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题目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BD

 题目中引言的含义是不能完全相信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还要重视直接经验。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了仅凭间接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直接经验,完整反映了题意,B“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强调题中的思想,C讲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和题意无关, D“饱经风霜是指直接经验丰富,缺乏阅历则是指缺乏亲身经验,这二者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势必不同。故答案选ABD

更多“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 ”相关问题
  • 第1题: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 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答案:A,B,D
    解析:
    【命题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 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 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 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 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 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 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 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 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解题思路】
    (1)本题考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2)本题引用英国作家惠兹里特的仅有书本知识等于无知的名言具体考查直接经验和间 接经验的关系问题。
    (3)题干中的“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但是由于间接经验是以实践和直接经验为基础 得来的,所以惠兹里特的名言的意思就是不能只注重间接经验,要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 起来,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A项出自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原文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的意 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 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B项出自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的《孟子? 尽心下》,意思是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辩证地去 看问题。和题干的意思一致。C项出自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问题,强调的是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不符合试题要求。D项是黑格尔的名言,“饱经风霜的老 人”由于实践经验丰富,和“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格言的理解不一样,强调的是直接经验的 重要性。

  • 第2题:

    在《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作家安排了一个不在场的关键人物,他是( )

    A.理查兹
    B.斯蒂文森
    C.哈里特
    D.固德逊

    答案:D
    解析:

  • 第3题:

    书本型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对书本知识的完全认同与盲从


    习惯性思维

  • 第4题: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

    A.实践获取
    B.书本获取
    C.有意获取
    D.无意获取

    答案:A,B,C,D
    解析:

  • 第5题:

    在《______________》里,英国著名学者利维斯曾将“道德关怀”作为评判一个作家是否伟大的一个重要尺度。


    道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