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在总结的写作上,按照事物或实践活动的过程安排内容的写作结构称为纵式结构。() ”相关问题
  • 第1题:

    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的理解。


    参考答案:就一般写作而言,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地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即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完整匀称,周严缜密,错综变化。我们就拿这次作业的第四题中的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来分析吧。这篇小故事写的是“我”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作者的行文很朴素很克制,但恰恰是这样的笔触很好地写出了人世间那些无法避免的伤痛与悲苦命运,使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主题),很动人。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简单地交待背景:“我”大年三十晚上坐火车回家,冷清中遇到一对父女,但无多的交谈,因为“我”认为“他们”“土头土脑”,不是共度寂寞的玩伴,而这个冷漠的“认为”在文章结构上是一个重要的伏笔,为文章最后的“我”的转变、“我”对“父女”的牵挂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常好地突出了主题,在文章的感情发展的线路上掀起了波澜。第二部分是文章重点,故事展开。“我”由于寂寞想请那对“父女”吃饭,故事进行到这里并无多的进展,转机发生在小女孩的提问:“你看过雪吗?”注意了:题目中的“雪”出现了。但是,“我”只是随意应付了几句,这个细节的安排在后面是极有用处的。然后,故事进一步发展,“我”发现那个男人在偷偷地哭泣,于是,“我”知道了这个苦难的家庭,知道了这个从来没有见过雪的小女孩因为白血病就走到生命的尽头。那个男人就是带女儿专程去杭州去看雪。于是,“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前面那个“应付”的细节在这里得到了呼应。第三部分是尾声,是对文章思想的重要烘托与进一步推波助澜。“我”回到了家里,此时“我”由最怕碰上风雪天变得“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然而,文章写道:“一天无雪”,“一夜无雪”。两段话,分别只有一句话。这样的安排非常强烈地表达了“我”对那个小女孩的心痛的感觉,只是这种心痛是藏在朴素的文字下面的,更是能够揪住读者的心肺。最后的安排非常地温情,终于,下雪了,越下越大,如一床巨大的被子,“被子下面熟睡着一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苍天有情。文章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感情跟随着“我”翻山越岭、一路跋涉,由冷漠淡然走到悲天悯人、温暖而感伤。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完整匀称的,有头有尾的,内部材料的组织也是周严缜密,并且有起伏有变化,扣人心弦。

  • 第2题:

    下面对总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写作某个单位的全面总结时,要兼顾全面,平均用力。

    B、总结的内容完全忠实于当事人自身的实践活动。

    C、写作总结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统一。

    D、总结的内容要真实,不能虚构事实。


    参考答案:BCD

  • 第3题:

    按照时间顺序、工作进程或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的总结是横式结构。()

    A

    B



  • 第4题:

    秘书小张在撰写本单位年度行政工作总结时,选择以时间为线索,按月度汇报工作内容与成绩。这意味着(),他采用的结构来进行写作。

    A.纵贯式结构

    B.并列式结构

    C.递进式结构

    D.交错式结构


    正确答案:A

  • 第5题:

    调查报告写作中,以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或材料内容的逻辑关系,前后有序地来安排材料、组织段落,这种结构方式称为:()。
    纵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