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诊断已经成立,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 发病机制是A.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B.脑微小动脉瘤破裂C.脑动脉硬化并发血栓形成D.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E.周围小动脉痉挛

题目

如诊断已经成立,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 发病机制是

A.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

B.脑微小动脉瘤破裂

C.脑动脉硬化并发血栓形成

D.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

E.周围小动脉痉挛


相似考题
更多“如诊断已经成立,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 发病机制是A.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B.脑微小动脉瘤破裂C.脑动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男性,45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1d来诊,高血压痛史10年,平日血压控制在120~140/80~90mmHg,查体:血压230/20mmHg(右上肢),220/110mmHg(左上肢),肌力5级,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尿蛋白(-)。如诊断已经成立,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

    B.脑微小动脉瘤破裂

    C.脑动脉硬化并发血栓形成

    D.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

    E.周围小动脉痉挛


    正确答案:D
    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突发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血压升高。结合患者高血压病史、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及查体,首先应考虑高血压脑病的诊断。脑出血或脑血栓患者患侧肌力多下降,病理反射可引出。恶性高血压除血压升高外多伴有血管损害表现,如视网膜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等。主动脉夹层多有胸部刀割样剧烈疼痛,向胸前及背部放射,患者可伴有休克表现,两侧脉搏血压多不等。2.高血压脑病患者,由于血压急剧升高引起脑膜和脑细小动脉持久性痉挛,毛细血管血流减少,导致缺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继而脑细小动脉被动性或强制性扩张,脑组织灌注过多,发生急性脑循环障碍,出现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 第2题:


    男性,45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1天来诊,有高血压病史10年,平日血压控制在120~140/80~90mmHg,查体:血压230/120mmHg(右上肢),220/110mmHg(左上肢),肌力5级,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尿蛋白(-)。

    如诊断已经成立,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
    B.脑微小动脉瘤破裂
    C.脑动脉硬化并发血栓形成
    D.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
    E.周围小动脉痉挛

    答案:D
    解析:

    高血压脑病: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以脑病的症状与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局灶性或全身抽搐。(可出现暂时性偏瘫、失语、病理神经反射的征象),脑CT可未见异常。
      【该题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知识点进行考核】
    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脑血管自动调节崩溃学说,即血压达到一定上限时,自动调节机制被破坏,结果脑血流量增加,血浆渗出增高和发生毛细血管坏死、点状出血与脑水肿。故选D。
      【该题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知识点进行考核】
    高血压脑病一旦诊断明确,即应紧急实施降压治疗,此时一般不宜花时间去作特殊检查(如CT或MRI检查)而且脑CT可未见异常,延误抢救。力争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使血压下降。

  • 第3题:

    男性,45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1天来诊,有高血压病史10年,平日血压控制在120~140/80~90mmHg,查体:血压230/120mmHg(右上肢),220/110mmHg(左上肢),肌力5级,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尿蛋白(-)。

    如诊断已经成立,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
    B、脑微小动脉瘤破裂
    C、脑动脉硬化并发血栓形成
    D、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
    E、周围小动脉痉挛

    答案:D
    解析:
    高血压脑病:发生在重症高血压患者,由于过高的血压突破了脑血流自动调节范围,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以脑病的症状与体征为特点,表现为弥漫性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甚至昏迷、局灶性或全身抽搐。(可出现暂时性偏瘫、失语、病理神经反射的征象),脑CT可未见异常。

  • 第4题:

    如诊断已经成立,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

    B.脑微小动脉瘤破裂

    C.脑动脉硬化并发血栓形成

    D.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

    E.周围小动脉痉挛


    正确答案:D
    高血压脑病患者,由于血压急剧升高引起脑膜和脑细小动脉持久性痉挛,毛细血管血流减少,导致缺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继而脑细小动脉被动性或强制性扩张,脑组织灌注过多。发生急性脑循环障碍,出现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考点:高血压脑病的发病机制

  • 第5题:

    患者男,45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1天来诊。有高血压病史10年,平日血压控制在120~140/80~90mmHg。查体:血压230/120mmHg(右上肢),220/110mmHg(左上肢),肌力5级,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尿蛋白(-)。

    如诊断已经成立,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发病机制是
    A.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
    B.脑微小动脉瘤破裂
    C.脑动脉硬化并发血栓形成
    D.脑组织血流灌注过多引起脑水肿
    E.周围小动脉痉挛

    答案:D
    解析:

    1.高血压脑病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发生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而产生的临床征象。临床表现为:①动脉压升高:原来血压已高者,起病前再度增高,舒张压达16kPa(120mmHg)以上,平均动脉压常在20.0~26.7kPa(150~200mmHg)之间;②颅内压增高,患者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盘水肿、视网膜动脉痉挛、并有动脉痉挛以及绒毛状渗出物;③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至昏迷,精神错乱亦有发生。另外,还可能有癫痫发作、阵发性呼吸困难,其他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如失语、偏瘫等。题中患者血压明显高,且有头昏、恶心、呕吐病史,另外没有病理反射,可排除脑血栓等实质性脑损伤,故选C。
    2.该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脑血管自动调节崩溃学说,即血压达到一定上限时,自动调节机制被破坏,结果脑血流量增加,血浆渗出增高和发生毛细血管坏死、点状出血与脑水肿。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