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7岁,因发热可疑伤寒于3日前入院。入院时血液细菌培养阴性,肥达反应TO1:80,FH1:800为确诊应进一步检验的最佳方案是A、骨髓细菌培养及再次肥达反应B、荧光抗体检测粪便中沙门菌C、协同凝集反应检测尿中沙门菌D、检验血清中Vi抗体E、进行粪便沙门菌培养

题目

患者男,27岁,因发热可疑伤寒于3日前入院。入院时血液细菌培养阴性,肥达反应TO1:80,FH1:800为确诊应进一步检验的最佳方案是

A、骨髓细菌培养及再次肥达反应

B、荧光抗体检测粪便中沙门菌

C、协同凝集反应检测尿中沙门菌

D、检验血清中Vi抗体

E、进行粪便沙门菌培养


相似考题
更多“患者男,27岁,因发热可疑伤寒于3日前入院。入院时血液细菌培养阴性,肥达反应TO1:80,FH1:800为确诊 ”相关问题
  • 第1题:

    患者张某,疑似伤寒入院,两次取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如下:入院后第4天结果,TH1:80,TO1:80,TA、TB、TC1:40;入院后第12天,TH、TO1:320,TA、TB、TC1:40。可诊断为

    A.伤寒
    B.甲型副伤寒
    C.乙型副伤寒
    D.沙门菌早期感染
    E.回忆反应

    答案:A
    解析:
    考点: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检查、细菌培养、肥达反应及免疫学检查等。其中肥达试验中"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细菌培养中血培养为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依据,骨髓培养对已用抗菌药物治疗者尤为适用。

  • 第2题:

    患者因发热入院,疑诊为肠热症两次取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如下:入院后第4天、入院后14天TO 1:80、1:320;TH 1:80、1:320;PA 1:40、1:40;PB 1:40、1:20。根据此结果可诊断何病

    A.伤寒
    B.甲型副伤寒
    C.乙型副伤寒
    D.丙型副伤寒
    E.回忆反应

    答案:A
    解析:
    伤寒杆菌凝集价H<1:160,O<1:80;副伤寒凝集价A<1:80,B<1:80,C<1:80伤寒流行区的健康人血中可能有低效价凝集抗体存在,当“TO”的效价>1:80、“TH”>1:160时有诊断意义。
      【该题针对“伤寒★”知识点进行考核】

  • 第3题:

    患者因发烧入院,疑诊为肠热症,两次取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如下:入院后第4天,TH 1∶80,TO 1∶80,PA 1∶40,PB 1∶40;入院后12天TH 1:320,TO 1:320,PA 1:40,PB 1:20;根据此结果可诊断何病

    A.伤寒

    B.甲型副伤寒

    C.乙型副伤寒

    D.丙型副伤寒

    E.回忆反应


    伤寒

  • 第4题:

    患者男,27岁,因发热可疑伤寒于3日前入院。入院时血液细菌培养阴性,肥达反应TO1:80,FH1:800为确诊应进一步检验的最佳方案是

    A.骨髓细菌培养及再次肥达反应
    B.荧光抗体检测粪便中沙门菌
    C.协同凝集反应检测尿中沙门菌
    D.检验血清中Vi抗体
    E.进行粪便沙门菌培养

    答案:A
    解析:
    肥达反应系应用已知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与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进行半定量凝集试验。在一般地区人群中,O凝集滴度(TO)≥1:80,H凝集滴度(TH)≥1:160有诊断意义。伤寒发病2周后,血清滴度明显增高,如在发病后期或恢复期TO和TH滴度较发病初期达4倍增高者亦有诊断意义。伤寒于发病1~3周时取骨髓液标本或发病1周内取血清标本,进行伤寒沙门菌培养的检出率高。于发病2周后进行粪便及尿液的伤寒沙门菌培养,检出率较高。检验血清Vi抗体,是对伤寒慢性带菌者的辅助诊断手段。因此,本例为处于发病初期的可疑伤寒患者,首次肥达反应滴度不高,宜复查肥达反应,观察是否有滴度增高,尤其是否有4倍增高;同时,应进行骨髓液或血液细菌培养,以便确诊。因此本题应选A。

  • 第5题:

    患者张某。疑似伤寒入院,2次取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入院后第4天结果,TH 1:80,TO 1:80,TA、TB、TCl:40;入院后第12天,FH、TO 1:320,TA、TB、TCl:40,可诊断为

    A.沙门菌早期感染
    B.回忆反应
    C.乙型副伤寒
    D.伤寒
    E.甲型副伤寒

    答案: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