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 6~10 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很不满意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而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因此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劝诫学者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英雄记钞》,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______________观其大略者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言:“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读懂的地方就放过不理会了,而是暂且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第 6 题 根据本文,人们通常把“好读书,不求甚解”理解为( )。
A.不能够就所读书籍提出自己的见解
B.读书应该广泛涉猎从而扩大知识面
C.应多读书但无需完全理解书籍内容
D.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向他人请教
第2题:
他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道:“读好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意思非常清楚,紧紧相连,交互阐明
B.交互阐明,紧紧相连,意思非常清楚
C.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D.意思非常清楚,交互阐明.紧紧相连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最初是东晋哪个诗人说的?
第7题:
自称“好读书”但又“不求甚解”的是哪位诗人?
第8题: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讲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的“不求甚解”应理解为()。
第9题:
王安石
刘勰
韩愈
陶渊明
第10题:
或置酒而招之
不求甚解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第11题:
第12题:
不求甚解
提要钩玄
观其大略
无疑求疑
第13题:
这篇文章意在( )。
A.论证会意是解决“不求甚解”的主要途径
B.介绍对“不求甚解”产生误解的历史背景
C.说明对“不求甚解”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
D.阐释读书过程中“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陶渊明说“读书不求甚解”;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说“读书而不为书所累”;毛泽东说“把书本看作现成的灵丹妙药?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他们共同表达的一个基本意思是()。
第18题:
书不一定要读得非常透彻,“好读书,不求甚解”,随兴而至,自由阅读。持这种观点的是()
第19题:
“不求甚解”是一种以()为中心的鉴赏方法。
第20题:
诸葛亮主张的读书方法是()。
第21题:
第22题:
喜欢读书,碰到意义难通之处,就暂时放一放,不求细细的解释
认真读书,不去追究深意是不行的
喜欢读书,但不用思考书中的深刻道理
认真读书,碰到意义难通的地方,一定要查找答案
第23题:
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
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
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
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