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内能》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 下午 辽宁省铁岭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内能 2.内容:概念: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称之为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零摄氏度不代表内能为零。零度的冰和水内能不同是因为体积不同。 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机械能是描述物体机械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它包括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三部分。 内能是取决于物体的温度、体积以及分子数量的一种能量,只考虑自身因素。 联系:都属于能量,单位都是焦耳。 3.基本要求

题目
初中物理《内能》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1月5日 下午 辽宁省铁岭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1.题目:内能
2.内容: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的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之和称之为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零摄氏度不代表内能为零。零度的冰和水内能不同是因为体积不同。
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机械能是描述物体机械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它包括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三部分。
内能是取决于物体的温度、体积以及分子数量的一种能量,只考虑自身因素。
联系:都属于能量,单位都是焦耳。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试讲过程中要有启发性提问。
(3)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试讲内容的拓展延伸。
答辩题目1.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区别于联系?
2.内能的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你用什么方法讲解内能概念的?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演示实验(如图),可观察到: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中出现白气。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内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呢?学生思考。结合大屏幕图片提问:什么是动能呢?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机械能?学生回忆并回答。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变而具有的能量;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说明分子有“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引导学生讨论形成内能的概念。
注:建立内能的概念,认识内能包含的量。
提问:内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由哪些影响因素?
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屏幕展示对比。
(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叫分子动能,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物体内有大量的分子,宏观上只研究一个分子的能量没有实际价值,我们类比机械能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表示所有分子的能量。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内能也是能的一种形式,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时间所具有的能。)
【小组讨论】
观察:温度越高,物体分子运动越激烈。
讨论:一定质量的某物体的内能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结论: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此外,内能还跟物体的体积、状态有关。质量相同的100℃水蒸气的内能大于100℃水的内能。
【学生思考】
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改变。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办法?
做一做,找一根粗铁丝,想办法使它的温度升高从而内能增加。看看谁的办法多。
讨论并实践提高铁丝温度的方法。提出使铁丝温度升高的方法有:用火焰加热、太阳晒、用手搓、用手捂、踩在脚下用力拉、用铁锤不断敲击、反复弯折。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改变物体内能办法有做功和热传递;让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并进行分析解释。经过分析,使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关于内能,正确的说法是( )
A、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B、一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C、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D、物体的机械能加上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环节四:小结作业
1.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大小不仅和物体温度有关,还和质量,物态、体积等因素有关;
2.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的本质是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板书设计】
内能
一、内能:内能的定义
内能的特点
二、改变内能的方法
【答辩题目解析】
1.分子热运动与扩散现象区别于联系?
2.内能的概念本身比较抽象,你用什么方法讲解内能概念的?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
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一个特殊情况,当存在分子浓度差的时候,由于分子热运动的作用,分子会自发的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流动,当分子浓度均匀了,扩散现象就会停止了,但分子内部依旧存在分子热运动。
2.
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考虑到内能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所以我首先复习机械能的概念,在这里为后面内能概念的建立做了一定的铺垫。在真正讲解内能概念的时候,我把内能和机械能进行对比,因为我们知道物体的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这节课物体的内能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组成。所以内能和机械能的概念有相似的地方,把他们进行对比,学生在机械能这一旧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好的把概念迁移到内能上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类比的方法,也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更多“初中物理《内能》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论之一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例简述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义。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实例:电冰箱、电热水壶、电饭煲等家庭用电器,来学习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电能等。

  • 第2题:

    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监控策略。


    答案:
    解析:
    监控策的指导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监督自己的物理学习过程,具体来说,包括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问自己能否举出实例,是否明确其适用范围,是否能表达其物理意义,能否应用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学习了“液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有哪些 从热锅中冒出的白气是液化现
    象吗 冬天人们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液化吗 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也是液化现象吗

  • 第3题: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以初中物理“摩擦力”一课为例说明。


    答案:
    解析: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摩擦力,例如,自行车的前轴、中轴以及后轴,还有脚踏板等处均采用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力。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力,人们还经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油。自行车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力。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套、闸把套等;还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止。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捏紧车闸,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等。

  • 第4题:

    初中物理《压强》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压力作用效果
    展示一系列图片:
    (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
    (2)用手指肚按铅笔的两端,铅笔对手指肚有压力,笔尖的一端觉得很疼,而笔尾的一端疼痛感很弱。
    让学生找出这些事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引导看出他们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顺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环节二:建立概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学生猜想: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回顾:如果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那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复习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提问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器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进行巡视指导。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提出问题: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那么应该如何判断压强的大小呢?
    学生: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

  • 第5题: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长喙天蛾吸食花蜜、煮食物画面,让学生思考天蛾是如何发现花蜜的?课前在自己身上喷香水,在教室内走一圈,问同学们能闻到味道吗?我们是如何闻到各种味道的?学生初步体会分子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新课《分子热运动》。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是如何闻到物体的味道的呢?分子间有没有作用力?
    【实验演示1】
    在讲台上打开一个花露水瓶盖,询问前排同学有没有闻到味道?
    【演示实验2】
    在装着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不能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面。)
    学生观察实验,会发现两瓶气体颜色逐渐变得均匀,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彼此进入对方,明确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师讲解扩散的概念。
    教师追问:扩散只能发生在气体间吗?能否举一些扩散现象的实例吗?(如墨水滴入到水中;腌菜会使菜变咸等)
    【演示实验3】
    在一个量筒内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密度大于水,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间明显的界面。
    展示10天前、20天前、30天前的溶液。对比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实验,通过对比几个实验,可以发现,时间越长,清水和硫酸铜溶液间的界面就越模糊。教师讲解其中的原因:这是由于水和硫酸铜溶液间发生的扩散现象,说明液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视频动画】
    煤炭堆放在地面一段时间后,把地里面一小层都弄黑了;长期堆放石灰的墙角,有一层墙壁染上了白色;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等。
    引导学生讨论,对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运动进行总结。
    教师归纳: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演示实验4】
    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凉水。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
    学生观察实验,热水中颜色变化较快,说明热水分子运动更剧烈。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师生共同总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一会儿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
    环节四: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分享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认识。
    2.扩散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有时对人类有益,有时对人类有害。课后通过搜集资料的形式,各找到3个生活实例,下节课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分子运动又叫分子热运动?
    【参考答案】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怎样突出的?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在讲授分子热运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用了大量的直观的物理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包括花露水和二氧化氮气体分子的直观扩散,硫酸铜溶液与水的缓慢液体扩散,视频展示的煤炭堆、金片和铅片的互相渗入等现象的固体扩散,由现象分析内在的本质,让学生明白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这样用大量的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融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对气体、固体、液体分子的扩散现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突出教学的重点。

  • 第6题:

    初中物理《电荷在导体棒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答案:
    解析:
    暂无答案

  • 第7题:

    初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


    答案:
    解析: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我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教师抓住学生提到的“光”这个条件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光源的概念学习:
    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发光的物体,如太阳、月亮、灯等,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加以区分,从而得到光源的概念。
    2.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继续追问:这些光是怎么被我们看见的呢?也就是光是如何传播的呢?
    教师出示一些汽车前灯或者清晨森林里的阳光,引导学生发现光线都是直的。
    此时,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光在什么条件下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吗?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个实验看一看。


    1.如何在课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激光准直”
    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2.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
    八年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由于学科的特点,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的心理,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兴趣和好奇是学习物理的开始,所以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起他们对于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首先就是无论那一节课都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他们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当然在课中要充分的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学习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者让他们动手进行操作。总而言之就是要动用一切资源创造他们的兴趣点。

  • 第8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热”,下面三句话中的热各表示什么物理量()  ①今天天气很热  ②物体吸收热,温度升高  ③摩擦生热

    • A、①内能②热量③温度
    • B、①内能②温度③热量
    • C、①温度②内能③热量
    • D、①温度②热量③内能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储存于系统内部的能量称为内能,()不属于内能的范围。

    • A、物理内能
    • B、系统所具有的动能
    • C、化学内能
    • D、核能

    正确答案:B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监控策略。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论之一。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例简述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义。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热”,下面三句话中的热各表示什么物理量()  ①今天天气很热  ②物体吸收热,温度升高  ③摩擦生热
    A

    ①内能②热量③温度

    B

    ①内能②温度③热量

    C

    ①温度②内能③热量

    D

    ①温度②热量③内能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谈谈联系学生生活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答案:
    解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物理课程资源是指学习物理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它包括教科 书、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课外用书、科技书刊、音像资源、教学软件、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等。开发物理课程资源,是切实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物理课程是多方面的.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接下来主要从“文本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四方面来对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的意义提出建议。
    (1)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许多课程资源都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的,如教科书、教师用书、学生课外用书、期刊和报纸等,文本课程资源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中热机及热机效率时,可以去查阅课外的书本,去了解热机的发展过程,永动机的发展经历以及能量利用的相关知识。
    (2)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物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在学习生活中占很大的比重。比如光的折射,可以先用水杯中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来导人,再用大玻璃板在纸板上划线来研究光的折射问题。
    (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丰富物理课程资源提供了技术条件。比如我们在学习分子热运动或电荷运动等时,可以通过图片、投影、录像等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展示酒精挥发、花粉等在运动中的微观表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热运动。
    (4)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展览、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和农村等。比如说在学习信息的传递时,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生活中的电话或网络等传播的相关课外知识。这些是课堂上或课本中不易提供的。

  • 第14题:

    图1所示为初中物理教学常用的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再将活塞迅速下压。该实验希望学生观察的现象及用以说明的是( )。

    A.硝化棉变色,筒内气体温度降低
    B.硝化棉体积减小,热胀冷缩
    C.硝化棉燃烧,筒内气体内能减小
    D.硝化棉燃烧,筒内气体内能增大

    答案:D
    解析:
    硝化棉是一种燃点较低的材料。硝化棉燃烧表明筒内气体温度升高了,进而说明简内气体内能增大。该实验希望学生观察到硝化棉燃烧,从而推断出外界对系统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

  • 第15题: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举例:桌子上摆放的花瓶;篷上悬挂的吊灯;在平直道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虽然他们都收到了力的作用,但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平衡状态。
    从受力角度来说,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最简单的受力就是——二力平衡。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二力平衡的概念
    分析桌子上的花瓶,吊灯都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
    (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连接好实验装置,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挂砝码,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小车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
    (1)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不相等;
    (2)使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
    (3)保持两托盘里砝码质量相等,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在释放;
    然后让学生把实验条件和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中。
    实验一结论:小车受到大小不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是平衡状态。
    实验二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仍然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三结论: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结果小车不再是平衡状态。
    请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时间为三分钟,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生: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的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环节三:巩固提高
    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重为1.5牛?它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怎样?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内容。
    作业:如果在已经作匀速成直线的小车上再加一对平衡力时,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板书设计】

    1.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轻质量的纸板代替小车做受力物体,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知识性问题】
    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摩擦阻力,虽然这个摩擦阻力与拉力相比可以忽略,但用纸板来代替小车会更大的减小误差,这样实验的结果会更加准确。
    2.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
    相同点: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1.对象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对象不同,它们是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对方,即两个物体上,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2.性质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而平衡力则没有这个性质。3.时间要求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的,而平衡力则没有这个性质。4.独立性不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而平衡力的两个力是彼此独立的。注意:相互作用力(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因此绝对不是一对平衡力。(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属于同一性质的力。如果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一定是摩擦力。

  • 第16题: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问题情景】
    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探究实验,并提出问题:我们得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什么结论呢?得出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个关系是不是普遍规律呢?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新课《欧姆定律》。
    环节2:新课讲授
    【建立规律】
    利用多媒体出示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并向学生介绍欧姆的生平和贡献。他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得出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的关系,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教师给出欧姆定律的具体内容以及字母表达式: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交流,得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无关,加深了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环节3:巩固提高
    知二求一:在多媒体中出示题目: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题,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利用欧姆定律做题的解题步骤,如先画出电路图,明确已知量与所求量,最后根据欧姆定律求解等。



    环节4:小结作业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并对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总结。
    2.思考欧姆定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单描述一下控制变量法?
    【参考答案】
    是指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个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综合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请你描述一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 第17题: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规律》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1:情境导入
    【问题导入】
    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
    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2:进入新课,建立概念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
    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
    作出猜想:物比像大;物与像等大;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实验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垂直
    环节3:巩固提升
    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
    (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4: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观察自己家里的平面镜是否符合实验结论。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课的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难点的?
    【参考答案】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器材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他们根据平时照镜子的经验,选取相应的器材,同时我针对平面镜的特点,无法验证物与像的大小以及距离,从而提出使用玻璃板。在方案的设计方面,我首先让学生明确我们实验的目的,从而得到我们要记录的数据,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实验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2.实验器材的选取中,为什么要选择薄的玻璃板?
    【参考答案】
    选择玻璃板是为了能观察物与像之间的关系,如果选择厚的玻璃板,则可能会出现两个像的情况,会影响观察,所以选择薄的玻璃板。

  • 第18题:

    初中物理《浮力》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用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些列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诸如大黄鸭、轮船、潜水艇等,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教师资格考试考前黑钻押题,瑞牛题库软件考前更新,下载链接 www.niutk.com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做出假设。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知识储备,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按照学生的合理假设,引导学生思考要探究浮力大小与这些因素是否有关,相应的需要用到哪些器材,按照什么步骤进行才能严谨的探究所假设的因素是否正确。指导并完善学生的回答,得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1.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1个、细线。
    2.实验步骤:
    【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一部分浸入量筒的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4)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测出金属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并记录在表格1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记录在表格1中。
    【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
    (4)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填入表格2中。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再在班级中进行分享观点,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结论:
    根据表1中的实验数据,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根据表2中的实验数据,可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例题】小明将重为3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盐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2N和1.8N,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______N;从图中还可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数据的分析等,在全班分享感悟与体会,为此次实验做一次小结。
    2.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请同学课下为检验这个猜想设计一个实验。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表格等,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课的重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出重点的?
    【参考答案】
    这节课的重点是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这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学生需要理解透彻。
    我在课堂设计中是在学生明白浮力产生的原因后,出示一些列生活中的浮力,接下来按照探究实验的几个素进行实验:
    先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做出假设;然后按照学生的合理假设,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需要用到哪些器材,要按照什么步骤进行。指导完善学生的回答,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接下来组织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从旁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并要求学生将实验数据正确读取、记录;待数据搜集好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分析归纳出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得出结论,强化学生对此的认知,凸显本节课的重点;在得出结论之后,我也会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此次实验做一次小结。
    在整个探究决定浮力的大小因素中,我都会注意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实验的主动权和课堂的主人都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真知,学有所得。
    2.请简述热气球的原理。
    【参考答案】
    热气球里充的是被燃烧器加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的热空气,加热时,浮力大于气球的重力,热气球可升上天空;停止加热时,气球体积缩小,浮力减小,浮力小于重力,热气球下降。

  • 第19题:

    对于物理课程常常采用实验导入法,试结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举出两个实验导入的例子。


    正确答案: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入门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具有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联系已有经验和认识,运用已学的学习方法。静摩擦——筷子提米实验导入将一玻璃杯内放人一定量的米,加入适量的水,插入筷子,放置浸泡一段时间,用手去抽出筷子,大家会惊奇地发现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从而引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在讲新课以前,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但怎么也扳不开)。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请一位力气小的女同学上台,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 第20题:

    “钻木取火”运用的是哪种物理学原理?()

    • A、摩擦生热
    • B、液化
    • C、内能转化
    • D、凝华

    正确答案:A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物理量是强度性质的有()
    A

    温度T

    B

    内能U

    C

    焓H

    D

    体积V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实例,说明在初中物理教学如何贯彻科学性原则。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谈谈联系学生生活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A

    B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初中物理某教材“热机”一节中“能量转换”的演示实验如下.任务:(1)试举出3个生活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