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练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问题: (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题目
某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练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


问题:
(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相似考题
更多“某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练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教师为检测学生对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练习题,下面是某同学的做题步骤。
    题:如图6所示,能量为l000eV的电子流从面积足够大的两极板中央斜向上进入匀强电场,其初速度V。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电场方向竖直向上,为了使电子不打到上面的金属板上,则应该在两金属板间至少加多大的电压U

    问题:
    (1)指出该同学作业中的错误和可能的出错原因,并给出正确解答。
    (2)针对出错的原因提出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正确分析此题。


    答案:
    解析:
    (1)错误之处在于:该学生误认为“欲使粒子刚好打不到金属板,粒子达到上极板的速度为零”。 出错原因:该同学没有分析好物体的运动状态,对速度的分解掌握不够透彻。
    正确解答:

    (2)教学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电场力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发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可知速度不能减d,N零。
    再请学生思考应该是哪一部分的速度减小到零了,学生会想到速度的合成分解知识,得出结论,应该是竖直速度减小到零。
    最后.引导学生求出初速度,再根据动能定理求解。

  • 第2题:

    案例1:
    教师检测学生对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等的掌握,设计习题,同学解答。
    题干:一带负电的点电荷q=-4x10_8c置于匀强电场E中,电场E=2×102N/C,MN:30cm。



    求:(1)M→N电势能变化。
    (2)MN电势差。
    解:(1)电荷从M→N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
    WMN=qExd=-4x10-8×2×102×0.3(J)=-2.4×10-6(J)
    因为移动的是负电荷,所以减小电势能Ep=2.4×10-6(J)
    (2)M、N两点间电势差
    UMN=Ep/q=2.4×10-6/(-4×10-8)=-60V
    答:电势能减少2.4×10-6J,MN电势差为-60V。
    问题:
    (1)指出错误,分析错误原因,给出正解。(10分)
    (2)给出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10分)


    答案:
    解析:
    (1)错误之处:因为移动负电荷,所以电势能减少;电势差的计算式。
    错误原因:学生没有理解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学生将电势与电势差的计算方法混淆,使用了求电势的方法求解电势差。



  • 第3题:

    下面是某老师布置的一道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问题:
    (1)指出这道作业题检测、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2)给出正确解题过程。
    (3)针对学生解题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答案:
    解析:
    (1)考查了初中物理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2)正确解答过程:

    生:使物体升高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即Gh。
    师:那么总功呢
    生:总功是绳子自由端拉力,所做的功。
    师:没错,那么现在要计算绳子自由端拉力F所做的功,我们就需要知道绳子自由端所移动的距离。这里我们用的是一个动滑轮,动滑轮有什么特点呢
    生:省力费距离。
    师:非常好,所以当物体在斜面上移动2 ITl时,绳子的自由端移动距离S’=4 m,因此。我们在计算有用功的时候,拉力F对应的位移应该是4 m而不是2 in。这正是这道题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

  • 第4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某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运动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练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
    题目:如图所示为一足够长斜面,其倾角为0=370,一质量m=10kg的物体,在斜面底部受到一个沿斜面向上的F=100N的力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物体在2s内位移为4m,2s末撤去力F,(sin37°=0.6,cos37°=0.8,g=10m/s2)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从撤去力F开始1.5s末物体的速度υ;
    (3)从静止开始3.5s内物体的位移和路程。
    解:(1)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沿斜面向上的力F、重力和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在平行于斜面方向上有F=mgsin37°+/ungeos37°。



    (2)撤掉力F后,对物块受力分析,物块受重力和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物块受力平衡,将做匀速运动。运动速度为:



    即物体的速度为2m/s。
    (3)总路程为s=vt=7m
    问题:(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
    (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答案:
    解析:
    (1)学生在解答第一问的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遗漏掉关键信息,没有理清具体的运动过程。第二问中,没有正确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受力分析出错。造成第三问错误的原因是以为物体直接做匀速直线运动。



    (2)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引导学生掌握此类知识。
    一是认真审读题目条件.仔细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二是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起始状态,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三是根据不同的运动状态,分阶段地研究整个过程中的物理量。四是结合实际经验,判断所得结果是否符合情理。比如在此题中得出计算结果后,可以设想,物块在受力情况下缓慢上行,撤去力后,因为惯性,肯定会有一段上滑距离,之后或者静止或者下滑,跟实际相符。

  • 第5题: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问题:
    (1) 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4 分)
    (2) 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6 分)
    (3) 针对该同学的作业, 设计教学片段帮助他解决该问题。


    答案:
    解析:
    (1)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开普勒第二定律。.

    (3)教学片段:
    师:因为卫星做椭圆运动,所以万有引力的作用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椭圆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
    师:所以不能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进行求解。那么椭圆运动遵循哪个规律呢?生:开普勒第二定律,是指同一卫星在相同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
    师:那么怎样求在极短的?t时间内卫星扫过的面积呢?

  • 第6题: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正确的做法是()。

    A.布置超出教学内容的练习题以锻炼解题能力
    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合的难度
    C.学生遇到难解答的问题.应该立即将正确答案告知
    D.全部布置知识记忆性的练习

    答案:B
    解析:
    A选项布置超出教学内容的练习题失去了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新知识的功能。C选项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就立即给出正确答案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D选项全部布置记忆性的练习只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但不能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可取。B选项设计富于变化的练习题并有适合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动机。

  • 第7题:

    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学生进行测验,这属于()评价。

    • A、诊断性
    • B、过程性
    • C、结果性
    • D、标准参照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在负点电荷激发的电场中,将一个电子从电场中某点移到无限远的过程中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电场力对电子做正功,电子的电势能减少
    • B、电场力对电子做正功,电子的电势能增加
    • C、电场力对电子做负功,电子的电势能减少
    • D、电场力对电子做负功,电子的电势能不变。

    正确答案:A

  • 第9题:

    电荷在电场中移动,关于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负电荷由低电势点移到高电势点,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 B、正电荷由低电势点移到高电势点,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增加
    • C、负电荷由高电势点移到低电势点,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减少
    • D、正电荷由高电势点移到低电势点,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填空题
    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将____,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的过程,就是____的过程,克服电场力做了多少功,电荷就____电势能.

    正确答案: 增加,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增加多少
    解析:
    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当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时,电荷的电势能要减少;当外力反抗电场力做功(即克服电场力做功),即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时,电荷的电势能要增加.电荷电势能的增量数值上等于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电势差和电场力做功的说法中,()是正确的。
    A

    电势差是矢量,电场力做的功是标量

    B

    在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则两点间的电势差为零

    C

    在两点间被移动的电荷的电荷量越少,则两点间的电势差越大

    D

    在两点间移动电荷时,电场力做正功,则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于零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某教师为了检验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于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    题目:两只电阻,一个标有“10Ω,lA”另一个标有“15Ω,0.6 A”把它们串联在电路,允许接入最大电压是多少?    解:由欧姆定律可以得到:    通过第一个的最大电压为:U1=I1R1=10 V    通过第二个的最大电压为:U2-I2R2=9 V    所以整个电路通过的最大电压是:    U=U1+U2=19 V    问题:    (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4分)(2)指出学生解答过程中的错误,分析错误可能产生的原因,给出正确的解法。(6分)(3)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10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同学对课后习题的解答过程:
    如图所示,正电荷q1固定于半径为R的半圆光滑轨道的圆心处,将另一带正电、电荷量为q2,质量为m的小球,从轨道的A处无初速度释放,求:
    (1)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2)小球在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解:(1)设小球通过轨道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得:
    (2)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对其受力分析。小球受重力、支持力与电场力,则有:
    问题:
    (1)指出此道试题检测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2)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
    (3)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受力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圆周运动、动能定理、库仑定律。 (2)学生已经掌握了题干中电场力做功的情形,并正确求出小球在B点的速度,但是忽略了小球是傲圆月运动,其所受合力提供向心力。另外应该标明,小球受到的支持力和小球对轨道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正确解法为:
    ①设小球通过轨道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得:

    (3)针对此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圆周运动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力做功情况,教师可从分析物体受力、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分析整个过程中的功能转换等角度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 第14题:

    某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其中一题如下。
    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
    【错解】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河一样,甲方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
    针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学生答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2)针对其中由物理知识方面导致的错误,给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帮助学生学习。


    答案:
    解析:
    (1)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象,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某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力,甲、乙二人之间的拉力一样大。
    (2)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本题中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得出甲对乙所施的拉力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

  • 第15题:

    某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电路、安培力、左手定则等知识的综合掌握与运用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其中一题如下。检测结果不少学生选择了C选项。
    在图示的电路中,每节电池均相同,当电键S分别置于a,b两处时,若导线MM′与NN′之






    针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学生答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出2个即可)
    (2)针对其中由物理知识方面导致的错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于帮助学生学习。


    答案:
    解析:
    (1)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是对平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原理以及用左手定则的判断方法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是没有进行正确的动态电路分析所致;其三是按照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判断。
    (2)老师:初中时我们学习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怎样一种规律
    学生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老师:回答的很好,电荷间相互作用遵循是这样的规律。而对于两个相互平行的直导线。当通有同方向电流或反方向的电流时,两导线之间相互作用是否也会是“通同方向电流时互相排斥,通反方向电流时互相吸引”呢
    学生2:我猜想也是同样的,同向电流相互排斥,异向电流相互吸引。
    学生3:我猜想是跟学生2的结论完全相反。
    老师:同学们的猜想无外乎就是这两种情况,到底是怎样的规律 请看下面的演示实验。(老师边演示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进行思考)
    老师:同学们先对电路图进行分析,当开关S置于a处时与置于b处时,电路有什么不同
    学生4:开关接a时通过导线的电流要小于接b时的电流。因为连接的电池个数不同。
    学生5:无论开关接a还是接b,两导线通过的电流方向都是反方向的。
    老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两导线通有反方向的电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进行演示实验)
    全体学生:哦,居然是排斥的。
    老师: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两导线相互排斥
    学生6:我认为是导线1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导线2产生了作用,同样导线2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导线1产生了作用。两导线是因为受到安培力作用而相互排斥的。
    老师:是这样的,同学们接着思考如何判断两导线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啊
    学生7:利用安培定则可以判断导线1产生的磁场方向,再用左手定则可判断导线2在导线1的磁场中所受到的安培力的方向;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判断导线2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导线1的作用情况。所以判定出通反方向电流的两导线间相互排斥。
    老师:学生6和学生7分析的非常正确,请大家根据刚才学生6和学生7的回答继续思考:若两导线通有同方向电流会是怎样的情况啊
    (全体学生按照思路自然顺畅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 第16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为一道物理试题和某学生的解答过程。
    题目:如图,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的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A、B为其运动轨迹上的两点。已知该粒子在A点的速度大小为为vn方向与电场方向的夹角为60。:它运动到8点时速度方向与电场方向的夹角为30。。不计重力,求A、B两点间的电势差。

    问题:
    (1)指出此道试题检测了学生所学哪些知识点。
    (2)分析错误原因并给出正确解题过程。
    (3)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2)错因:动能定理表示的是物体整个过程中外力做功与总动能变化的情况,是一个标量式,不能分解,也不能在单方向列式。
    正确解答过程:
    设粒子在B点的速度为V。,粒子在竖直方向速度分量不变,

    (3)教学片段:
    师:谁能告诉老师动能定理的内容
    生: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师:很好。这里提到了动能,那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能否分解
    生:标量,不能分解。
    师:没错,所以说动能定理是一个标量式,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不能分解,也不能单方向上列式。那为什么这次分解后列式,结果却相同呢小组相互讨论交流一下。
    生:只是巧合,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刚好没有变恰好不影响计算结果。
    师:非常正确,所以动能定理是不能分解在单方向上求解的。大家一定要记住。

  • 第17题:

    材料:高三复习时,某教师通过如下试题考查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



    问题:
    (1)利用这道试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哪些知识主题(如种子的萌发条件)的掌握情况?
    (2)简要分析利用这道试题考查学生掌握相关概念情况的利与弊。


    答案:
    解析:
    (1)利用这道试题可以考查的知识主题主要有:
    ①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两方面。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包括: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种子必须具有完整的、有生物活性的且度过休眠期的胚。
    ②种子的结构:绿豆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而胚又包括胚根、胚轴、胚芽和两片子叶。其中,主要由子叶储存营养物质供种子萌发。
    ③种子萌发的过程: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胚芽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子叶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展开后转为绿色,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待胚芽的幼叶张开进行光合作用后,子叶也就枯萎脱落。至此,一株能独立生活的幼小植物体也就全部长成,这就是幼苗。
    【答出前三个即可得满分】
    ④有丝分裂与细胞分化: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不断增殖的一种方式。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在由绿豆种子长成绿色幼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有丝分裂大量增殖细胞,也需要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进而形成不同的器官(如根、茎、叶)。
    ⑤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是指活细胞在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绿豆种子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之后形成的绿色幼苗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作用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2)这道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是与封闭性试题相对的、没有固定答案或唯一结论的一种试题形式。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
    利:一方面,开放性试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的种种不足,特别在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封闭性试题所无法取代的优点。开放性试题更符合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在新课程的模块学业评价中应提倡适量使用开放性试题;另一方面,概念图的制作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
    弊:开放性试题的主要弊病在于其评分带有比较明显的主观随意

  • 第18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教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学生:知道了!教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学生:做了功!教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学生:知道了!教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题。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学习做功的必要因素。


    正确答案: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以灌输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互动单一,且问题不具有启发性,不能检验学习效果;功的必要因素的讲解没有突破难点,学生不能真正明白这一知识点。
    (2)①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斜面”这一活动,让学生测出拉力F、钩码重力G、小车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练习本上。
    在采集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拉力F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F和重力对物体做功Gh时,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略大于Gh,教师再从摩擦的角度去分析,若摩擦力很小,则风近似等于Gh。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②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这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例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特别是我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 第19题:

    关于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单位电荷从M点移到N点电场力做的功
    • B、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力做功,电场力对电荷做多少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就减少多少
    • C、在两点移动电荷电场力做功为零,则两点一定在同一等势面上,且电荷一定在等势面上移动
    • D、在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做功的多少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电场力做的功等于(),即WAB=EpA-EpB=-ΔEp.


    正确答案:电势能的减少量

  • 第21题:

    问答题
    下面是某学生对一考试题目的解答。 题目:小明提着重50 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走了10 m,然后沿着长5m、高3m的楼梯走上二楼,在此过程中,小明对物体一共做了多少功?解:设该力对物体做功为W,W=Fs=Gs=50 N×(10+5)m=750 J答:该力对物体做功为750 J。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4分)(2)指出该同学解答中的错误,给出正确解法。(6分)(3)针对作业的错误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10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教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学生:知道了!教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学生:做了功!教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学生:知道了!教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题。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学习做功的必要因素。

    正确答案: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教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存在以下问题:以灌输的方式讲解知识,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互动单一,且问题不具有启发性,不能检验学习效果;功的必要因素的讲解没有突破难点,学生不能真正明白这一知识点。
    (2)①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首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斜面”这一活动,让学生测出拉力F、钩码重力G、小车通过的距离s和上升的高度h,记录在练习本上。
    在采集实验数据时,教师应强调:实验数据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实验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因此实验数据应该客观、真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拉力F利用斜面对物体做功F和重力对物体做功Gh时,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F略大于Gh,教师再从摩擦的角度去分析,若摩擦力很小,则风近似等于Gh。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能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从而引入功的概念。
    ②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此时学生对功的定义理解并不透彻。这时我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分析。(例如粉笔盒、学生课桌上的文具、水桶等,特别是我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某教师为了检验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于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题目:两只电阻,一个标有“10欧,1A”另一个标有“15 欧,0.6 A”把它们串联在电路,允许接入最大电压是多少?解:由欧姆定律可以得到:通过第一个的最大电压为:U1=I1R1=10 V通过第二个的最大电压为:U2=I2R2=9 V所以整个电路通过的最大电压是:U=UI+U2=19 V。问题:(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4分)(2)指出学生解答过程中的错误,分析错误可能产生的原因,给出正确的解法。(6分)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