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适度的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在气体交换方面更为有效。() ”相关问题
  • 第1题: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的代偿表现是( )。

    A.呼吸浅而快

    B.呼吸浅而慢

    C.呼吸不规则

    D.呼吸深而快

    E.呼吸深而慢


    正确答案:D
    解析: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及护理评估

  • 第2题:

    运动中慢而深的呼吸比快而浅的呼吸好。


    运动员在长期训练后,安静时的呼吸深度增加,呼吸频率减慢。 运动时,在相同肺通气量的条件下,运动员呼吸频次比正常无训练者低,呼吸深度增加。 因此在长时间运动时,较深的呼吸深度,可使肺泡通气量提高,气体交换率提高,呼吸肌耗氧率减少。 因而,深而慢的高效呼吸方式,对长时间运动是有利的。

  • 第3题:

    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因为前者的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大于后者。


    正确

  • 第4题:

    从气体交换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案:
    解析: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在肺通气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新鲜气体,有一小部分经留在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内,由于这部分管腔因其解剖特征没有气体交换的功能,这部分的气体就气体交换来说是无效的,这部分管腔为解剖无效腔。
    进入肺泡的气体,也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全部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这部分肺泡容量为肺泡无效腔。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之和为生理无效腔。
    每分通气量为(呼吸深度-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泡气的更新要多,安静时采用适当地深度与频率次数,既节省用于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保持了一定的肺泡通气量,有利于气体交换。
    运动时,呼吸不仅要深而且要适当加快,这对进一步提高肺泡通气量是有帮助的。综上,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 第5题:

    16、浅而快的呼吸比深而慢的呼吸效率高


    × 每次吸入的气体,有一部分残留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内而无气体交换功能,这些部位称为解剖无效腔或死腔。因此,每次吸气时真正到达肺泡的气体量为潮气量减去解剖无效腔的量。如潮气量为500ml,解剖无效腔为150ml。呼吸频率为12/min。则肺泡通气量为(500—150)×12=4200m1。如潮气量减半而呼吸频率加倍,则肺泡通气量为(250—150)×24=2400m1。因此,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