偏圆润,在发饰、服饰等方面,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符合文意。
    D项对应“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原文说的是“镇墓兽”的职能淡化,而不是没有“镇墓兽”,属于曲解文意,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 第14题:

    以下哪种镇墓俑不属于魏晋时期墓葬的随葬品?()

    • A、武士俑
    • B、天王俑
    • C、镇墓兽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简述隋唐时期档案工作人员的变化。


    正确答案: 这些变化是由两方面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首先是由于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国家机构的完备和职官分工的发展。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国家机关体系,使政务日趋殷繁,文书档案数量随之增多,分工也愈益专职化。
    其次,隋唐时期令史地位下降,但其作用却逐渐增大。因为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腐败,官员往往事不躬亲,文书档案职任由吏胥举管,因此,他们对于封建政权的作用却是愈益重要。他们实际上承担了各级官府的日常行政事务,维持着围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但与此同时,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职任,操纵把持文书档案,从卞营私舞弊,故胥吏害政隋唐后日益严重。

  • 第16题:

    镇墓俑


    正确答案: 镇墓俑源于古代傅说中的方相神,又称方良或鬼魅,是山川精怪,有驱除邪恶的法力。这种怪兽多塑成蹲坐状,有人面兽身和兽面兽身两种,外形凶猛可怕,头上长角,两膊间有火焰状翅膀,蹄足,羽人兽鸟的结合。镇墓兽安放在墓室前,人面和兽面的各一。镇墓兽因造型奇异可怕,加上光怪陆离的釉彩,在坟墓这种特定环境中,会使人有恐怖的感觉。

  • 第17题:

    隋唐五代时期战争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轻骑兵取代重甲骑兵;
    2、战略战术的运用更为成熟;
    3、少数民族优良战法与汉族传统战法相融合,使快速、突袭等机动战术有了明显发展;
    4、城池工程构筑和守城技术、战术均有提高和发展;
    5、府兵制的军事制度达于鼎盛;
    6、发明了火药,并开始应用于战争。

  • 第18题: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达到高峰时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是指()

    • A、皇家十三陵
    • B、西安大雁塔
    • C、汉代曾侯乙墓
    • D、秦始皇兵马俑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秦代兵马俑与霍去病墓雕塑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1.秦兵马俑: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整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其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秦军宏伟气派。
    2.霍去病墓:汉代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的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做作自然主义的过度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体积巨大,环境辽阔;因势象形,朴拙粗旷;形态各异,动感有力。

  • 第20题:

    问答题
    隋唐中原镇墓俑的分期与特征。

    正确答案: ①隋代(581~618年)
    基本沿袭南北朝遗风,镇墓俑通常成对出现,均瘦身,一人面,一兽面,可分为陶制和瓷质两种。
    以河南省安阳市北郊,1959年发掘的张盛夫妇墓为例(葬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出土一对镇墓俑,均作蹲坐姿势,身躯上挺,脸稍商鞅,双耳垂肩,独角,肩部刻印双翼,基本有成簇鬃毛,脑后插冲天戟,下有长方形托板。
    ②初唐(618~683年)
    上承南北朝与隋代风格,也初步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成对的镇墓神兽多与披铠甲、神态庄重的镇墓武士佣伴出。开始出现深目鼻高、络腮胡须和胡人形象,此外,个别还有一身双面。
    ③盛唐(684~756年)
    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达,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可怖的三彩镇墓俑,天王用开始成为随葬佣之中的重要角色。
    ④中唐(757~805年)
    开始出现衰落退化的迹象,出土数量大减,切制作粗糙,躯体矮小,形貌代办,缺乏生动气韵。
    ⑤晚唐(806~907年)
    中原地区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佣小时,墓中开始流行随葬贵重华丽的金银器以及锦绣为饰的木佣、胸佣(伴身佣)、金属佣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唐三彩动物俑的最好作品是()
    A

    马俑

    B

    兽俑

    C

    镇墓俑

    D

    鸟俑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秦汉时期的国家组织的特征是()制,隋唐时期的特征是三省六部制。

    正确答案: 三公九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镇墓俑的分期、特征与变化原因。

    正确答案: ①隋代(581~618年)
    隋王朝过于短命而未来得及创建自己新的礼仪制度和丧葬制度,基本上沿袭南北朝遗风。
    镇墓俑通常成对出现,均瘦身,一人面,一兽面,可分为陶制和瓷质两种。
    以河南省安阳市北郊,1959年发掘的张盛夫妇墓为例(葬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出土一对镇墓俑,均作蹲坐姿势,身躯上挺,脸稍商鞅,双耳垂肩,独角,肩部刻印双翼,基本有成簇鬃毛,脑后插冲天戟,下有长方形托板。
    ②初唐(618~683年)
    上承南北朝与隋代风格,也初步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征。成对的镇墓神兽多与披铠甲、神态庄重的镇墓武士佣伴出。开始出现深目鼻高、络腮胡须和胡人形象,此外,个别还有一身双面。
    ③盛唐(684~756年)
    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出现大量躯体高达,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形象狰狞可怖的三彩镇墓俑,天王用开始成为随葬佣之中的重要角色。
    ④中唐(757~805年)
    开始出现衰落退化的迹象,出土数量大减,切制作粗糙,躯体矮小,形貌代办,缺乏生动气韵。
    ⑤晚唐(806~907年)
    宪宗元和以后,唐王朝国势日衰,但上层统治阶层的厚葬之风反而愈演愈烈,随之葬俗习俗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原地区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佣小时,墓中开始流行随葬贵重华丽的金银器以及锦绣为饰的木佣、胸佣(伴身佣)、金属佣等。
    晚唐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藩镇割据,战乱频仍,上层统治者的生活骄奢腐化,经济的猥琐,人民百姓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环境之中。人们的精神寄托自然转向乞求生活安宁,祈望福瑞方面。人们的这种精神状态为堪舆家迷信之道的泛滥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