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用显微镜法测定粉体粒径,一般需要测定的粒子数目
A.5至10个粒子
B.10至.50个粒子
C.50至100个粒子
D.100至200个粒子
E.200至500个粒子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卢瑟福著名的α粒子穿透金属箔试验中,α粒子穿透金属箔后的运动轨迹不包括()。
第5题:
1911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的存在
第6题:
卢瑟福用于证明原子中有一个带正电荷原子核的实验()
第7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第8题:
原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第9题:
电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第10题:
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假说
卢瑟福提出氢原子的轨道化结构模型
狄拉克预言每个粒子必有一个“反粒子”
波恩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
第11题:
α粒子
β粒子
γ射线
中微子流
第12题:
电子的发现: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
α粒子散射: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α粒子散射: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氢原子光谱: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著名的卢瑟福散射实验使用的散射粒子是:()
第16题:
1919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用Q粒子做炮弹轰击原子核时,首次发现了()
第17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第18题:
用放射线在体外照射时,α粒子比β粒子容易保护的原因是()
第19题:
下列实验事实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关系正确的是()
第20题:
电子
质子
α粒子
阴极射线
第21题:
中子
质子
原子核
电子云
第22题:
中子
质子
原子核
电子云
第23题:
衰变后钍核的动能等于仅粒子的动能
衰变后钍核的动量大小等于仪粒子的动量大小
铀核的半衰期等于其放出一个仅粒子所经历的时间
衰变后仅粒子与钍核的质量之和等于衰变前铀核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