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二品以上官衙中的案牍吏员统称()
A.书吏
B.令吏
C.必阇赤
D.司吏
第1题:
元代案牍吏员中,重要的名目有令吏、司吏、书吏和()
A.必阇赤
B.典吏
C.奏差
D.译史
案牍吏员,令吏(二品以上官衙中的案牍吏员的统称),司吏(设置于路总官府,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地方官衙中),书吏,必阇赤(书写人或笔者)还有照略案牍-中央及地方各级衙门中管理案牍等事务的首领官;提控案牍-职掌同于照略案牍,设在府及上,中州等官衙中者为专职,设于路总管府和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多由书吏和都目升任。典薄-监,司等官署中管理文牍薄等事务的首领官。主案-地方官衙中起草案牍的人员,是吏员的助手,也是吏员的来源。写发-官府中抄写文书的见习吏员。
第2题:
元朝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是()。
第3题:
元朝二品以上官衙中的案牍吏员统称()
第4题:
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案牍”指的是什么文案?
第5题:
简述吏员出职作用。
第6题:
案牍吏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经承
典吏
书吏
幕友
第11题:
第12题:
书吏
令吏
必阇赤
司吏
第13题:
唐,宋朝廷及地方官衙的下行文有,官衙间的平行文有哪些区别?
下行文:堂判-唐朝政事堂宰相对各类事务判决和处理的文书。堂贴-唐朝政事堂宰相指挥政府百司行政文书。后改为政事堂行遣小事时所发的公文。
宣-宋代时,凡枢密院以皇帝名义版下的文书皆称宣。其底本称“宣头”。箚-宋朝时枢密院本身向下级官府下发的文书。
札子-是中书省,尚书省,枢密院处理公事时命下级官府执行的公文。部府-尚书省六部,寺发给下级官府的公文,文末有“府到奉行’字样。
部省礼-尚书省处置公事,长官签押后发付给诛司,路,监,州,军执行的文书。符-州暑发给下属县衙的公文。
平行文:唐,宋官衙间的平行文除关,刺,移以外,宋朝还增加有:咨报-翰林院移文三省,枢密院时使用的文体。密白-枢密院的机速文本,不经中书省而直接送门下省的公文。
牒-内外各官府不相统属者相互往来的文书
略
第14题:
金代官署中掌理案牍、管辖吏员、处理具体公事的首领官是()
第15题:
元代案牍吏员中,重要的名目有令吏、司吏、书吏和()
第16题:
简述吏员出职制度的基本含义。
第17题:
清代京内外各官衙中吏员的通称是()。
第18题: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第19题:
必阇赤
典吏
奏差
译史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吏员出职制度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科举制
第23题:
都目
吏目
抄事
典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