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策,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 “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3分)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2分)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3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2分)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相似考题
更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某实习生在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直接从网上下载了下面的《清时期全图》,准备用于教学。
    ?
    问题:
    (1)实习生的指导教师认为用这幅地图不合适,其理由是什么(6分)
    (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历史地图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


    答案:
    解析:
    (1)指导教师认为用这幅地图不合适的理由:①地图不够清晰,同时地图中涉及的地理内容太多,不利于学生观察和使用。②地图没有体现清朝对西北、西南边疆和台湾地区的有效管辖。③选用的地图所属年代不具有代表性,清朝在不同时期疆域面积变化比较大,选用的地图应该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程。 ④地图中采用了许多现代地名,应该使用清朝时的相关地名。
    (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选择历史地图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首先,历史教师选取的历史地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历史教师在选择历史地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简明地图,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生的观察使用。
    ②其次,历史教师选取的历史地图能够发展学生的相关能力。教师选取的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理解历史地图能力,发挥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③最后,历史教师选取的历史地图要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具有权威性。历史教师应辨别历史地图的种类,注意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信息,通过比较对照信息,明确历史教学需要用到的有效信息。历史教师应充分使用教科书中的地图,确保历史地图具有权威性。

  •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材料二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1979年)
    问题: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做出的贡献。
    (3)材料二中邓小平认为,在革命和建设中应该注意的相同问题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 (2)开创了农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要把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或要适合中国国情;或实事求是)。

  • 第3题: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主观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急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而列宁认为“我们犯了错误”。

  • 第4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上述改进后的实验有哪些优点?(6分)
    (2)在平时改进化学实验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7分)


    答案:
    解析:
    (1)改进后的实验有以下优点:
    从实验本身来讲,两个实验中所有条件除所加药品不同外,其他均保持一致,原理相同,具有科学性。
    从实验现象来讲,由于同时进行。通过直接对比.与分开实验相比现象更明显,更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可以节约加热时间及能量损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课堂实施效率上讲,同时进行,可以节省实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在平时改进实验时.应当注意:
    ①实验改进要具备科学性,原理正确,现象明显,通过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②实验改进要便于课堂实施,利于学生观察与操作,体现实验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的重要作用。
    ③实验改进要体现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不仅重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还要强化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及环保意识。

  • 第5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一摘自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材料三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摘自《赣西刘士奇报告》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回答,红军在反第一次“大围剿”时,用的是什么战略战术?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在1931年毛泽东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其解决有什么积极意义?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有什么必然联系?为什么?


    答案:
    解析:
    (1)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3)材料一所讲的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的胜利,就是建立在材料二、三所说的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基乏之上的,由于土地革命的开展,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障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