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国历代画论中关于“写神”论。

题目

试述中国历代画论中关于“写神”论。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

①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论点。指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主张“以形写神”。
②谢赫“气韵生动”对神韵的认识。指气度、神韵。
③苏轼《传神记》。“传神与相一道”,指观察、捕捉对象神态对塑造形象的重要作用。
④陈郁《论写心》。“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写之人尤难也”。指写神更要写心。


更多“试述中国历代画论中关于“写神”论。 ”相关问题
  • 第1题:

    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写神”的论述。


    参考答案:

    ①东晋顾恺之(《晋书·顾恺之传》)
    ②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③南宋陈郁《藏一话腴yu》
    ④清代笪da重光《画筌》
    ⑤清代谢堃《书画所见录》


  • 第2题:

    以下出自东晋顾恺之的绘画论述是()。

    A.以形写神
    B.气韵生动
    C.搜尽奇峰打草稿
    D.明劝诫,著升沉

    答案:A
    解析: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到:“凡生人亡(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

  • 第3题:

    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是到顾恺之为止中国画论中关于形神关系的最高发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4题:

    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外师造化”的论述。


    正确答案: ①南朝陈姚最《续画品》。“湘东殿下„„学穷性表,新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
    ②唐李嗣真《续画品录》“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
    ③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
    ④北宋范宽语,见《宣和画谱》卷十一“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 第5题:

    列举古代画论中的“避忌论”


    正确答案: ①五代荆浩《笔法记》:造型“二病”。有形之病:即画上的安排布置失宜,此类毛病是可以发现,可以涂改的。无形之病:即气韵凋丧寄予物象而又无形,无法涂改的。“二病”理论进一步强调画家的自身修养,气质对绘画的决定作用。
    ②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用笔“三病”板刻结:1.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骗(衣字旁)不能圆浑也;2.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3.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者也。“三病”是说绘画用笔的具体理论,从反面指明了绘画用笔的正确要求。
    ③元代饶自然《绘宗十二忌》:章法“十二忌”即十二病对三病的-扩展和深入。1.布置迫塞(章法拥塞,令人透不过气来);2.远近不分;3.山无气脉(山石来去的脉络交代的不清楚);4.水无源流(水口交待不清,泉水出现得太突然);5.境无夷险(境界平板缺少变化);6.路无出入;7.石止一面(画石缺乏立体感;8.树少四技(树枝一般人只画出左右方向的枝杆,谁于表现向前后伸展的枝杆);9.人物伛偻(人物画得弯腰驼背);10.楼阁错杂(建筑物的布置没有透视感,并且缺乏合理的布局);11.滃淡失宜(用墨的浓淡不得法,欠协调);12.点染无法(包括用墨的点染失调)。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山水画创作时应注意的诸多技巧问题。
    ④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篇》:修养“五俗”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
    ⑤清代松年《颐园论画》:论画与名利。于今学画之士,每有躁急求名,求人赞好之病。如此心急自喜,断难肯下苦功,往往画到中途,已暗升退懒之念,此等习气务宜勇改,不但画品不高,实有关福寿,戒之!戒之!

  • 第6题:

    “一画论”是由()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石涛

  • 第7题:

    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论画》、《画云台山记》,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 A、《述画论》
    • B、《魏晋胜流画赞》
    • C、《古画品录》
    • D、《图画见闻志》

    正确答案:B

  • 第8题:

    问答题
    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写神”的论述。

    正确答案: ①东晋顾恺之(《晋书·顾恺之传》)
    ②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
    ③南宋陈郁《藏一话腴yu》
    ④清代笪da重光《画筌》
    ⑤清代谢堃《书画所见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画论]形与神的问题

    正确答案: 中国画注重气韵和神似,注重表现对象物的神态,书法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至于对象物的形态反而在其次。但并不是说不要形似,因为没有一定的形态,神态也无从表现,所以艺术上常讲“神形兼备”。这里所说的“神似”,是指艺术创作的主导精神和艺术欣赏的主导趣味。
    最早提出形神关系的是顾恺之的“传神论”,但真正把这一见解加以精深发挥的是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人。欧阳修率先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并且认为“萧条淡泊”的意境比“飞走迅速”的禽类更难表现。沈括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还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责其间形象位臵,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这正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阐明画贵神韵的道理。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还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气意所到”。宋代诗人陈与义与苏轼有相同的观点,他在《水墨梅》的诗中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苏陈二人俱都强调画的神似。这些思想对后世的绘画理论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如元代画家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明代画家徐渭也主张“不求形似求神韵”,而且创“大写意”画法。清代以后对这一理论阐述有了新的发展,石涛说“名山许游未许画,画比似之山必怪。变幻莫测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所说“不似之似”正是画家所要表现的那种艺术境界。这一思想被齐白石所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把绘画的真谛说的非常明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宗炳和王微的山水画论。

    正确答案: 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是山水画论的开端。思想方面王微与宗炳都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叙画》和《画山水序》对绘画的见解也相同。二者的山水画论肯定艺术美感的享受,提出审美作用。
    宗炳在论山水画功能中有:“山水以形媚道”,认为绘画的目的是“畅神”,并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王微认为是“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以山水画为畅神、为修养,这就是山水画不同于人物画的地方。同时提出“神明降之”,画山水画不单单手法上的灵活,更要倾注画家思想,所以才能产生画的情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写形”的论述。

    正确答案: ①战国韩非《韩非子》。
    ②西汉刘安《淮南子》。
    ③唐代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序》。
    ④元代倪瓒《清閟阁全集》。
    ⑤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列举古代画论中的“避忌论”

    正确答案: ①五代荆浩《笔法记》:造型“二病”。有形之病:即画上的安排布置失宜,此类毛病是可以发现,可以涂改的。无形之病:即气韵凋丧寄予物象而又无形,无法涂改的。“二病”理论进一步强调画家的自身修养,气质对绘画的决定作用。
    ②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用笔“三病”板刻结:1.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骗(衣字旁)不能圆浑也;2.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3.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者也。“三病”是说绘画用笔的具体理论,从反面指明了绘画用笔的正确要求。
    ③元代饶自然《绘宗十二忌》:章法“十二忌”即十二病对三病的-扩展和深入。1.布置迫塞(章法拥塞,令人透不过气来);2.远近不分;3.山无气脉(山石来去的脉络交代的不清楚);4.水无源流(水口交待不清,泉水出现得太突然);5.境无夷险(境界平板缺少变化);6.路无出入;7.石止一面(画石缺乏立体感;8.树少四技(树枝一般人只画出左右方向的枝杆,谁于表现向前后伸展的枝杆);9.人物伛偻(人物画得弯腰驼背);10.楼阁错杂(建筑物的布置没有透视感,并且缺乏合理的布局);11.滃淡失宜(用墨的浓淡不得法,欠协调);12.点染无法(包括用墨的点染失调)。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山水画创作时应注意的诸多技巧问题。
    ④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篇》:修养“五俗”格俗,韵俗,气俗,笔俗,图俗
    ⑤清代松年《颐园论画》:论画与名利。于今学画之士,每有躁急求名,求人赞好之病。如此心急自喜,断难肯下苦功,往往画到中途,已暗升退懒之念,此等习气务宜勇改,不但画品不高,实有关福寿,戒之!戒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形与神”关系论述的书籍。


    参考答案:

    ①战国荀况《荀子》。
    ②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
    ③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
    ④明代莫是龙《画说》。
    ⑤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篇》。


  • 第14题:

    以下哪几个是历史上中国的艺术观念?()

    • A、心画论
    • B、形式论
    • C、道艺论
    • D、表现论

    正确答案:A,C

  • 第15题:

    [画论]形与神的问题


    正确答案: 中国画注重气韵和神似,注重表现对象物的神态,书法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至于对象物的形态反而在其次。但并不是说不要形似,因为没有一定的形态,神态也无从表现,所以艺术上常讲“神形兼备”。这里所说的“神似”,是指艺术创作的主导精神和艺术欣赏的主导趣味。
    最早提出形神关系的是顾恺之的“传神论”,但真正把这一见解加以精深发挥的是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人。欧阳修率先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并且认为“萧条淡泊”的意境比“飞走迅速”的禽类更难表现。沈括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还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责其间形象位臵,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这正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阐明画贵神韵的道理。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还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气意所到”。宋代诗人陈与义与苏轼有相同的观点,他在《水墨梅》的诗中说:“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苏陈二人俱都强调画的神似。这些思想对后世的绘画理论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如元代画家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明代画家徐渭也主张“不求形似求神韵”,而且创“大写意”画法。清代以后对这一理论阐述有了新的发展,石涛说“名山许游未许画,画比似之山必怪。变幻莫测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所说“不似之似”正是画家所要表现的那种艺术境界。这一思想被齐白石所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把绘画的真谛说的非常明白。

  • 第16题:

    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神似”的论述。


    正确答案: 1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善观画马者,必求其精神筋力,精神完则意出,筋力劲则势在。
    2明代王绂《书画传习录》东坡此诗(按指“论画以形似”之诗),“盖言学者不当刻舟求剑,胶柱而鼓瑟也。然必神游象外,方能意到圜中”。“今人或寥寥数笔,自矜高简,或重床叠屋,一味颟顸,动曰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繁简失宜者乌可同年语哉?”
    3明代鲁得之《鲁氏墨君题语》眉公尝谓余曰:“写梅取骨,写兰去姿,写竹直以气胜。”余复曰:“无骨不劲,无枝不秀,无气不生。惟写竹兼之。能者自得,无一成法。”眉老亦深然之。
    4清代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心与峰期眼乍飞,笔游理斗使无碍。昔时曾踏最高巅,至今未了无声债。
    5清代郑板桥《陶风楼藏书画目》石涛画兰不似兰,盖其化也;板桥画兰酷似兰,犹未化也。盖将以吾之似,学古人之不似,嘻,难言矣。

  • 第17题:

    据《素问•汤液醪醴论》,试述神不使的病因病机。


    正确答案:神不使的原因是:嗜欲无穷,忧患不止。“嗜欲”和“忧患”是耗精伤神的主要原因。
    神不使的机理:“精气弛坏,营涩卫除。”嗜欲无穷,忧患不止,耗精伤神,致使精气败坏,营卫运行凝涩,卫气丧失了正常功能,形弊血尽,治多不效。

  • 第18题:

    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 A、《图画见闻志》
    • B、《古画品录》
    • C、《论画》
    • D、《续论画》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历代画论中关于“写神”论。

    正确答案: ①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论点。指精神面貌、性格特征。主张“以形写神”。
    ②谢赫“气韵生动”对神韵的认识。指气度、神韵。
    ③苏轼《传神记》。“传神与相一道”,指观察、捕捉对象神态对塑造形象的重要作用。
    ④陈郁《论写心》。“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写之人尤难也”。指写神更要写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正确答案: 出自《石涛画语录》。石涛整个《一画章》的意思是说,万物形象的最基本的因素是“一画”,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一画”,因此,“一画”就是绘画的根本法则。画家把握了这个基本法则,对于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就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就能获得艺术创作得自由高度。
    石涛的这个思想,看来是受到老子哲学的启发。老子哲学认为世界的始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石涛对老子的这句话,似乎作了这样的理解:道到一,就是由无形到有形。一是形的开始,是形象的基础。由此他就得到了“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这样一个命题。“一画”是形象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在“一画”中包含了产生各形象的可能性。“一画”落下,劈开混沌,形象就产生了。
    石涛提出的“一画”的概念,就是指世界万物形象和绘画形象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根本的法则。它不仅是绘画艺术形象的抽象,而是天地万物的抽象。“一画”论讲的不是绘画技法,而是绘画美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郭熙的山水画论观点?

    正确答案: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林泉高致》又名《林泉高致集》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家及山水画创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自身修养,艺术观察,透视表现等方面,首先郭熙论述了画家修身养性,锤炼内心的必要性,认为绘画首先要养心,做到胸贮静气,然后才能下笔有得。
    1、他强调远望与近视的观察方法,对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山水画创作中“气质俱盛”的审美标准作了新的发挥,他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要做到“气质俱盛”,则必须远望与近看结合。
    2、郭熙提出了山水观察中的推移法,要求着眼于全局,深入观察,其中“山行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等主张,成了中国山水画审美的经典理论。
    3、郭熙认为画家对山的观察不仅要着眼于方位、角度、距离,还要分不同的季节,不同时令,使对山的感受置于时间的、空间的、立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之下,从而更接近生活,更充分的表现生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是到顾恺之为止中国画论中关于形神关系的最高发展。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例举中国历代画论关于“形与神”关系论述的书籍。

    正确答案: ①战国荀况《荀子》。
    ②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
    ③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
    ④明代莫是龙《画说》。
    ⑤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篇》。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