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王夫之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

题目

简述王夫之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


相似考题
更多“简述王夫之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 ”相关问题
  • 第1题:

    提出“天地之化日新”论断的哲学家是王夫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今天的大学生还有用吗?


    正确答案: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主要道德修养方法 学思并重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虚心学习,认真思考,从而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形成良好的德性。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道德修养的重要一步或基本前提就是学习,其次强调道德修养要学思结合,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学习。
    省察克治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并加以抑制和克服。内省或省察是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它是指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地认识自己、检查自己、剖析自己。
    慎独自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形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为所欲为。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法。慎独要求不欺人、不自欺,从外在的言行到内心的思想活动都要自我约束。
    积善成德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不断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道德修养并非一日之功,成性成德不可一蹴而就,但也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关键在于积累和重微。
    知行统一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知行统一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中国古代道德修养方法的局限性和合理性
    对于中国古代道德修养方法,我们应该运用两分法来看待,科学分析,认真鉴别。从总体上看,古代道德修养方法是建立在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的,唯心主义色彩浓厚,其中有许多不科学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地方,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古代道德修养方法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看到其在那个时代下落后、消极的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古代思想家对人性以及人生问题探索的积极成果,不能因此而否定古代思想家提出的许多道德修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修养的普遍规律,不能因此而否定古代道德修养方法在中国历史上对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以及人格塑造等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剔除古代道德修养方法中消极的、落后的成份,汲取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结合新的实际,正确加以运用。
    (三)中国古代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当今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作用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明智好学的精神
    《礼记·中庸》把智与仁并称为“天下之达德”。古代思想家赋予明智丰富的道德内涵和要求,最主要的是明辨是非,不受蒙蔽,为此,就要学习。包括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知识。借鉴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学思并重、学以成性等道德修养方法进行修养,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知识,达到一个较高的道德境界。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知行统一的精神
    古代思想家不仅重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强调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理解行为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更必须在生活上遵循这些准则而行动,做到知行统一。知行相互为用,共同促进着道德人格的完善。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人助人的精神 古代思想家非常注重仁德修养。这在现代仍然是必须的。大学生必须借鉴古代思想家提出的积善成德、友贤成德、责己成善等道德修养方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爱人乐群的精神,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塑造道德人格的自律意识和自律精神
    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等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也即个体道德自觉的过程。尤其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必须有高的的自律意识和自律精神,否则是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的。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的复杂化、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心理素质比较脆弱,意志相对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调节心理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不强。古代思想家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可以使大学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培养自己用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力。

  • 第3题:

    简述王夫之提出的土地所有制。


    正确答案:1.王夫之把中国历史上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发展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远古,民皆择地而治,唯力是营;其耕其芙,任其去就,田无定主。而国无恒赋”。
    第二个阶段是夏、商、周三代。王夫之认为这时的“王者”即统治者或国家已经把土地管理起来了。
    第三阶段是“及汉以后”,这时“下有世业相因之土,民自有其经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了。
    2.王夫之对于传统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予以了无情的批判。不止一次的宣称土地是自然物,“非王者之所得私”,只有用自己的“力”开垦土地的人才应是土地的所有者,所谓“有力者治其地”的口号。

  • 第4题:

    简述王夫之的货币思想。


    正确答案: 王夫之的货币思想,是他的经济思想中最为落后的部分,基本上是因袭传统的看法。他坚决主张以铜钱为唯一的流通手段,反对白银与纸币作为货币而流通。但他又不是贬低,否定货币,他赞成以货币为租税,征收的主要工具。他反对白银作为货币的理由是:“银之为物也,固不若铜铁为机器之必需,而上类黄金,下同铅锡,无足贵者”。
    王夫之关于货币问题的论述,认为货币问题关系国家贫富,以及赞成出口商品输入金钱这两个观点,反映了当时经济进步的时代动向。

  • 第5题:

    简述王夫之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


    正确答案: 第一,强调立志。王夫之十分重视“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取决于立志是否远大坚定。第二,主张自得。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要做到自觉,就必须“自勉”,就必须有“自修之心”,即学生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第三,重视力行。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行动。

  • 第6题:

    王夫之编著《()》,他提出了“诗以道情”的主张。


    正确答案:姜斋诗话

  • 第7题:

    简述孔子道德修养方法。


    正确答案: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中,包含着一整套道德修养的方法,他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讲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体现了道德修养的主题性原则;要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其践行性原则。具体做法有:
    (1)求之于己,自省自克: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为仁”本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和对象应该是自己而非他人。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又提倡“内省不疚”,认为只要内心反省而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了。
    (2)笃信好学:孔子很强调学习,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他对当时学习与道德脱节的风气很不以为然,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批评今人读书只为装饰自己以向别人炫耀的做法。孔子主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吧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强调“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否则就是“伪君子”,对之深恶痛绝。他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金石。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孔子道德修养方法。

    正确答案: 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中,包含着一整套道德修养的方法,他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讲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体现了道德修养的主题性原则;要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其践行性原则。具体做法有:
    (1)求之于己,自省自克: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为仁”本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和对象应该是自己而非他人。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又提倡“内省不疚”,认为只要内心反省而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了。
    (2)笃信好学:孔子很强调学习,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他对当时学习与道德脱节的风气很不以为然,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批评今人读书只为装饰自己以向别人炫耀的做法。孔子主张:“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吧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强调“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否则就是“伪君子”,对之深恶痛绝。他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金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正确答案: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王夫之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辩证法命题。即“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之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动、静,皆动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趋止者静。”“动而成象则静。”这也就是说,只有动中之静,没有绝对的静。
    二、“天地日化日新”的发展观
    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时时刻刻变化更新的。即“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火。”“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天下之万变,而要归于两端。”即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是相互推移相互摩荡。王夫之认为,对立两方面的统一就在于对立两方面本身的相互参透,而不是有一个第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王夫之的教师理论。

    正确答案: (一)“必恒其教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耘土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二)“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
    (三)“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将教师的影响称之为“起化之原”。他说:“立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原;谨教有术,正道为渐摩之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药学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正确答案: 药学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医药实践中加强自我医药道德修养
    2)在医药道德修养中努力做到“内省”与“慎独”
    3)在医药道德中持之以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及方法。

    正确答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及方法有:
    (1)加强学习。加强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学习是修养的前提。
    (2)躬身实践。
    (3)树立榜样。
    (4)学会反思。
    (5)努力做到“慎独”。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管理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简述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正确答案:道德修养即个人的品德修养。现代社会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二是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三是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 第15题:

    简述王夫之提出的土地兼并。


    正确答案:王夫之对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兼并产生于何时的问题,基本上沿袭了董仲舒以来的说法,认为“井田废,阡陌开,民乃有无度之获”,“兼并兴,耕者获十而敛五,民乃心移于忧而不善其事”,他推测,在西汉武帝之世,由于“去三代未远”,豪强兼并之事尚不太盛;只是到了西汉末的哀帝时,土地兼并才成为“已久”的“积习”。以后则是无代无之。王夫之主张在租税制度上采取措施影响土地兼并。
    第一,改变以田亩为赋办法为以户口为赋。
    第二,按土地的自种或佃耕而为差别的征课。

  • 第16题:

    王夫之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现量说。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即()、()和()。


    正确答案: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

  • 第17题:

    王夫之提出的“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


    正确答案: 王夫之根据进化的历史观,批判了“法祖从王”、“守其故物而不能自新”的保守思潮,论证了法律的可变性,认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法律的兴、废、繁、简,都需要因乎时而为之变通,世“无一成之法”。他举历史为例,来说明凡是拘囿于成法定规而不知循变协时,便会“徒乱天下”。“法贵简、刑贵轻”王夫之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提出法律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他说:“治道之裂,坏于无法。”特别是在“天下分崩离析之际,则非法不足以定之”。法律的作用就在于惩恶劝善,至于法律内容的详略,则取决于形势。他主张“立国之始,法不得不详”。但总的说来他反对繁法酷刑,主张法简刑轻,强调“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所谓“简”,即以挈大纲、略细法为立法原则,使民易守,官易察。针对专制制度下君主以意为法,法因人而异的积弊,王夫之力主法律必须统一适用,才有权威,而使天下畏服。他说:“申画一之法,除法例之繁,严失入之罪,则冤枉者可以由千百减至什一矣”,否则事同法异,轻重不一,必然会出现“见知故纵,蔓延相逮,而上下相倚以匿奸”的现象,虽欲以法治天下,而不可得。所谓“轻”,即反对滥刑、酷刑。他谴责“凡为吏者即置刑具”,不过是借此“以快其怒,张其威,甚至胁民而取其货耳”。这个揭露触及了封建司法的实质。但是王夫之并非完全反对刑讯,他认为法律既然有笞杖的定制,也可以用于惩戒,至于“夹髁拶指,乃不得已而用以诘盗”,不能滥施于民。他也反对用枭首、磔、等死刑手段,说:“枭之、磔之、之”,“于死者何加焉,徒使罪人之子孙,或有能知仁孝者,无以自容于天地之间……无裨于风化”。

  • 第18题:

    王夫之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现量说。教材指出: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即()义、()义和()义。


    正确答案:现在;现成;显现真实

  • 第19题:

    简述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正确答案: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王夫之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辩证法命题。即“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之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动、静,皆动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趋止者静。”“动而成象则静。”这也就是说,只有动中之静,没有绝对的静。
    二、“天地日化日新”的发展观
    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时时刻刻变化更新的。即“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火。”“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天下之万变,而要归于两端。”即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是相互推移相互摩荡。王夫之认为,对立两方面的统一就在于对立两方面本身的相互参透,而不是有一个第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王夫之提出的土地所有制。

    正确答案: 1.王夫之把中国历史上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发展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远古,民皆择地而治,唯力是营;其耕其芙,任其去就,田无定主。而国无恒赋”。
    第二个阶段是夏、商、周三代。王夫之认为这时的“王者”即统治者或国家已经把土地管理起来了。
    第三阶段是“及汉以后”,这时“下有世业相因之土,民自有其经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了。
    2.王夫之对于传统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予以了无情的批判。不止一次的宣称土地是自然物,“非王者之所得私”,只有用自己的“力”开垦土地的人才应是土地的所有者,所谓“有力者治其地”的口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王夫之“诗以道情”的理论主张。

    正确答案: (1)王夫之继承公安派和李贽等人的诗学理论,提出“诗以道情”的主张,“情”是诗歌最本质的特征,诗歌是请的载体,抒情、动情是诗歌最根本的美学特征。这是对宋明程朱理学在观念、性质上混淆文学与学术著作区别的澄清。
    (2)王夫之在“诗以道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情”是“性之情”,将“性”与“情”融于一体。认为“情”与“性”是统一的,离开了“性”,“情”也就无从谈起。而“性”即是“理”体现于人而显示出的热点规律和本质,把诗歌的言情与主理结合起来。
    (3)王夫之有关“情”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既是人们独特的心理情绪,又与伦理道德密不可分,“情”中有“欲”,也有对时政得失的品评和感受在内。因此他主张诗歌要“有血性有真情”,强调诗歌应该表现积极、健康的真情,个人感情应与社会伦理、道德相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王夫之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现量说。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即()、()和()。

    正确答案: 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王夫之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

    正确答案: 第一,强调立志。王夫之十分重视“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取决于立志是否远大坚定。第二,主张自得。王夫之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觉。要做到自觉,就必须“自勉”,就必须有“自修之心”,即学生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第三,重视力行。王夫之指出,道德修养不能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必须将道德知识变成实际行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道德修养的实质和主要方法。

    正确答案:
    道德修养就是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从促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以锻炼,个人精神境界得以提高的道德实践活动。
    (1)道德修养的实质是现实社会中两种或多种对立道德势力的冲突和斗争在人们内心的反映。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解剖的活动。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及其行为的反省、检查,吐故纳新,培养新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
    (2)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四个,即学思结合法、自我解剖法、践行积善法、克己慎独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