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材料1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
第2题: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体现了“反求诸己”的思想?()
第3题:
下面哪些内容表达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爱”思想()。
第4题:
以下古语包含“仁爱”原则,可以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借鉴的是()。
第5题:
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第6题:
(材料 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 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 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 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第7题:
学而知之者
困而学之
困而不学
格物致知
第8题:
对
错
第9题:
第10题:
讷于言而敏于行
己不欲,勿施于人
不学而好思,虽知而不广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第11题: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第14题:
翻译: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第15题:
下列哪些论断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所推崇的“仁爱”原则的体现()
第16题:
()在国际上被称为Golden Rule。
第17题:
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
第18题:
对
错
第19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兼相爱,交相利。
是非之心,智也。
第20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21题:
第22题: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