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的演变是()。A.清朝时期银两、制钱、铜圆以及“官票”“宝钞”等各种货币同时流通B.民国初年,币制更加混乱,北洋政府采用银本位制,但银两银元并用的局面没有改变C.北洋军阀时期,国家银行、省及地方银行、私营银行和外国银行都可以发行货币D.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3月1日废两改元,确立银本位制E.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了《实施法币布告》,发行纸币——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储备金

题目

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的演变是()。

A.清朝时期银两、制钱、铜圆以及“官票”“宝钞”等各种货币同时流通

B.民国初年,币制更加混乱,北洋政府采用银本位制,但银两银元并用的局面没有改变

C.北洋军阀时期,国家银行、省及地方银行、私营银行和外国银行都可以发行货币

D.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3月1日废两改元,确立银本位制

E.1935年11月3日,财政部颁布了《实施法币布告》,发行纸币——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储备金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A, B, C, D, E
更多“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的演变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从货币制度诞生以来,经历()和纸币本位制四种主要货币制度形态。


    正确答案: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

  • 第2题:

    国家货币制度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正确答案:大致的演变顺序是: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 第3题:

    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会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任何时代的国家都是需要依赖财政收入来维持其统治机器的运转,财政收入由财务和劳务构成,在传统农业社会,财务主要来自土地,劳务主要提供这是农民,专制国家为了获得赋税和力设则加强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由于生产力水平差异和土地制度的差异,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
    1、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作为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法,便形成了人丁为本的财政收入制度。按人丁征收赋役的财政原则,反映了专制国家在物质财富尚不丰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劳动者人身来控制社会资源的制度取向。
    2、由于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主兼并等原因,不闹农民里考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以后,宋、元、明、清、时期,以地产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格局基本保持不变。总之在中国古代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经济脆弱,财富剩余有限,以此为基础,为了维护统治着经济与政治,财政制度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政治状况高度关联,财政制度中对劳动者的人身的控制多于对土地的控制,财政收入结构表现为人头税对于土地税,以控制人丁为主,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设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

  • 第4题:

    论述汉唐货币制度演变。


    正确答案: 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元鼎四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唐高祖武德四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 第5题:

    金属货币主要沿着两个方向演变:一是经历了由()到贵金属的演变;二是经历了()由()到铸币的演变。


    正确答案:贱金属、称量货币

  • 第6题:

    简述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建立起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固定兑换关系的货币制度。根据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金本位制主要有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国际收支大量逆差和黄金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多数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这种情况对美国的对外扩张是个严重阻碍。美国力图使西欧各国货币恢复自由兑换,最终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特别是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使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到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黄金储备不足抵补短期外债的状况,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资本主义各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纷纷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持美元汇率的义务。1974年4月1日,正式解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牙买加体系。《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

  • 第7题:

    简述货币制度的演变?


    正确答案: 1、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2、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
    3、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4、信用本位制:是指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和银行券为本币的货币制度。

  • 第8题:

    填空题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和()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金属货币主要沿着两个方向演变:一是经历了由()到贵金属的演变;二是经历了()由()到铸币的演变。

    正确答案: 贱金属、称量货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请详细说明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
    牙买加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至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国家货币制度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正确答案: 大致的演变顺序是: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
    (1)春秋战国以前,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因此官吏的选拔,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选士做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已。
    (2)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士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形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位居第一。这时实行的选士制度是“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
    (3)由秦及汉,进入封建集权时代,统治阶级需要大批为它效命的人才,便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其基本办法有两种:一是察举,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官员经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二是征辟,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
    (4)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5)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各州被举荐的人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从而拉开了科举制的序幕。隋炀帝时开“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此后的历朝统治者都采用这种方法取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和()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 第14题:

    简述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正确答案:1、国际金本位:就是在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时的国际货币制度,具体又包括国际金币本位制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2、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本币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汇率与某一特定货币挂钩,一国当局持有大量外汇,国际收支调节不对称。
    3、布雷顿森林体系:
    a.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b.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c.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d.国际货币基金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解决收支困难。
    e.取消外汇管制。
    f.制订”稀缺货币”条款。
    4、牙买加体系:
    a.浮动汇率合法化
    b.黄金非货币化
    c.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d.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e.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 第15题:

    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特点?


    正确答案: 制度变迁:
    【战国秦汉】金钱并行货币制度
    秦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一般只作为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流通手段专用铜钱。
    【魏晋南北朝隋唐】钱帛兼用制度
    由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虽然铜钱流通,但各种实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各类实物中,绵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绢帛充当货币是与商品经济落后情况下的简单交换相适应的。
    【宋至明初】钱钞共存制度
    纸币是在信用汇兑和“交引”等有价证券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发达,货币状况与商品流通的矛盾尤其尖锐,于是出现了纸币,铜钱为辅币。
    【明中期至清】银钱咸通制度
    随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国白银大量输入;
    明中期后,白银排挤纸币、取代铜钱成为主要流通手段,从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清代市场对于货币制度的需求极大,但国家对于货币制度的供给严重落后、清末,各地开始依照外国银元铸造银币,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
    (一)货币形态多样、货币职能分散多元
    (二)货币铸造流通地域性显著
    (三)货币制度与政治、财政状况密切关联

  • 第16题:

    中国外交政策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确定并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带有亲苏反美的色彩。
    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一方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反对美国,同时还反对苏联的霸权。
    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上首先改善了中美关系。其次,中美关系解冻,带动了中国和外国建交的高潮。再次,中国在这一时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第四阶段,即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调整。

  • 第17题:

    货币制度相继经历了()、()、()、()等四个阶段。


    正确答案: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本位制

  • 第18题:

    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先后经历了()种货币制度。

    • A、二
    • B、三
    • C、四
    • D、五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简述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正确答案: 1、国际金本位:就是在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时的国际货币制度,具体又包括国际金币本位制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2、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本币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汇率与某一特定货币挂钩,一国当局持有大量外汇,国际收支调节不对称。
    3、布雷顿森林体系:
    a.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b.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c.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d.国际货币基金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解决收支困难。
    e.取消外汇管制。
    f.制订”稀缺货币”条款。
    4、牙买加体系:
    a.浮动汇率合法化
    b.黄金非货币化
    c.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d.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e.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从货币制度诞生以来,经历()和纸币本位制四种主要货币制度形态。

    正确答案: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货币制度的演变?

    正确答案: 1、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2、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
    3、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4、信用本位制:是指以不兑换黄金的纸币和银行券为本币的货币制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中国外交政策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1.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确定并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带有亲苏反美的色彩。
    2.第二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一方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反对美国,同时还反对苏联的霸权。
    3.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上首先改善了中美关系。其次,中美关系解冻,带动了中国和外国建交的高潮。再次,中国在这一时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第四阶段,即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调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汉唐货币制度演变。

    正确答案: 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元鼎四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唐高祖武德四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建立起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固定兑换关系的货币制度。根据货币与黄金的联系程度,金本位制主要有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国际收支大量逆差和黄金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多数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这种情况对美国的对外扩张是个严重阻碍。美国力图使西欧各国货币恢复自由兑换,最终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特别是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使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到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黄金储备不足抵补短期外债的状况,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资本主义各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纷纷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持美元汇率的义务。1974年4月1日,正式解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牙买加体系。《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