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应采取的建筑或结构措施,下列说法何项是不正确的? A 对于三层和三层以上的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当房屋的预估最大沉降量不大于120mm时,其长高比可大于2.5 B 对有大面积堆载的单层工业厂房,当厂房内设有多台起重量为75t、工作级别为A6的吊车时,厂房柱基础宜采用桩基 C 长高比过大的四层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可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缝宽50~80mm D 对于建筑体型复杂、荷载差异较大的框架结构,可采用箱基、桩基等加强基础整体刚度,减少不均匀沉降

题目
关于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应采取的建筑或结构措施,下列说法何项是不正确的?
A 对于三层和三层以上的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当房屋的预估最大沉降量不大于120mm时,其长高比可大于2.5
B 对有大面积堆载的单层工业厂房,当厂房内设有多台起重量为75t、工作级别为A6的吊车时,厂房柱基础宜采用桩基
C 长高比过大的四层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可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缝宽50~80mm
D 对于建筑体型复杂、荷载差异较大的框架结构,可采用箱基、桩基等加强基础整体刚度,减少不均匀沉降


相似考题
更多“关于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应采取的建筑或结构措施,下列说法何项是不正确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在适当部位宜设置沉降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B.长度大于50m的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C.高度差异处
    D.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明显差异处

    答案:B
    解析:

  • 第2题: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对于建造在处理后地基上的建筑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B、经处理后的地基,在受力层范围内不允许存在软弱下卧层
    C、各种桩型的复合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均应采用现场载荷试验
    D、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体型规则、简单的建筑物,地基处理后可不进行沉降观测

    答案:A,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第3.0.5条规定,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地基处理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①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②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③对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可知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10.3.8条规定,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观测: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物;②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③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④加层、扩建建筑物;⑤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⑥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物。

  • 第3题:

    根据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对于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的建筑物,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级建筑应进行沉降观测
    (B)甲级建筑应进行变形验算,乙级建筑可不进行变形验算
    (C)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D)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再进行宽度修正,但要做深度修正


    答案:A,C,D
    解析:

  • 第4题:

    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其地基可不处理,但应采取相应措施,下列哪一选项的要求是正确的?(  )

    A、Ⅰ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
    B、Ⅱ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
    C、Ⅲ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检漏防水措施
    D、Ⅳ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

    答案:A
    解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第5.1.1条第4款规定,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其地基可不处理。在Ⅰ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在Ⅱ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在Ⅲ、Ⅳ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 第5题:

    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在适当部位宜设置沉降缝,下列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B.长度大于50m的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C.高度差异处
    D.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明显差异处

    答案:B
    解析:
    参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7.3.2条:建筑物的下列部位,宜设置沉降缝:①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②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③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④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⑤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⑥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 第6题:

    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 A、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物或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
    • B、 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和加层、扩建建筑物;
    • C、 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 D、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物。
    • E、 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

    正确答案:A,B,C,D

  • 第7题:

    抱杆应坐落在()的地基或设计规定的基础上,若为软弱地基时应采取防止抱杆下沉的措施。


    正确答案:坚实稳固平整

  • 第8题:

    多选题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对地基和基础的设计应符合下述()原则。()
    A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B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

    C

    同一性质的地基上不宜采用不同的结构类型

    D

    地基为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各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物,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的基础

    B

    Ⅰ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丙类单层建筑物可不处理地基

    C

    乙、丙类建筑物可不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

    D

    丁类建筑物可不作地基处理,但宜按土的不同湿陷程度采取基本防水和适当的结构措施


    正确答案: B,D
    解析:
    A项,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 50025—2018)第6.1.1条规定,甲类建筑地基的湿陷变形和压缩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土层或岩层上,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B项,根据第6.1.5条表6.1.5规定,Ⅰ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丙类单层建筑物可不处理地基。C项,根据第6.1.3条规定,乙类、丙类建筑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D项,根据5.1.1条第4款规定,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地基可不处理,但应采取其他措施。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时,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时,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地基湿陷等级为Ⅲ、Ⅳ级时,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可按一般地区进行设计

    B

    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可不采取消除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的地基处理措施,但应采取严格防水措施和减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结构措施

    C

    甲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基础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

    D

    甲类建筑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将基础下湿陷起始压力小于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的所有土层进行处理或处理至基础下的压缩层下限为止


    正确答案: C
    解析:
    B项,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 50025—2018)第5.1.1条第1款规定,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按本标准第6.1.1条或第6.1.2条第1款的规定处理地基时,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结构措施可按一般地区的规定设计;根据第6.1.1条规定,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性黄土层上。

  • 第11题:

    单选题
    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其地基可不处理,但应采取相应措施,下列哪一选项的要求是正确的?(  )[2011年真题]
    A

    Ⅰ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

    B

    Ⅱ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

    C

    Ⅲ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检漏防水措施

    D

    Ⅳ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 50025—2018)第5.1.1条第4款规定,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地基可不处理,但应采取其他措施。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时,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时,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地基湿陷等级为Ⅲ、Ⅳ级时,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控制建筑边坡变形的技术措施,正确的是()。
    A

    需要控制变形的边坡工程应采取预应力锚索支护结构

    B

    位于较软弱土质地基上的边坡,当支护结构地基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卸载、对地基和支护结构主动土压力区加固

    C

    存在留空的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其支挡结构的基础应置于软弱面以下的土层

    D

    当施工期边坡垂直变形较大时,应采用设置竖向支撑的支护结构方案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基一律不作处理
    B.在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
    C.在I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
    D.在III、IV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答案:A,B,D
    解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 — 2004)第5. 1. 1条,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其地基一律不处理。但在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在II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在III、IV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 第14题: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下列应进行稳定性验算的是( )。
    A.软弱地基上存在偏心荷载的建筑
    B.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
    C.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D.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答案:B,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 2002)第3. 0. 2条第4 ~ 5款,应进行稳定性验算的情况包括:①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②基坑工程。

  • 第15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地震区的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哪些选项的要求?
    (A)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B)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C)同一结构单元不允许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显著不同的基础埋深
    (D)当地基土为软弱黏性土、液化上、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答案:A,B,D
    解析:

  • 第16题:

    关于软弱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软弱土的灵敏度较低
    B.软弱土的强度增长较快
    C.软弱土地基易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D.软弱土地基上较大建筑物荷载易导致地基局部剪切破坏或整体滑动破坏


    答案:C,D
    解析:
    软弱土是指淤泥、淤泥质土和部分冲填土、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软弱土地基是指由软弱土组成的地基。淤泥、淤泥质土在工程上统称为软土,其具有高黏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等物理性质,因而其力学性质也就呈现与之对应的特点——低强度、高压缩性、低渗透性、高灵敏度。此外,软土还具有软黏土地基承载力低,强度增长缓慢的工程特性。

  • 第17题:

    关于软弱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软弱土的灵敏度较低
    • B、软弱土的强度增长缓慢
    • C、软弱土地基易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 D、软弱土地基上较大建筑物荷载易导致地基局部剪切或整体滑动破坏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对软弱地基宜采取适当的建筑措施,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满足使用和其他要求的前提下,建筑体型应力求简单
    • B、在建筑物的适当部位应设置沉降缝
    • C、相邻建筑物的基础间净距应满足设置沉降缝要求
    • D、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标高应根据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多选题
    关于软弱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软弱土的灵敏度较低

    B

    软弱土的强度增长较快

    C

    软弱土地基易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D

    软弱土地基上较大建筑物荷载易导致地基局部剪切破坏或整体滑动破坏


    正确答案: A,D
    解析:
    AB两项,根据《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83—2011)第2.2.1条规定,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具有高压缩性、低强度,高灵敏度、低透水性和高流变性,且在较大地震力作用下可能出现震陷的细粒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此外,软土还具有软黏土地基承载力低,强度增长缓慢的工程特性。CD两项,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第538页规定,软土的工程性质包括不均匀性,作为建筑地基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较大建筑物荷载易导致地基剪切破坏

  • 第20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软弱地基上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的一些主张,其中何项是不正确的?()[2009年真题]
    A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

    B

    对砌体承重结构的房屋,墙体内宜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钢筋砖圈梁

    C

    对五层以上的房屋,如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宽度不应小于120mm

    D

    建筑垃圾不可利用作为持力层


    正确答案: B
    解析: 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7.2.8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正确;B项,根据第7.4.3条第2款,墙体内宜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钢筋砖圈梁,正确;C项,根据第7.3.2条及表7.3.2,正确;D项,根据第7.2.1条,当建筑垃圾均匀性和密实性较好时,可作为轻型建筑地基的持力层,错误。

  • 第21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基一律不作处理

    B

    在Ⅰ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

    C

    在Ⅱ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

    D

    在Ⅲ、Ⅳ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 50025—2018)第5.1.1条第4款规定,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地基可不处理,但应采取其他措施。地基湿陷等级为Ⅰ级时,应采取基本防水措施;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时,应采取结构措施和基本防水措施;地基湿陷等级为Ⅲ、Ⅳ级时,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应采取的建筑或结构措施,下列说法何项是不正确的?(  )[2012年真题]
    A

    对于三层和三层以上的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当房屋的预估最大沉降量不大于120mm时,其长高比可大于2.5

    B

    对有大面积堆载的单层工业厂房,当厂房内设有多台起重量为75t、工作级别为A6的吊车时,厂房柱基础宜采用桩基

    C

    长高比过大的四层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可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缝宽50~80mm

    D

    对于建筑体型复杂、荷载差异较大的框架结构,可采用箱基、桩基等加强基础整体刚度,减少不均匀沉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7.3.2条第1款第3项及表7.3.2规定,长高比过大的四层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可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缝宽80~120mm。A项,根据第7.4.3条第1款规定,对于三层和三层以上的砌体承重结构房屋,当房屋的预估最大沉降量小于或等于120mm时,其长高比可不受限制;B项,根据第7.5.7条第2款规定,车间内设有起重量30t以上、工作级别大于A5的吊车时,宜采用桩基;D项,根据第7.4.2条规定,对于建筑体型复杂、荷载差异较大的框架结构,可采用箱基、桩基、筏基等加强基础整体刚度,减少不均匀沉降。

  • 第23题:

    单选题
    对于软弱地基及基础,下述说法中()选项不正确。()
    A

    软弱地基是指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组成的地基

    B

    软弱地基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和地基的共同作用

    C

    对荷载差异较大的建筑物,宜先建轻低部分,后建重高部分

    D

    活荷载较大的构筑物,使用初期应根据沉降情况控制加载速率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