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内容不包括()。A:污水池底的物质组成 B:已被污染的小型河流流量 C:生活污水排放口位置 D:天然劣质地下水分布

题目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内容不包括()。

A:污水池底的物质组成
B:已被污染的小型河流流量
C:生活污水排放口位置
D:天然劣质地下水分布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调查中,对工业或生活废(污)水污染源中的排放口,应测定其位置;对排污渠和已被污染的小型河流、水库等,应按地表水监测的有关规定进行流量、水质等调查;对污水池和污水库应调查其结构和功能,测定其蓄水面积与容积,了解池(库)底的物质组成。
更多“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内容不包括()。”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内容不包括( )。

    A.污水池底的物质组成
    B.已被污染的小型河流流量
    C.生活污水排放口位置
    D.天然劣质地下水分布

    答案:D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地下水污染调查中,不同类型污染源调查要点包括:①对工业或生活废(污)水污染源中的排放口,应测定其位置,了解和调查其排放量及渗漏量、排放方式(如连续或瞬时排放)、排放途径和去向、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废水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状况等;②对排污渠和已被污染的小型河流、水库等,除按地表水监测的有关规定进行流量、水质等调查外,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渠(河)段进行渗漏量和影响范围调查;③对污水池和污水库应调查其结构和功能,测定其蓄水面积与容积,了解池(库)底的物质组成或地层岩性以及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进水来源、出水去向和用途、进出水量和水质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池(库)内水位标高与其周围地下水的水位差,坝堤、坝基和池(库)底的防渗设施和渗漏情况,以及渗漏水对周边地下水质的污染影响。 【说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包括:①调查评价区内具有与建设项目产生或排放同种特征因子的地下水污染源;②对于一级、二级的改、扩建项目,应在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装置或设施附近开展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对包气带进行分层取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自2016年1月7日起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已废止。

  • 第2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有()。

    A:包气带防污性能
    B: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C: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D: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答案:A,B,C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1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 第3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不包括( )。

    A.确定评价重点
    B.现场勘探
    C.室内资料分析
    D.地下水监测

    答案:A
    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规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和结论阶段。其中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中要求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 第4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在建立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型时,需要依据()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化。‘

    A:含水介质结构特征
    B:污染源分布特点
    C:边界条件与参数类型
    D: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答案:A,C,D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概化应根据评价等级选用的预测方法,结合含水介质结构特征,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边界条件及参数类型来进行水文地质条件概化。污染源概化包括排放形式与排放规律的概化。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以概化为点源或面源;排放规律可以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或非连续恒定排放。

  • 第5题: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属于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有()。

    A:《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总纲》
    B:《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
    C:《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D:《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民用机场建设工程》

    答案:B,C
    解析: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总纲、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总纲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后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形式,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为专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火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机场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第6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采用()。

    A:叠图法
    B:指数法
    C:网络法
    D:矩阵法

    答案:D
    解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可采用矩阵法。

  • 第7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改、扩建的I类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包气带取样深度一般在地面以下()。

    A:0~10cm
    B:10~25cm
    C:25~80cm
    D:80~120cm

    答案:C
    解析: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对改、扩建Ⅰ类建设项目,还应对建设项目场地所在区域可能污染的部位(如物料装卸区、储存区、事故池等)开展包气带污染调查,包气带污染调查取样深度一般在地面以下25~80cm即可。但是,当调查点所在位置一定深度之下有埋藏的排污系统或储藏污染物的容器时,取样深度应至少达到排污系统或储藏污染物的容器底部以下。

  • 第8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

    • A、工业污染源
    • B、生活污染源
    • C、交通污染源
    • D、农业污染源

    正确答案:A,B,D

  • 第9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当Ⅰ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地下水一级评价,现状调查评价范围为()。

    • A、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
    • B、≤20
    • C、30
    • D、≥50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多选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
    A

    污灌区

    B

    渗坑

    C

    排污渠

    D

    渗井

    E

    污水池


    正确答案: C,D
    解析: 调查重点主要包括废水排放口、渗坑、渗井、污水池、排污渠、污灌区、已被污染的河流、湖泊、水库和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等。

  • 第11题:

    单选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当Ⅰ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地下水一级评价,现状调查评价范围为()。
    A

    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

    B

    ≤20

    C

    30

    D

    ≥50


    正确答案: D
    解析: 当Ⅰ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一级评价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评价范围,二级评价原则上以同一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块段为调查评价范围,三级评价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并满足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的要求为原则确定调查评价范围。

  • 第12题:

    单选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选定。
    A

    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B

    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

    C

    环境功能区

    D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地面水水质参数所选择的常规参数根据()可适当删减。

    A:水域规模
    B:水域类别
    C:评价等级
    D:污染源状况

    答案:B,C,D
    解析:
    常规水质参数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和污染源状况适当删减。

  • 第14题: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的工作内容不包括()。

    A、环境水文地质调查
    B、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C、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D、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确定

    答案:D
    解析: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三方面。

  • 第15题:

    某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一地下水环境)},该项目调查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不低于( ) 。

    A.1:10000
    B.1:50000
    C.1: 100000
    D.1 :200000

    答案:B
    解析:

  • 第16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不包括()。

    A:确定评价重点
    B:现场勘探
    C:室内资料分析
    D:地下水监测

    答案:A
    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规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阶段及报告编写阶段。其中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中要求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 第17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选定。

    A: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B: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
    C:环境功能区
    D: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答案:B
    解析: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选定。

  • 第18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评价中,排放规律可简化为()排放。

    A:连续恒定
    B:不连续恒定
    C:连续不恒定
    D:不连续不恒定

    答案:A
    解析:
    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 第19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当Ⅰ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地下水二级评价,现状调查评价范围为()。

    • A、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
    • B、≤20
    • C、同一地下水块段
    • D、≥50

    正确答案:A,C

  • 第20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选定。

    • A、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
    • B、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
    • C、环境功能区
    • D、相关法律法规、标准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

    • A、污灌区
    • B、渗坑
    • C、排污渠
    • D、渗井
    • E、污水池

    正确答案:A,B,C,D,E

  • 第22题:

    多选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下列哪些措施属地下水污染应急响应预案的内容?(  )
    A

    控制污染源

    B

    优化总图布置

    C

    污染源概化

    D

    切断污染途径


    正确答案: A,B
    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地下水污染源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
    A

    工业污染源

    B

    生活污染源

    C

    交通污染源

    D

    农业污染源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