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有什么特点?
第2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3题:
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既具有一般中小学生的普遍共性,又因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共性方面:和大多数初中生一样,在农村初中生身上同样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他们认同责任感,但缺乏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社会公德价值取向,却不能良好地遵守社会公德习惯;有较好的集体价值观,但在行动上重实惠、讲实利;认同诚信的价值理念,但却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这种知行脱节是初中生品德心理所共有的动荡性以及伦理道德不成熟性的具体表现。
独特性方面:农村学生也有着独特的品德心理特点,其对生活伦理的高度认同就是一个典型方面。农村传统的伦理观念将婚姻、家庭看得十分重要,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将自觉恪守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大多数农村学生认为离婚时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同时,也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广大农村学生甚至具备某些城市学生所不及的鲜明而优秀的道德品质。在道德情境应对策略上,农村学生的应对策略相比城市和私立学校的学生更为积极,他们会选择自主设法解决问题或是需求社会支持来面对新的道德应激。
略
第4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
(1)过渡性
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品德。这种过渡性在总体上表现为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四个方面,且这种过渡较为平稳,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而具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等品德结构也出现转折或质的飞跃。小学儿童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察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判断上,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但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缺乏道德信念,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景所制约。道德情感方面,小学儿童从直觉的或与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渐过渡到抽象的、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需具体的道德情境和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形象的支撑。这一阶段情感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即这种情感往往是由祖国的具体事物,如山河、大熊猫所引发,情感比较单纯。之后到初中阶段逐渐摆脱对具体形象的依赖。
(2)协调性
小学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的关键发展年龄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它们的发展具有协调性的特点。这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知与行、知与情、情与行以及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约束的基本一致上。
第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协调。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相称的。一般来说,小学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伴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和道德认知的逐渐加深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加强,小学儿童逐渐具备自觉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第二,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协调。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继续提高,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维护和坚持道德标准的内在力量,一旦觉察自己的观念与道德标准不相符,甚至在没有外在行动或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自己的念头或想法有违道德准则而感到内疚,并可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三,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相协调。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紧密联系,互相协调。积极的道德情感跟更容易使我们产生亲社会、助人、利他等道德为。
第四,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协调。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讲,道德最初是一种外在于个体的规则要求,个体接受这种外在的道德并将之变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过程被称为道德内化,它是个体品德发展问题的核心机制。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道德的内化,表现为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一致,并产生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实际行为。
略
第5题:
下面不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的是( )。
第6题:
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什么特点?
第7题:
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是什么?
第8题:
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描述不正确的是()。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联系实际,谈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14题:
第15题:
简述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略
第16题:
小学生意志发展有什么特点?
第17题:
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德育要求。
第18题: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第19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第20题:
小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