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的意思是()。
A.以民为本
B.立君为民
C.民择君
D.民养君
第1题: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所言“王道”的意思是()
第2题: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的意思是()。
第3题:
“不以兵强天下”的含义是()
第4题:
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幅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②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④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第5题:
材料一“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故曰,四民异显而同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王阳明文集》 材料二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6题: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中“尽”是什么意思?
第7题: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粪”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第8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些千古名句出自范仲淹的散文名篇《()》。
第9题:
正对
反对
串对
连珠
第10题:
以民为本
立君为民
民择君
民养君
第11题:
称王天下的方法
用仁政治理天下
夺取王位的方法
用武力统一天下
第12题:
君主制度摇摇欲坠
启蒙思想已有萌芽
纲常礼教全面崩溃
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第13题: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包含着民有的思想;“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包含着民享的思想。
第14题:
子曰:“舜视弃天下,犹弃弊屡也。”意思是舜放弃天下,就好像扔掉了破鞋一样。
第15题:
楹联“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的艺术技巧是()。
第16题:
下列属于顾炎武的观点是()
第17题: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
第18题: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解释“为天下笑”句中的意思?
第19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四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黄宗羲《置相》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第20题: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与下列哪一观点属于同一学派()。
第21题:
一家
天下
一国
一人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