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文学在国内进一步遭受着冷遇。国外图书引进的门槛越来越低,针对这些翻译而来的图书包装也越来越雷同,读者已经不再有去追捧墙外之花的热情,大家更期待阅读到本土气息浓厚的作品。这或是物质满足之后一种本能精神需求所导致的渴望,如果我们的作家能够离过去远一些,不再沉湎于回忆,而是从今天、从当下提炼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那么中国作家将极有可能再次强势地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因为没有任何时候,比在这个观点多元的时代,更需要作家来告诉我们如何活着、怎样思考。
根据这段文字,读者期待本土作品的主要原因是( )。
A.从国外引进的图书参差不齐
B.图书市场流行本土作家作品
C.读者更加重视精神层面需求
D.当下是~个观点多元的时代
第1题:
第2题:
国内常用的婚姻诊断系统,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在推广和使用方面有它先天的()。
第3题:
下列行为中,属于合理使用的有()。
第4题:
下列哪项不是“美国制造”的模式?()
第5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6题:
建立()制度,可以使用()能够利用国内或国外其他图书馆的藏书。
第7题:
比较语文学阶段国内和国外在语言研究中的异同。
第8题:
国人的文化习俗
同类图书的市场容量
引进单位的营销能力
原作品出版机构的规模
翻译质量
第9题:
第10题:
为了写作博士学位论文,在图书馆复印相关资料
翻译国外期刊上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文学评论中适当引用一段他人的作品
复制国外期刊关于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每份2元的价格在网络上销售
从网络上付费下载某专题的外文资料,翻译后编集成书出版
第11题:
国人的文化习俗
同类图书的市场容量
引进单位的营销能力
原作品出版机构的规模
翻译质量
第12题:
先近后远
先国内后国外
先综述后其他
先期刊后图书
第13题:
小明为了赶写一份材料,需要不分昼夜地查一些资料,有一种图书馆满足了他这种需要,请问它是()。
第14题:
从辛亥革命起到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图书出版的特点包括()等。
第15题:
国外畅销的图书在国内是否畅销,受到()等因素的影响。
第16题:
张某购买作者为李某的一本图书以后,可以从事的行为有()
第17题:
以下关于精读文献信息的选择原则,不正确的是()。
第18题:
()是国外大多数城市实行的图书馆发展模式。
第19题:
引进国外生产设备,必须同时引进或由国内制造相应配套的安全生产设施。
第20题:
企业为了抵抗在其国内销售的国外产品所采取的战略
在本国市场以外销售企业的产品
在国外的组织整合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
第21题:
第22题:
大学图书馆
网上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国外图书馆
第23题: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只能由国内出版机构申请
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的资助费用限为翻译费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支持的出版物种类限于图书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须以外文或中外文对照形式,由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单独出版或中 外出版机构联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