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通过王选夫妇这封家书引出论述的话题,点明作者阐述的观点。
更多“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相关问题
  • 第1题:

    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1分),凸显我的志趣所在(2分)。

  • 第2题:

    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正确答案:
    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 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 第3题:

    本文第③段是按照______________顺序来描写原下的乡村景色的。(3分)


    正确答案:
    时间(季节) 。

  • 第4题:

    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举例子。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超级病菌的致病性一般这一意思。

  • 第5题: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结构为:引论(①)——本论(②③④)——结论(⑤)。

    B.第②③④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C.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任何”“一切”,强调了居里夫妇能够保持淡定心态,不为点滴名利所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②段与第③段中的引号用法不相同,前者表示着重指出,后者表示引用。


    正确答案:B
    B(“对比论证”错)

  • 第6题:

    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 、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正确答案:
     16.列数字    作比较    准确说明了地球物种消失速度之快(评分:3分。每空1分)

  • 第7题:

    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就其中一种举例(在文中用浪线画出)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分类别、作诠释。分类别:如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 作用:使读者对吊脚楼的各种建筑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作诠释:示例:单吊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有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作用:把单吊式吊脚楼的建筑特点介绍得十分清楚。说明:说明方法一种0.5分,共1分。举例(画线正确)1分,作用1分。

  • 第8题:

    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正确答案:
    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 第9题:

    第④段中加点词“仅仅”的作用是什么 ?(2分)


    正确答案:
    “仅仅”表限制,是:只:的意思,说明检测出的放射性碘的剂量极其微小,不会危害健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第10题:

    选择下面一个人,写出他的事例,用来充当本文④⑤⑥段中任意一段的论据。(3分)

    陶渊明 陆游 邓稼先 袁隆平 成龙 何祥美 比尔?盖茨 海伦?凯乐

    (1)选择___________的事例,充当第___________段的论据。

    (2)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1)围绕分论点恰当选择事例即可,1分;(2)叙述事例能够紧扣分论点,1分;语言流畅通顺,1分。计2分。此题共计3分。
    示例:(1)袁隆平 ④  (2)袁隆平怀着“中国人能养活中国人”的理想,凭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令世界为之折服。

  • 第11题:

    第⑥段和第⑧段中画线处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第⑥段:打比方 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第⑧段:举例子 具体明确,说服力强。(方法各1分,作用各1分)

  • 第12题:

    问答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1.【参考答案】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2.【参考答案】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生:《故乡》。生:《社戏》。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这种导人新课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考生可试着发散思维,选择更适合教学的方式。3.【参考答案】(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正确答案:
    17.(6分)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阴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关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 第14题: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6)段划线句子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

    B. 第(1)段划线句子的主干是“那位成了棋手”。

    C. 第(4)段中加点字“这样”指的是“做完一件事,再去做下一件事”。

    D.本文运用了道理论证、事实论证等论证方法。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正确答案:

    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 第16题: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列数字、作比较。(2分)准确、突出(1分)地说明了将运动饮料和酒精饮料混合喝更容易喝醉。(1分)

  • 第17题:

    本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2分,答对一项计1分,答对任意两项计满分)

  • 第18题: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作比较;说明“神七”提供的各项有效载荷有所增加。

  • 第19题:

    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 ;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 。(6分)


    正确答案:
    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如答“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给1分)   说明桂花的食用价值 

  • 第20题:

    第⑤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分)


    正确答案:
     打比方
    生动有趣地说明,海马区在大脑中起到整理各种想法的作用。

  • 第21题:

    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2分)


    正确答案:
    比喻认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信仰对于人生重要的引领作用,使说理通俗易懂。

  • 第22题:

    第①段结尾处使用了省略号,该省略号的作用是 (2分)。


    正确答案:

  • 第23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1.【参考答案】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2.【参考答案】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生:《故乡》。生:《社戏》。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这种导人新课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考生可试着发散思维,选择更适合教学的方式。3.【参考答案】(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