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
(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本质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相同点:都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
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身份的变化。清朝时帐房成为早期资本家。清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形式上比明代有所发展。
(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对社会起阻碍作用。
(4)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谬力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岳麓版必修二》 材料三: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的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第2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于1775年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当时,瓦特要亲自为买主安装蒸汽机,在机器出现故障时,他还要背着工具箱四处维修。 材料四 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从开办一家小炼油厂起家,通过侵吞、合并其他厂家而成为“石油大王”。1878年,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工业资产净值的90%以上。后来,在大家的一致反对声中,1911年,洛克菲勒被迫将美孚石油公司分成38家“独立”公司,但他在每一个公司中都占有25%的股份。 从材料三说说瓦特开办的工厂有何特点?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清雍正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清初多次颁布禁海令,只许广州通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请回答: 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古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第4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汴京)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社、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二中“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的?
第5题:
下列引文反映宋代商业发达的是:()
第6题:
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旨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不能反映当时()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于1775年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当时,瓦特要亲自为买主安装蒸汽机,在机器出现故障时,他还要背着工具箱四处维修。 材料四 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从开办一家小炼油厂起家,通过侵吞、合并其他厂家而成为“石油大王”。1878年,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工业资产净值的90%以上。后来,在大家的一致反对声中,1911年,洛克菲勒被迫将美孚石油公司分成38家“独立”公司,但他在每一个公司中都占有25%的股份。 请回答: 从材料三说说瓦特开办的工厂有何特点?
第8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汴京)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社、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材料三:《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一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这种经济现象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9题: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第10题:
阅读下列材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于1775年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当时,瓦特要亲自为买主安装蒸汽机,在机器出现故障时,他还要背着工具箱四处维修。 材料四 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从开办一家小炼油厂起家,通过侵吞、合并其他厂家而成为“石油大王”。1878年,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工业资产净值的90%以上。后来,在大家的一致反对声中,1911年,洛克菲勒被迫将美孚石油公司分成38家“独立”公司,但他在每一个公司中都占有25%的股份。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第11题:
第12题:
私营手工业发达
官营手工业兴盛
雇佣关系出现
家庭手工业普及
第13题: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第14题:
明清史志资料显示: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由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 ①江南市镇经济繁荣②纺织业显著发展 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④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
第15题: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琦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四的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第16题:
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一状况带来的影响是()
第17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三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第18题:
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第19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墨子》)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于1775年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当时,瓦特要亲自为买主安装蒸汽机,在机器出现故障时,他还要背着工具箱四处维修。 材料四 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从开办一家小炼油厂起家,通过侵吞、合并其他厂家而成为“石油大王”。1878年,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工业资产净值的90%以上。后来,在大家的一致反对声中,1911年,洛克菲勒被迫将美孚石油公司分成38家“独立”公司,但他在每一个公司中都占有25%的股份。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有何特点?
第20题:
《苏州府志》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结论有() ①政府对城市实行功能分区②纺织业分工明确 ③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21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三 回答: 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第22题:
第23题:
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