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在讲解生词、词组等语法知识时,为了使全班学生积极思考,你认为下列哪种提问方式比较恰当()。
第5题:
以下哪类行为属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知识共享行为()
第6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春秋》时,提及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并让学生举例同是编年体的其他史书,以下回答符合要求的是()。
第7题:
在总结课程知识点时,以下哪种方式最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第8题: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没做任何评价,学生以后不再举手回答问题,这种现象是()。
第9题:
教师利用图片、VCD机、录像机、视频、音频等呈现真实的事物与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属于哪项教学活动?()
第10题:
这位学生的点评中肯,展示了自己具有一定的理解、评析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很简短,这是一种很好的点评风格
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稍显呆板,缺乏有效沟通,缺少感情
由于教师课堂把控能力不强,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11题:
直觉思维
发散思维
常规思维
逻辑思维
第12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教师讲解,学生接受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第13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问题: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第14题:
第15题:
启发性原则的实质在于()
第16题:
教师将课上要提的问题呈现在PPT上,让学生回答,并随后展示答案,属于哪种教与学的活动()。
第17题: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信息对我们自身的用处”时,学生小明的回答是:“增长知识,得到消息,交流,沟通”;学生小丽的回答是:“创造财富,增长智力,改变未来,信息的及时获取还可以改变历史”。问题: (1)小明和小丽的回答如何? (2)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本课比较适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为什么?
第18题:
对教师进行评价时,王老师建议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是否让学生评价教师,其他教师也纷纷发表意见,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第19题:
当学生面对问题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时,最得体的处理方法是()。
第20题:
教师让学生“即兴回答问题”,这是调动学生的()
第21题:
暗示学生回答错误,让学生坐下
批评学生回答错误,让其他同学回答
夸奖学生有发散思维,但答案不对,给出正确答案
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