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残余势力强大
B.人民群众没有发动起来
C.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D.民族资本发展不充分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曾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这说明孙中山()
第5题: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历经艰辛创办了大生纱厂。该厂的创办体现的主张是()
第6题:
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1898年,他创办机器纺纱厂,取名“大生”,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反映张謇()。
第7题:
19世纪末,张謇提出并积极倡导“实业救国”,结果却行不通。“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第8题: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革命党的妥协退让和袁世凯的势力强大。
第9题: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 ②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④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第10题:
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高潮,其主要原因是()
第11题:
发展教育
重视国防
实业救国
民主共和
第12题:
白话文科学
白话文新文学
实业救国民主共和
科学民主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中国近代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主要原因是()
第16题: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本着实业救国的宗旨着手修建铁路。
第17题:
章炳麟,原字枚叔,因敬慕顾炎武(名绛)、黄宗羲(字太冲),改名为绛,号太炎。胡汉民原名衍鸿,参加革命后改名汉民,表示自己是堂堂大汉之民。蔡元培本字鹤卿,后改字孑民,表示为炎黄的孑遗之民。这些辛亥革命志士的改名情况反映了当时的思潮之一是()
第18题:
面对民族危机,张謇的救国方案是()
第19题:
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 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④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
第20题:
章炳麟,原字枚叔,因敬慕顾炎武(名降)、黄宗羲(字太冲),改名降,号太炎。胡汉民原名衍鸿,参加革命后改名汉民,表示自己是堂堂大汉之民。蔡元培本字鹤卿,后改字孑民,表示为炎黄的孑遗之民。这些辛亥革命之士的改名情况反映了当时的思潮是()
第21题:
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影响不包括()
第22题:
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第23题:
变法图强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实业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