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魏源的贸易思想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魏源的“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思想


    正确答案: 魏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变化的,指出历史进化是客观的必然趋势,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思想。他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敝之法,亦无穷极不变之法”。他列举历代赋税、兵役制度不断变革的事实,说明法令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发展自身的法则。他还认为后代的法令、制度比古代进步,反对那种“执古”、“泥古”而不知随“势”变法的人,怒斥他们是“读周礼之书,用以误天下”的庸儒。
    但魏源认为现有法令制度问题不大,关键是讲求行法之人,除去“法外之弊”,所以其变法思想仅为点点滴滴的改良,根本没有触及封建统治制度,也没有以新法代旧法,仿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要求。

  • 第2题:

    ()翻译了《天演论》,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成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 A、章炳麟
    • B、康有为
    • C、严复
    • D、魏源

    正确答案:C

  • 第3题:

    简述货币差额论与贸易差额论的区别。


    正确答案:货币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即使外国产品价格大大低于本国也不准进口。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货币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贸易差额论者也认为应尽量争取外贸顺差,以防止货币外流和增加金银财富。但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即付给外国的货币始终少于从外国收回的货币,那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盈亏,金银是否流入国内,要视总的贸易收支状况,不赞同货币差额论的“每笔贸易都要求顺差”的思想。

  • 第4题:

    简述兰鼎元论海外贸易。


    正确答案: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早期思想家,非常重视工业,“生财之大道在百工,故通功易事,明主不敢一日壅其源。”他主要贡献是第一次以经济观点为开放海禁辩护。宋以前主张对外贸易的思想家如荀况、桑弘羊、魏征、韩愈等认为对外贸易会带来海外珍宝;元、明时期主张海外贸易思想家如卢世荣、丘浚、许浮远等认为中国不需要海外商品,而海外则很需中国货物。
    兰鼎元认为“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为珍贝。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以及女工针织,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所关为不细矣。”他主张让人民自由经营海外贸易,政府不加管理。但他只主张对南洋诸国开放贸易,对日本、西欧已有顾忌。

  • 第5题:

    简述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


    正确答案:公平课税论来源于亨利·西蒙斯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政治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最小化,政府应该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服务,并通过再分配产生更大的公平。政府在设计和改革税制时,必须使税收制度既能按照公平原则筹措资金,又能限制政治程序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1)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去解决;
    (2)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
    (3)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
    (4)主张按纳税能力来征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提出了自己的衡量方法,即所得等于适当会计期内的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 第6题:

    简述管理贸易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一国政府应该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发展的管理,对外签订各种对外经济贸易协定,约束贸易伙伴的行为,缓和与各国间的贸易摩擦,以促进出口,限制或减少某些产品进口,协调和发展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管理贸易论是适应发达国家既要遵循自由贸易原则,又要实行一定的贸易保护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其实质是协调性的保护。它将贸易保护制度化、合法化,通过各种巧妙的进口管理办法和合法的协定来实现保护。

  • 第7题:

    魏源提出了()的思想,他撰写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研究西方的著作;严复所译《天演论》表达了()的思想。


    正确答案: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进化论

  • 第8题:

    简述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正确答案: 晋代政治混乱、战乱不已,社会矛盾激化,弊端丛生。鲍敬言提出了无君思想,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了批判。
    鲍敬言认为,君不是从来就有的,历史上存在过一个没有君主的理想社会。君主制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繁重的赋役成为人民沉重的经济负担,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统治者还以刑罚来治理民众,既增加了民众的痛苦,也不能根本消除罪恶,反而使社会更加混乱。甚至,还出现了战争,使人民深受其害。君主制建立在对人的压迫和奴役之上,违背了人的自由本性。因而是不合理的。
    鲍敬言对于比较开明,能约束自己贪欲的君主,也表示反对。因为此前本来就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和战争。所以,明君不如无君。返回到无君的社会就是鲍敬言的政治向往,他的思想是对君主政治的否定和批判。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管理贸易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一国政府应该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发展的管理,对外签订各种对外经济贸易协定,约束贸易伙伴的行为,缓和与各国间的贸易摩擦,以促进出口,限制或减少某些产品进口,协调和发展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管理贸易论是适应发达国家既要遵循自由贸易原则,又要实行一定的贸易保护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其实质是协调性的保护。它将贸易保护制度化、合法化,通过各种巧妙的进口管理办法和合法的协定来实现保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货币差额论与贸易差额论的区别。

    正确答案: 货币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即使外国产品价格大大低于本国也不准进口。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货币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贸易差额论者也认为应尽量争取外贸顺差,以防止货币外流和增加金银财富。但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即付给外国的货币始终少于从外国收回的货币,那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衡量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盈亏,金银是否流入国内,要视总的贸易收支状况,不赞同货币差额论的“每笔贸易都要求顺差”的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魏源的贸易思想论。

    正确答案: 在国内贸易上,他鼓励商业,是为了使国家转弱为强,不是为了某一社会集团利益。在国外贸易上,他认为国外贸易应由国内外私商自由进行,主张派军舰为商船护航。并分析对外进出口贸易的贸易差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社区消失论、社区幸存论、社区解放论的基本思想。

    正确答案: ⑴社区小事论:第一,随着民族国家活动范围和规模增加,地方社区的自主性和团结程度降低。整个社会呈现标准化、同质性、种族阶级分野不明的大众社会;第二,正式的科层机制取代家庭、邻里和朋友所承担的职能或活动;第三,广泛、高效、廉价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使得城市居民更容易与外界联系而不必局限于邻里联系,因此,城市社会不可能存在丰富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人们不可能有社区共同体感和社区团结感。
    ⑵社区幸存论:60年代,“社区幸存论”盛行。较早一些的如英国学者霍加特,他发表于1957年的一项研究通过对利兹市一个工人聚居区的实证调查,从居民的地域同一性,即对于地域内部的众人来说,这是一个小世界,像一个村庄,他们聚落而居,仿佛部落区)、社会同一性,即居民们相信他们处于相同水平的物质和社会地位,分享共同的经验和共同的回忆)、社区居住的连续性(即居民较长期稳定地居处于一个社区而形成社区内社会关系网络的连续性)三个方面论证说明了现代都市中类似于传统邻里社区的存在等。
    ⑶社区解放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学者进行了有关网络社区的研究,韦尔曼和雷顿于1979年发表“社会网络,邻里关系和社区”一文,他们总结了以往城市社会学家对社区研究的主要特点,指出直到70年代,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同一地域的邻里关系之间,邻里之间因物理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形成的群体关系纽带成为社区讨论的唯一基础;韦尔曼和雷顿提出应打破对邻里关系的强调,重新思考社区的概念,他们主张社区居民应从地域和场所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接触和结交更广泛范围的朋友,建立超出邻里关系甚或根本与邻里关系无关的初级群体关系。这就是说“社区解放”,即从社区地域中解放出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以儒家的教学论思想为主,简述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正确答案: (一)教与学
    (二)学与思
    (三)知与行
    (四)博与约
    (五)故与新

  • 第14题:

    魏源在1843年编纂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重要思想的()。

    • A、《海国图志》
    • B、《盛世危言》
    • C、《校颁庐抗议》
    • D、《天演论》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简述魏源的贸易思想论。


    正确答案:在国内贸易上,他鼓励商业,是为了使国家转弱为强,不是为了某一社会集团利益。在国外贸易上,他认为国外贸易应由国内外私商自由进行,主张派军舰为商船护航。并分析对外进出口贸易的贸易差额。

  • 第16题:

    简述丘浚的贸易与价格思想。


    正确答案:反对政府直接经营商业,对历史上所有官营贸易措施,均加非议。却十分重视民间的商业活动,认为一切专卖商品都应一切民营。
    他特别重视海外贸易。价格方面,他把平物价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特别强调谷物价格的稳定。

  • 第17题:

    简述贸易公平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创造一个公平的竞技场。贸易的公平性是保护主义提出的另外一个理由,认为外国政府制定的法规不同于本国政府,使国外企业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国内生产者主张,应当用进口限制抵消这些国外优势,创造一个公平的竞技场,让所有生产者都能按照同样的规则进行竞争。

  • 第18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对外贸易论。


    正确答案: 由于鸦片输入对中国造成的祸害,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家一般都对当时的对外通商持批评态度,只有魏源明确将鸦片贸易和正常的对外通商区别开来。到第二阶段,中外通商已成定局,人们普遍考虑的是如何在对外通商中保持有利地位,增强中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以挽回利权。
    第三阶段一度出现自由贸易主张,如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都是。严复还对“保商权,塞漏卮”思想进行了批判。因为自由贸易主张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只能是昙花一现。梁启超不久即肯定了保护贸易的必要。孙中山提出要夺回海关的管理权,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 第19题:

    甲午战争后,()在其翻译的《天演论》中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中国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 A、魏源
    • B、康有为
    • C、马建中
    • D、严复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简述社区消失论、社区幸存论、社区解放论的基本思想。


    正确答案: ⑴社区小事论:第一,随着民族国家活动范围和规模增加,地方社区的自主性和团结程度降低。整个社会呈现标准化、同质性、种族阶级分野不明的大众社会;第二,正式的科层机制取代家庭、邻里和朋友所承担的职能或活动;第三,广泛、高效、廉价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使得城市居民更容易与外界联系而不必局限于邻里联系,因此,城市社会不可能存在丰富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人们不可能有社区共同体感和社区团结感。
    ⑵社区幸存论:60年代,“社区幸存论”盛行。较早一些的如英国学者霍加特,他发表于1957年的一项研究通过对利兹市一个工人聚居区的实证调查,从居民的地域同一性,即对于地域内部的众人来说,这是一个小世界,像一个村庄,他们聚落而居,仿佛部落区)、社会同一性,即居民们相信他们处于相同水平的物质和社会地位,分享共同的经验和共同的回忆)、社区居住的连续性(即居民较长期稳定地居处于一个社区而形成社区内社会关系网络的连续性)三个方面论证说明了现代都市中类似于传统邻里社区的存在等。
    ⑶社区解放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学者进行了有关网络社区的研究,韦尔曼和雷顿于1979年发表“社会网络,邻里关系和社区”一文,他们总结了以往城市社会学家对社区研究的主要特点,指出直到70年代,社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同一地域的邻里关系之间,邻里之间因物理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形成的群体关系纽带成为社区讨论的唯一基础;韦尔曼和雷顿提出应打破对邻里关系的强调,重新思考社区的概念,他们主张社区居民应从地域和场所的局限中解放出来,接触和结交更广泛范围的朋友,建立超出邻里关系甚或根本与邻里关系无关的初级群体关系。这就是说“社区解放”,即从社区地域中解放出来。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对外贸易论。

    正确答案: 由于鸦片输入对中国造成的祸害,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家一般都对当时的对外通商持批评态度,只有魏源明确将鸦片贸易和正常的对外通商区别开来。到第二阶段,中外通商已成定局,人们普遍考虑的是如何在对外通商中保持有利地位,增强中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以挽回利权。
    第三阶段一度出现自由贸易主张,如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都是。严复还对“保商权,塞漏卮”思想进行了批判。因为自由贸易主张脱离了当时的实际,只能是昙花一现。梁启超不久即肯定了保护贸易的必要。孙中山提出要夺回海关的管理权,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魏源提出了()的思想,他撰写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研究西方的著作;严复所译《天演论》表达了()的思想。

    正确答案: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进化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魏源的“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思想

    正确答案: 魏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变化的,指出历史进化是客观的必然趋势,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思想。他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敝之法,亦无穷极不变之法”。他列举历代赋税、兵役制度不断变革的事实,说明法令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发展自身的法则。他还认为后代的法令、制度比古代进步,反对那种“执古”、“泥古”而不知随“势”变法的人,怒斥他们是“读周礼之书,用以误天下”的庸儒。
    但魏源认为现有法令制度问题不大,关键是讲求行法之人,除去“法外之弊”,所以其变法思想仅为点点滴滴的改良,根本没有触及封建统治制度,也没有以新法代旧法,仿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贸易公平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创造一个公平的竞技场。贸易的公平性是保护主义提出的另外一个理由,认为外国政府制定的法规不同于本国政府,使国外企业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国内生产者主张,应当用进口限制抵消这些国外优势,创造一个公平的竞技场,让所有生产者都能按照同样的规则进行竞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