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体现的是合作学习,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题干的描述表明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讨论法。
更多“《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相关问题
  • 第1题:

    《学记》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启示。


    答案:
    解析: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1)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①学制与学年。学制上,《学记》以托古改制的方法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学影响很大。学年上,《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第一、三、五、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合格后,谓之“大成”。这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②视学与考试。视学上,《学记》十分重视大学开学和入学教育,把它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来抓。开学之日,天子亲率百官参加开学典礼,祭祀“先圣先师”,还定期视察学宫,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新生入学要重视训诫仪式,明确为从政而学习。考试上,每隔一年考查一次成绩,考查内容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要求不同。“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阅读能力能否分析章句,品德方面是否确立了高尚的志向)“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小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学术上融会贯通,志向上坚定不移,这是“大成”)。整个考试制度体现了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2)教育教学的原则。可归纳为:“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①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②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③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指学习内容要有先后顺序,要求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④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既要专心学习,又能融入集体。⑤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⑥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⑦藏息相辅原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⑧教学相长原则:“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本意并非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仅指教这一方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教育教学方法。《学记》对一些教学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①讲解法:讲解应当“约而达”(语言简约而意思通达),“微而臧”(义理微妙而说得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②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先易简,后难坚,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其所问,有针对性地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③练习法: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4)论教师。《学记》十分强调尊师,要求形成社会普遍的尊师风气。首先,社会上每个人,从君到民都是由教师教出来的,尤其是以教育为治术就离不开好老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次,“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为师、为长、为君是一个逻辑过程,为师实际上成为为君的一种素质、一项使命。《学记》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上述种种教学原则与方法,此外还有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教学相长”。《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 第2题:

    ()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A、孔子
    • B、老子
    • C、庄子
    • D、孟子

    正确答案:A

  • 第3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教育大学生在求学路上要坚持()的理念。

    • A、自主
    • B、合作
    • C、全面
    • D、创新

    正确答案:B

  • 第4题:

    独学而无友,则()。

    • A、孤陋而寡闻
    • B、燕辟废其学

    正确答案:A

  • 第5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的学习生活既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潜心苦学,也需要相互交流、沟通,树立()的理念。

    • A、自主学习的理念
    • B、全面学习的理念
    • C、创新学习的理念
    • D、合作学习的理念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的方法。

    • A、谈话法
    • B、讨论法
    • C、参观法
    • D、练习法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子曰:“学而进习之,不亦说乎?”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上述引文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有() ①要把学习与实践统一起来,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②学习旨在通过实践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不断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④虚心学习他人间接经验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单选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的学习生活既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潜心苦学,也需要相互交流、沟通,树立()的理念。
    A

    自主学习的理念

    B

    全面学习的理念

    C

    创新学习的理念

    D

    合作学习的理念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A

    谈话法

    B

    讨论法

    C

    参观法

    D

    练习法


    正确答案: A
    解析: 题干的描述表明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讨论法。

  • 第11题:

    多选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A

    富有永恒魅力

    B

    跨越时空

    C

    具有当代价值

    D

    超越国度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出自哪一部文献?()
    A

    论语

    B

    礼记

    C

    春秋

    D

    周礼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以下材料,说明材料的主要观点,并进行论述。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答案:
    解析:
    (1)材料所述内容出自《学记》,《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它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2)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后概括出来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豫”是预防,即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前就采取预防措施;“时”是及时,即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孙”是指循序,即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摩”指观摩,即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3)“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事情发生以后才禁止,就会遇到障碍而难以克服,教育应注重预防;“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过了适当时机才去学习,虽然勤勉努力,也难以有成就,即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抓住发展的关键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即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量,就会孤陋寡闻,即教育应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发展;“燕朋逆其师”: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人违背师长的教导;“燕辟废其学”: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强调了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4)教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相关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 第14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出自哪一部文献?()

    • A、论语
    • B、礼记
    • C、春秋
    • D、周礼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指的是()

    • A、学习要交流
    • B、学习要辩论
    • C、学习要不断更新
    • D、学习要及时复习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的方法。

    • A、谈话法
    • B、讨论法
    • C、参观法
    • D、练习法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学记》里的内容的有()

    • A、“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C、“君子之教,喻也”
    • D、“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E、“学不躐等”

    正确答案:A,B,C,D,E

  • 第18题: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 A、谈话法
    • B、讨论法
    • C、参观法
    • D、练习法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 A、具有当代价值
    • B、跨越时空
    • C、富有永恒魅力
    • D、超越国度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多选题
    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学记》里的内容的有()
    A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B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

    “君子之教,喻也”

    D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E

    “学不躐等”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独学而无友,则()。
    A

    孤陋而寡闻

    B

    燕辟废其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教育大学生在求学路上要坚持()的理念。
    A

    自主

    B

    合作

    C

    全面

    D

    创新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的方法。
    A

    谈话法

    B

    讨论法

    C

    参观法

    D

    练习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相观而善”的过程就是为解决某个问题,彼此发表见解、观点,最后达成统一的过程,符合讨论法的含义。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