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严复教育思想的特点。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在教育思想上的 主要特点。


    答案:
    解析:
    其主要特点有: (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兴衰维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倡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2)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 (3)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校,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合乎儿童年龄特征,同时涵盖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4)要求解放妇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倡导妇女教育。(5)设立师范学堂,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急需师资。(6)提倡“西学”,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为“以治西学为当务之急”。

  • 第2题:

    简述DBAE美术教育的思想的特点。
    1.美术教育的内容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作为美术教学内容的完整统一;
    2.强调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学习和研究;
    3.教学内的编排应该有简入繁、循序渐进,并以各领域的专业表现为教学目标;
    4.强调教学时应有书面课程设计,并进行系统性教学。

  • 第3题:

    简述民国期间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以当时的政府法令为准绳。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教育法令、教育政策贯穿全书,并成为教育管理的理论依据。
    (2)提倡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把教育管理当作一种专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的各种管理人员要进行专业分工,并进行岗位培训才能上任。
    (3)提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一是应当对教育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专业工作分析,合理、有效地配置人、财、物等管理资源,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强调教育管理的科学程序。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各项事务,如学校建设、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都要经过专家的论证,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和实施。
    (4)提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一是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反对专制和独裁式管理;二是重视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形成和谐的管理氛围。三是强调校风、校训的建设,以增强教育管理的凝聚力。
    书中体现了学者们对教育管理的理想化追求,并不是民国期间教育管理的现实。

  • 第4题:

    简述语文训练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文训练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内容的随机性:
    (1)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素的广泛性,但不具有象德育颗那样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2)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但不具有象政治活动或班主任工作那样的具体针对性。
    (二)方法的多样性:既有公开性、理论性的和灌输性,更有渗透性、感染性和陶冶性。

  • 第5题:

    简述康有为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康有为对教育改革的迫切愿望源于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在维新变法中提出以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直接影响了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大同书》则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中康氏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从母亲受胎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育婴院,然后再进入慈幼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如果说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建议是一种着眼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那他《大同书》中教育理想的观念背景,则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综合体,带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

  • 第6题: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家学前教育思想的一般特点。


    正确答案:1.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早期教育,勇于改革的教育思想是其共同特点。
    2.重视儿童自然或天性发展,照顾儿童个别差异。
    3.重视道德行为和语言文字教育,强调体育游戏,提出更广泛的教学内容。
    4.注意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父母老师、保教人员热爱孩子,以身作则。
    5.取消体罚,用荣誉感、竞争心促进儿童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

  • 第7题:

    简述严复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1)“三育论”: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认为中国最大的忧患是愚贫弱,因此提倡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来替代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具体而言,“鼓民力”就是要鼓励民众加强体育锻炼,杜绝一切危害身体健康的不适当行为,培养强健的体魄。“开民智”就是要启迪民主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要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增加西学的教育内容。“兴民德”就是要改变人民的奴隶思想,使民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而且还要提倡参政议政。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首先,否定“中体西用”的思想,认为“体”和“用”不可分。其次,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的自然、社会科学。再次,主张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拼凑,应该构建一种融汇中西,体用兼备的新文化体系。从严复对西学的态度上,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的作用,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积极提倡西学有进步意义。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 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为转移,因此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中国国民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的“新民”。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不仅著文对教育改革发表评论,还以维新先锋的身份呈奏教育改革建议、草拟教育改革新章,其内容包括变科举、兴学校、译西书、重师范教育、重女学等,其中不少是发他人所未发的独到之见。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建议和教育思想多汲取了西方教育的新知学理,措施具体而观点新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许多方面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公民教育思想。
    A

    梁启超

    B

    蔡元培

    C

    严复

    D

    龚自珍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家学前教育思想的一般特点。

    正确答案: 1.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早期教育,勇于改革的教育思想是其共同特点。
    2.重视儿童自然或天性发展,照顾儿童个别差异。
    3.重视道德行为和语言文字教育,强调体育游戏,提出更广泛的教学内容。
    4.注意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父母老师、保教人员热爱孩子,以身作则。
    5.取消体罚,用荣誉感、竞争心促进儿童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王廷相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 王廷相继承了中国古代人性理论中唯物主义的成分,继王安石之后提出“凡人之性成于习”,后来王夫之进一步提出“习成而性与成”的命题,使中国古代人性论发展到最高水平。王廷相以传统儒家之“道”为准绳,将理想人格分为“圣人”“亚圣”“大贤”三等,主张人应以圣人为追求目标。在认识论方面,王廷相则强调了“思与见闻之会”和“接习”,认为“真知”来源于实验。王廷相认为学习、修养的目的是“修身兼济物”,其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博学、精思和践履三者的结合。总的看来,王廷相的教育思想带有很强的重实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DBAE美术教育的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 1.美术教育的内容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作为美术教学内容的完整统一;
    2.强调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学习和研究;
    3.教学内的编排应该有简入繁、循序渐进,并以各领域的专业表现为教学目标;
    4.强调教学时应有书面课程设计,并进行系统性教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戊戌维新时期严复的思想。


    答案:
    解析:
    甲午战争后,中国时局危亡,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宣传“尊民叛君,尊今叛古”,成为维新运动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直接参与维新运动。严复用资产阶级经典理论作武器,提倡科学,猛烈攻击君主专制,用资本主义思想来抨击封建思想,宣传变法救亡的主张。用进化论来反对循环论。用自由平等来代替封建思想和专制政治。戊戌变法前一年,严复的思想有所后退,主张庸俗进化论,提倡渐变,反对突变,主张改良,反对革命。

  • 第14题: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公民教育思想。

    • A、梁启超
    • B、蔡元培
    • C、严复
    • D、龚自珍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简述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1)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2)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
    (3)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4)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1)单纯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
    (2)公私德不分的倾向;
    (3)“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

  • 第16题:

    简述严复政论的特点。


    正确答案:(1)严复较当时任何人对西学的理解都要深刻,其文章中多有引据西方学理之处,往往能切中肯綮。
    (2)严复深通西方逻辑学,故其文逻辑严密,长于说理。
    (3)其政论文基本是典雅的古文,但顾虑到“或病其文字之艰深”,也尽量向晓畅浅俗一路上靠拢。

  • 第17题:

    简述严复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严复童年接受传统教育,在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留学期间,又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西学教育。回国后,因不甘受功名之士的轻视几度入乡试考场,以后因译介西学名著,又悉心钻研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维新巨子中绝无仅有的一位学贯中西的人物。独到的经历和学识背景,使他在讨论诸如废八股、兴学校、尊西学、重女学这些共同的时代主题时,不流于表层的评论、倡导和谴责,多能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历史演变的规律和学理上进行阐述。因此他的“德智体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念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并初具理论形态。

  • 第18题:

    简述梁启超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为转移,因此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中国国民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的“新民”。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不仅著文对教育改革发表评论,还以维新先锋的身份呈奏教育改革建议、草拟教育改革新章,其内容包括变科举、兴学校、译西书、重师范教育、重女学等,其中不少是发他人所未发的独到之见。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建议和教育思想多汲取了西方教育的新知学理,措施具体而观点新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许多方面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 第19题:

    简述王廷相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王廷相继承了中国古代人性理论中唯物主义的成分,继王安石之后提出“凡人之性成于习”,后来王夫之进一步提出“习成而性与成”的命题,使中国古代人性论发展到最高水平。王廷相以传统儒家之“道”为准绳,将理想人格分为“圣人”“亚圣”“大贤”三等,主张人应以圣人为追求目标。在认识论方面,王廷相则强调了“思与见闻之会”和“接习”,认为“真知”来源于实验。王廷相认为学习、修养的目的是“修身兼济物”,其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博学、精思和践履三者的结合。总的看来,王廷相的教育思想带有很强的重实的特点。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民国期间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以当时的政府法令为准绳。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教育法令、教育政策贯穿全书,并成为教育管理的理论依据。
    (2)提倡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把教育管理当作一种专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的各种管理人员要进行专业分工,并进行岗位培训才能上任。
    (3)提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一是应当对教育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专业工作分析,合理、有效地配置人、财、物等管理资源,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强调教育管理的科学程序。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各项事务,如学校建设、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都要经过专家的论证,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和实施。
    (4)提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一是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反对专制和独裁式管理;二是重视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形成和谐的管理氛围。三是强调校风、校训的建设,以增强教育管理的凝聚力。
    书中体现了学者们对教育管理的理想化追求,并不是民国期间教育管理的现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特点有:
    (1)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2)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和实践锻炼相统一的过程。
    (3)引导学生开展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4)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团体和个人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5)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长期反复进行、逐步提高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严复教育思想的特点。

    正确答案: 严复童年接受传统教育,在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留学期间,又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西学教育。回国后,因不甘受功名之士的轻视几度入乡试考场,以后因译介西学名著,又悉心钻研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维新巨子中绝无仅有的一位学贯中西的人物。独到的经历和学识背景,使他在讨论诸如废八股、兴学校、尊西学、重女学这些共同的时代主题时,不流于表层的评论、倡导和谴责,多能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历史演变的规律和学理上进行阐述。因此他的“德智体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念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并初具理论形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严复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1)“三育论”: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认为中国最大的忧患是愚贫弱,因此提倡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来替代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具体而言,“鼓民力”就是要鼓励民众加强体育锻炼,杜绝一切危害身体健康的不适当行为,培养强健的体魄。“开民智”就是要启迪民主的智慧,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要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增加西学的教育内容。“兴民德”就是要改变人民的奴隶思想,使民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而且还要提倡参政议政。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首先,否定“中体西用”的思想,认为“体”和“用”不可分。其次,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的自然、社会科学。再次,主张文化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拼凑,应该构建一种融汇中西,体用兼备的新文化体系。从严复对西学的态度上,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的作用,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积极提倡西学有进步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严复政论的特点。

    正确答案: (1)严复较当时任何人对西学的理解都要深刻,其文章中多有引据西方学理之处,往往能切中肯綮。
    (2)严复深通西方逻辑学,故其文逻辑严密,长于说理。
    (3)其政论文基本是典雅的古文,但顾虑到“或病其文字之艰深”,也尽量向晓畅浅俗一路上靠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