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仿照第二课课文(三),用“找、办公室、在、不、住、电话”等词语写一段话。 ”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根据教材第二课“她住哪儿”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办公室老师知道马老师住哪儿吗?马老师住在哪里?


    参考答案:知道。马老师住在教师宿舍18号楼1单元601房间。

  • 第2题:

    阅读《窗》的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师:学完了泰格特的《窗》,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作业自助餐,你可以选做其中的一项。

    1.摘录文中的成语,用其中五个编写一段话。

    2.以“人性的弱点”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3.参考《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项链》,就课文结尾的特点,写一则3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下面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三项作业都旨在促进读与写的结合
    B.三项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
    C.强调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借鉴
    D.三项作业的难度比较接近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对写作教学实施的分析。《窗》是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的作品,篇幅虽短,却通篇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内涵。窗外虽然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在靠窗的病人讲来却是那么富有生活情趣,那么娓娓动听,这对他本身来说是“自欺”,对同伴来说却是“为人”。

    A项:三项作业都是在学习了《窗》之后,对学生写作的进一步要求,促进了读写结合。A项分析正确。与题干相符,当选。

    B项:对于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就在第二个作业中都体现,作业一是选取文中的成语编写一段话,没有体现文章主旨;作业三是参考其他的课文写读书笔记也没有深入的谈探讨文章主旨。B项分析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作业三提到“就课文结尾的特点”只有作业三对文章的特点进行了借鉴,其余两项作业均无写作特点的借鉴。C项分析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三项作业的难度并不接近。作业一的拓展发挥性最小,从文中选词写段话,难度也最低;作业二写读后感完全是针对主观能动性的写作练习,难度最高;作业三写读书笔记,在阅读了一些文章之后写300字的读书笔记,难度介于作业一和作业二之间。D项表述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 第3题:

    1、“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两句中属于“借对”的是哪对词语()

    A.翠—皇

    B.五—三

    C.留—住

    D.不—只


    D

  • 第4题:

    阅读《窗》的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师:学完了秦格特的《窗》,老师现在给大家留一份作业自助餐,你可以选做其中的一项。
    1.摘录文中的成语.用其中五个编写一段话。
    2.以“人性的弱点”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3.参考《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项链》,就课文结尾的特点,写一则3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下面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三项作业都旨在促进读与写的结合
    B、三项作业都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
    C、强调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借鉴
    D、三项作业的难度比较接近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布置作业的理解。题干中的三项作业都是在阅读完《窗》后,以不同要求进行的写作训练,A选项正确。B选项所说的“作业指向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只在作业2中有体现。C选项“强调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借鉴”只在作业3中有体现。并且,三项作业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作业1最简单,作业3其次,作业2最难,所以D选项错误。故选择A选项。

  • 第5题:

    解释加点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答案:
    解析:
    1.主题中有层出不穷的变奏,而变奏又离不开主题,他们是辩证统一的。2.指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3.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似乎千篇一律,却能给游人以特殊感受。
    4.指它们互不和谐,相互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