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凯恩斯主义是从哪些方面来解释真实工资黏性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理论及其主要不足。


    参考答案:

    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刚性理论认为,在发达经济中,工资不是在现货市场上决定的,而是由比较长的明确或隐含的合同确定。这是因为建立长期劳动合同对于厂商和工人双方都会带来私人好处:
    第一,对于厂商和工人双方来说,工资谈判都很费时间和精力。合同期越长,这种交易成本出现得就越不频繁。
    第二,谈判破裂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工人感到可能需要求助于罢工活动以加强其谈判地位。这对于厂商和工人双方来说,代价都很大。第三,面临不利的需求冲击,对于厂商来说,将工资率“跳至”新的“最终”均衡可能不是一个最优策略。因为如果其他企业不这样做,该企业就降低了其相对工资,其结果将增加优质劳动力的流失,这对企业来说成本很大。这些长期合同的存在可能产生充分的名义工资黏性性,使得货币政策产生效果。
    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黏性模型中,真实工资是逆周期变化的,即货币扩张是通过降低真实工资来增加就业的。然而,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未能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相反,真实工资似乎表现出温和的顺周期性。这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工资黏性理论的一个主要不足。有鉴于这个不足,一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将其注意力转向商品市场的名义价格刚性的研究。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凯恩斯主义”这个术语,当时指的是那些试图为名义价格刚性现象提供更为稳固的微观基础的新理论。


  • 第2题: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如何利用工资黏性的范畴分析失业问题,他得出了什么与新古典主义学派不同的结论?


    答案:
    解析:
    (1)新凯恩斯主义是指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它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复兴了凯恩斯主义。从古典学派到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大多是沿着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来探索影响和决定失业的因素。但现实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尽管失业者只要能就业而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工资,但雇主本身并不想通过降低工资去雇佣更多的工人,这说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某种障碍使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要政府进行一定的需求管理,就能够消除或减少阻碍价格变动的因素,从而实现就业的增加。而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工资和物价等能够迅速调整,不存在黏性,因而经济中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无须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 (2)新凯恩斯主义者用黏性工资理论来分析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问题。 1)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黏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规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黏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2)隐含合同导致工资黏性。由于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同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黏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作出调整,工资出现黏性。 3)效率工资导致价格黏性。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际产量,最终影响的是就业而非实际工资,因而实际工资有黏性。另外,由于劳动生产率受厂商支付工资的影响,为了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厂商通常会把实际工资定的高一些,高工资使劳动市场不能出清,从而出现失业。高工资之所以影响劳动生产率是因为高工资提高了因怠工偷懒而被解雇的机会成本,因而可以避免怠工偷懒行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跳槽”的机会成本,从而可以减少工人经常转换工种的行为,有利于维持企业生产的连续性;高工资可以吸引能力较强、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使工人感到受到公正待遇,可以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当所有厂商都采用高工资来保持生产率时,平均工资就会上升,出现非自愿失业。 4)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该理论把已经就业的工人称为内部人,而把一些没有工作的失业者称为外部人。该理论认为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的工作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重要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劳动转换成本包括强制性解雇和诉讼成本、搜寻劳动市场、议定就业条件、考核和选择成本、培训成本等。因此,尽管外部人愿意接受比内部人低的工资,而由于转换成本较大,减少工资所得不足以弥补成本,厂商不愿意雇佣低工资的外部人,而宁愿继续雇佣内部人。在一个技术不断进步、劳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里,外部人雇佣成本不断提高,内部人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就业优势,实施相当程度的内部人控制,提出一个高于市场出清的工资要求,这时就会出现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者针对工资黏性和失业问题也提出若干政策建议:①应更多地考虑长期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多提供就业机会。由于外部人在劳动市场上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政府的就业政策应考虑降低劳动力的周转成本,以削减内部人确定工资的权利。同时提高外部人的潜在边际产品价值,以减少雇佣和解雇劳动力的成本。具体措施有:对外部人实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雇主采纳与生产率相关的工资契约、改变失业福利体系、鼓励失业者寻找工作、降低新企业的进入壁垒。②干预劳动工资合同,使工资较有弹性,以提高就业率。

  • 第3题:

    新凯恩斯学派中的()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A.托宾Q理论

    B.理性人假设

    C.市场连续出清假设

    D.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


    边际消费倾向是否递减

  • 第4题:

    说明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答案:
    解析:
    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是用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并结合长期劳动合同的交错性质来说明的,如图21-6所示。 假定经济起初位于总需求曲线AD。和新凯恩斯主义短期总供给曲线ASKo的交点上,这时价格水平为Po,实际收入为Yo。假定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例如,由于企业对将来收益的预期发生变化而减少了投资需求,全球经济的萎缩使净出口需求减少、增税、政府支出的减少,或者货币供给的减少等引起了总需求的减少,反映在总需求曲线上,则是总需求曲线从AD。向左移动到AD.。 现在假定劳动市场的工资合同为期3年,而且每年都有合同数的1/3数量的合同需要重新签订。按照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当总需求曲线移到AD1后,实际收入下降到y1,价格水平亦下降到P1,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批劳动合同被重新签订时为止。在第一批占总数1/3的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达到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1,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2,实际收入增加到y2。到了需求冲击后的第二年,当第二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劳动供求双方又达成了较低的货币工资协议,较低的货币工资又使短期总供给曲线进一步向右移动到ASK2,相应地,价格水平下降到P3,收入增加到y3,类似地,到了第三批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到ASK3,这时,价格水平下降到P4,而收入则恢复到了总需求冲击前的充分就业的水平y。。 按照上述分析,在新凯恩斯主义看来,整个经济经历了三年左右的衰退。这便是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所作的解释。

  • 第5题:

    12、新凯恩斯学派中的()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A.托宾Q理论

    B.理性人假设

    C.市场连续出清假设

    D.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


    工资黏性和价格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