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第四节课,初一班和初二二班同时上体育课,初- -班的教学内容是接力跑游戏比赛,初二二班的教学内容是排球双手正面传球,课前两个班的老师商量好,一-个班用北面半块球场,另一-个班用南面半块球场,为了互不干扰同时,同时考虑自然条件,两位老师一起画出了下列四个草图。(1)四个草图中,你认为哪-一个讲解师范队形安排最合理并说明理由。 (2)如果四个草图是学生练习队形的安排,你认为哪一个最合理? 为什么?

题目
周一上午第四节课,初一班和初二二班同时上体育课,初- -班的教学内容是接力跑游戏比赛,初二二班的教学内容是排球双手正面传球,课前两个班的老师商量好,一-个班用北面半块球场,另一-个班用南面半块球场,为了互不干扰同时,同时考虑自然条件,两位老师一起画出了下列四个草图。

(1)四个草图中,你认为哪-一个讲解师范队形安排最合理并说明理由。
(2)如果四个草图是学生练习队形的安排,你认为哪一个最合理? 为什么?


相似考题
更多“周一上午第四节课,初一班和初二二班同时上体育课,初- -班的教学内容是接力跑游戏比赛,初二二班的教学内容是排球双手正面传球,课前两个班的老师商量好,一-个班用北面半块球场,另一-个班用南面半块球场,为了互不干扰同时,同时考虑自然条件,两位老师一起画出了下列四个草图。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校初一年级共三个班,一班与二班人数之和为98,一班与三班人数之和为106,二班与三班人数之和为108,则二班人数为多少人?( )

    A.48

    B.50

    C.58

    D.60


    正确答案:B
    设初一年级一、二、三班的人数分别为x、y、z,则根据题意得:
           x+y=98
           x+z=106
           y+z=108
         解得y=50,故二班人数为50人。

  • 第2题:

    在某市中心小学,六年级共有三个班级,一班与二班的学生人数比是5 : 4,二班与三班的学生人数比是3 : 2,4班比二班的学生人数少8人,则三个班级的学生总人数是 ( )人。



    A. 50
    B. 60
    C. 70
    D. 80

    答案:C
    解析:
    设一班、二班、三班的学生数分别为x,y,Z。由题意可得x:y=5 : 4,y :z= 3 : 2,:y-z=8,解方程可得:x=30,y= 24,z=16,x+y+z= 30+24+16 = 70,正确答案为C。

  • 第3题:

    阅读材料,根据提供的条件设计15分钟的运动技能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组织形式。
      初二(3)班,学生40人。
      教学内容:排球正面传球技术,新授课。
      教学条件,排球正面传球技术挂图1张,传球手形图1张,排球40个,排球场2块。



    答案:
    解析:

  • 第4题:

    请根据下列条件,设计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和组织练习方法。
    初二(5)班,学生40人,教学内容:足球基本战术中“直传斜插二过一”配合(见图2),新授课;教学条件:足球10个,足球战术挂图一张,小足球场1块。


    答案:
    解析:
    《直传斜插二过一》教学设计

  • 第5题:

    某校四年级原有两个班,现在要重新编为三个班,将原一班的1/3与原二班的1/4组成新一班,将原一班的1/4与原二班的1/3组成新二班,余下30人组成新三班。如果新一班的人数比新二班的人数多10%,那么,原来一班有多少人?( )
    A. 39 B. 48 C. 69 D. 72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原一班人数)X(1/3+1/4) + (原二班人数)X(1/3+1/4)+30人=总人数。设原来两班总人数为1,可求得总人数30/(1-
    1/3-1/4)=72人,随即可知新一班与新二班人数和:72-30 = 42(人),而由“新一班人数比新二班人数多10%”,可以求出新二班和新一班人数:42/(1 + 1 + 10%) = 20人,42-20 = 22(人),又由(1/3-1/4)x[(原一班人数)-(原二班人数)]=22-20,可求原一班、二班人数差:(22-20)/(1/3-1/4)= 24(人),再由和差问題数量关系即可求得原一班人数:(72 + 24) / 2=48(人)。

  • 第6题:

    在开展“烧烤店”游戏前,大一班的李老师加班加点为幼儿准备了烧烤架、烧烤夹,以及各种逼真的“鱼丸”“香肠”等食材: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并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搜集所需材料,幼儿游戏情景分别见图1(大一班)和图2(大二班)

    问题:
    (1)哪位教师的做法更恰当?(4分)
    (2)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析。(16分)


    答案:
    解析:
    (1)大二班王老师的做法更恰当。理由如下:材料中“烧烤店”的游戏属于角色游戏,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的游戏。材料中大一班的老师虽然用心准备了游戏材料,但是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自主性,限制了幼儿在游戏中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是不恰当的。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去寻找和收集材料的做法更符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因此王老师的做法更恰当。
    (2)①李老师的做法不恰当。首先,游戏是幼儿在假象的情景下反映现实生活,具体表现为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大一班的李老师在游戏时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太逼真,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其次,游戏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游戏中的材料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来提供。大一班的李老师没有了解幼儿的想法而是直接为幼儿来提供材料符合幼儿游戏自主性的特点的要求。最后,李老师投放的材料过于逼真,缺少了可探索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②王老师的做法恰当,符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有利于幼儿游戏的开展。首先,王老师的做法有利于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材料中,王老师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收集所需材料的做法能够使幼儿更主动积极的参与游戏中,同时通过自己寻找材料的方式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其次,王老师的做法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激发幼儿在游戏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材料中王老师并没有直接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材料,而是让幼儿自己寻找,能够使幼儿大胆的结合生活经验并且展开想象,从生活中挖掘和发现合适的材料进行游戏。最后,王老师的做法符合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的要求。材料中王老师让幼儿自行寻找的材料,如树叶、签子等均来自于生活中,有趣、可变、可操作,不仅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也能够让幼儿自主地进行设计制作。

  • 第7题:

    内勤班、外勤班员工较多的,在满足班组设置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分设为“内勤一班”、“内勤二班”、“外勤一班”、“外勤二班”等多个()。

    • A、班组
    • B、内、外勤班
    • C、平行班组
    • D、其他

    正确答案:C

  • 第8题:

    一个工作日分为两个班:从今日()至今日18:00为第二班。


    正确答案:6:01

  • 第9题:

    单选题
    筛选一班、二班,并且年龄大于20的学生,下面写法正确的()。
    A

    班级=“一班”OR班级=“二班”AND年龄>20

    B

    班级=“一班”OR(班级=“二班”AND年龄>20

    C

    (班级=“一班”OR班级=“二班”)AND年龄>20

    D

    (班级=“一班”AND班级=“二班”)AND年龄>20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材料:刘老师带两个成绩迥然不同的班,二班的成绩相对较差,学生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调皮捣蛋。经过向老师、学生调查、了解情况,刘老师调整了教育策略,主动参加二班的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内向的人发言,在学校举办的晚会上,他和二班学生一起唱歌。一段时间后,二班学生活跃了很多,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六一”儿童节,一年级四个班表演节目,小明说:“一班第一个出场,二班第三个出场。”小红说:“一班第三个出场,三班第一个出场。”小兰说:“三班第四个出场,四班第二个出场。”结果公布后,发现三位同学都只对了一半,那么正确的出场顺序是(    )。
    A

    一班第一,三班第二,四班第三,二班第四

    B

    二班第一,三班第二,一班第三,四班第四

    C

    三班第一,四班第二,二班第三,一班第四

    D

    一班第一,四班第二,二班第三,三班笫四


    正确答案: B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王葆的班级和学校的哪个班级结成了友谊班?()
    A

    初三一班

    B

    高一二班

    C

    高二一班

    D

    初二二班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张老师要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他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法,二班运用讨论法,两个班的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基本一致,期末测验显示两个班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张老师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答案:B
    解析:

  • 第14题:

    有两个班的学生从南部校区到北部校区参加活动,但只有一辆车接送。第一班的学生坐车从学校出发的同时,第二个班的学生开始步行。车到途中某处,让第一个班的学生下车步行,车立刻返回接第二班学生上车并直接开往北部校区,学生步行速度为每小时4公里,汽车载学生时车速每小时40公里,空车每小时50公里。问:要使两班学生同时到达北部校区,第二班学生要步行全程的( )。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
    第二步,两班同学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又两班学生的步行速度相同,说明两班学生步行的距离和坐车的距离分别相同。设两个班学生步行的距离为x,坐车距离为y,则由题意有x/4=y/40+(y-x)/50,解得x∶y=1∶6,那么x占全程的1/(1+6)=1/7,即第二班的学生步行了全程的七分之一。
    因此,选择B选项。

  • 第15题:

    下表是初二年级排球“正面下手发球”4次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40人。教学条件:排球场2片,排球20个。
    请根据第1次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和组织要求。
    初二年级排球“正面下手发球”4次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答案:
    解析:





  • 第16题:

    请根据下列条件,设计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和组织练习方法。
      初二(5)班,学生40人,教学内容是足球基本战术中“直传斜插二过一”配合(见图),新授课,教学条件为足球10个,足球战术挂图l张,小足球场1块。





    答案:
    解析:
      【教学内容】
      足球基本战术“直传斜插二过一”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直传斜插二过一”战术,认识局部配合战术在比赛中的作用,了解传、跑的方向与时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脚内侧传球练习,初步掌握“直传斜插二过一”战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勇敢顽强、积极主动、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传球,斜线跑位。
      难点:传球跑位时的时机与传球的准确性。
      【教学步骤】
      (1)准备部分
      ①进行课堂常规:a.体委整队,检查人数.b.师生问好;c.宣布本节课的任务及要求;d.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
      ②一般准备活动
      a.慢跑
      学生成两路纵队,绕足球场慢跑两圈。
      b.徒手操
      教师喊口令,并带领学生做徒手操(内容:头部运动、腰绕环、膝绕环、正侧压腿)。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③专项准备活动
      行进间后踢腿跑;行进间前踢腿跑;加速跑。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成两路纵队,两人一组同时前进,然后从两侧慢跑回去。教师在此过程要注意指导、纠正。
      ④游戏
      名称:逗猴
      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熟悉球性。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然后进行分组。学生8人一组,围成一个圈,其中两人在里面抢、断,抢
      获球者则与传球失误者交换位置,游戏继续进行。教师要巡视指导。
      (2)基本部分
      ①学习直传斜插二过一战术,教师利用演示板讲解二过一战术,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
      ②无球模仿直传斜插跑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并模仿。
      ③有球练习,教师再次强调重点、难点,学生分组自主练习,技术好的学生可展示练习。
      ④教学比赛,提高与巩固所学技术,分组进行比赛,能在比赛中运用直传斜插二过一战术,比赛后自主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
      组织形式:
    ××××××××××

    ××××××××××
      (3)结束部分
      ①放松整理活动
      教师简单介绍放松方法,学生认真听讲,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放松。主要内容为手臂放松、腿部放松和全身放松。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②课堂小结
      教师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励学生主动示范,学生敢于展示自我,并进行自评互评。然后总结直传斜插二过一战术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练习。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
      ③整理器材
      教师安排人员清理场地、回收器材,学生按要求回收、整理、归还器材。宣布下课,师生道别。

  • 第17题:

    期末考试后,四名班长在讨论自己是否算对某道题目。
    一班班长:二班班长肯定算对了。
    二班班长:我数学不是强项,如果我算对了,那么你们3人肯定都算对了。
    三班班长:我们4个都算对了。
    四班班长:我没有算对。
    老师听到后,告诉他们,他们的话中只有一个人说错了。那么说错的是:

    A.一班班长
    B.二班班长
    C.三班班长
    D.四班班长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真假推理题目。
    题干可以简化为:①二班班长;②二班班长→一班班长且三班班长且四班班长;③所有都;④-四班班长。
    ③和④不能同时为真,结合“只有一个人说错了”可知,二者之间有一真,有一假,则①和②必然为真,即“二班班长”算对了;接着结合②根据肯前必肯后,可知一班班长、三班班长和四班班长都算对了。综上,所有人都算对了,四班班长说错了。
    因此,选择D选项。

  • 第18题:

    刘老师调整教育策略,主动参加二班的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内向的同学发言,在学校举办的晚会上,他和二班学生一起唱歌。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答案:
    解析:
    刘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值得赞扬的。刘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 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刘老师做到了以上几点,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共同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成完整的人来 看待。刘老师认为学生是发展的,所以鼓励内向的学生发言,因材施教。晚会上拉近和同学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人对 待。

  • 第19题:

    王葆的班级和学校的哪个班级结成了友谊班?()

    • A、初三一班
    • B、高一二班
    • C、高二一班
    • D、初二二班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筛选一班、二班,并且年龄大于20的学生,下面写法正确的()。

    • A、班级=“一班”OR班级=“二班”AND年龄>20
    • B、班级=“一班”OR(班级=“二班”AND年龄>20
    • C、(班级=“一班”OR班级=“二班”)AND年龄>20
    • D、(班级=“一班”AND班级=“二班”)AND年龄>20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填空题
    一个工作日分为两个班:从今日()至今日18:00为第二班。

    正确答案: 6:01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接手高一新生两个月后,英语老师刘丽发现,自己所教的两个班,一班的教学气氛比较活跃,二班的教学气氛比较沉闷,两个班作业的完成情况有一些差距。她反复回顾教学细节,感觉二班学生似乎内向一些,还有几个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为什么会这样呢? 刘老师主动去找同事交流。语文老师说:“二班学生是内向一些,不过整体不错,勤奋的学生不少,如果引导得当,教学效果应该不会比一班差。”数学老师也认可语文老师的说法。 刘老师又去了解二班学生的想法,学生们提出了一些意见:“老师,您有时在课堂上说一班学生反应比我们快,让我们很受打击。”“您上课时总是板着脸,很多同学都很怕您。”“小军有时候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是因为基础不好,并不是故意跟您对着干”…… 根据同事和学生的意见,刘老师调整了教育教学策略,她主动参加了一些二班的集体活动,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在学校举办的元旦晚会上,她还和二班的学生演唱了英文歌曲。为了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她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组织了“英语俱乐部”。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男:赵娜,你帮我把二班和三班的班长找来,我们四个班的班长要把足球比赛的时间定一下。女:那一班的班长呢?男:我已经跟他说过了。女:好的,我这就去。问:男的可能是几班的?
    A

    一班

    B

    三班

    C

    四班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